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爱情和婚姻是世界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中国作家张爱玲就是表现这一主题的行家。她书写的爱情故事并不浪漫美好,反而呈现出哀伤荒凉的笔调,表达了对婚恋、人性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本文试从婚姻爱情和人性本质的角度出发,以文本分析法为基础,解读张爱玲作品所表现的主题。

  • 标签: 张爱玲 婚姻爱情 人性本质
  • 简介:文艺批评与评论作为创作引导和欣赏指导的重要一环,一直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时代变化和审美趣味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环境,导致文艺批评已经不是既往的模样,认识到时代变化而调整文艺评论的旧俗,适应新的受众群落变化而坚守文艺评论的价值,根据众语喧哗的评论而引导端正的时代价值观评论,强化艺术审美的评论也顾念网络时代的趣味习惯,建设务实而高端的新时代的文艺批评,需要理论的坚守也需要个性把持。

  • 标签: 文艺批评 审美趣味 个性精神 互联网
  • 简介:本质主义民族认同不关注政治、战争和民族起义等本质要素,而注重文化、艺术和语言等要素在民族认同中的建构作用。詹姆斯·乔伊斯主要从灵显叙事、城市表征和多元文化等多维度建构小说中的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在故事层面,乔伊斯忽略了典型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通过灵显叙事中的反英雄展现民族认同的“缺失”;在空间书写上,乔伊斯通过城市中随处隐现的英国殖民统治的“图腾”,表征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消解”;在话语与文化层面,乔伊斯从不列颠“他者”文化和多元文化呈现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杂糅”。乔伊斯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的核心思想是解构传统民族认同的“逻各斯”,实则是爱尔兰民族认同一种“缺席的”在场。

  • 标签: 詹姆斯·乔伊斯 民族认同 非本质主义 灵显叙事 城市表征 多元文化
  • 简介:《摩登时代》作为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采用独特的滑稽的夸张的肢体语言,揭示了工业革命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笔者旨在通过分析影片中的情节,揭露资产阶级的真面目。资本家通过异化劳动,极力追求剩余价值,最终使工人们成为“单向度的人”。

  • 标签: 资产阶级 异化劳动 剩余价值 单向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