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普拉东诺夫的《以太通道》采用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但又有着独特的叙述形式,其鲜明的叙述形象构成普拉东诺夫小说的显著的叙述特征和叙述风格。小说的叙述不只是全知全能的客观事实的陈述,还是有着自己独立思维并加以表现的立体形象,他在知识与爱情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持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本文采用叙述学研究方法,通过叙述的介入性评论分析小说的叙述形象

  • 标签: 叙述者 叙述者形象 介入 评论
  • 简介:叙述作为叙述信息的发送,在原则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但却存在这样一条悖论性的规律:叙述越自限,叙述越精彩。叙述的权威自限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叙述自限的方式花样繁多,收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叙述由全知转向自限的趋势,是伴随着现代意识的觉醒而发生的。中国禅宗早就发现,在传达真理方面"不说"是比"说"更有效的方式,禅宗公案中很少宣讲禅理,往往以棒打雷喝、沉默机锋传达佛理、启悟学人。

  • 标签: 叙述者 权威自限 语言转向 含混 禅宗
  • 简介:摘要Loveisafallacy描述了一个自大狂妄的大一法律新生重新改造女朋友,结果自食其果的讽刺故事。本文从这些词汇、短语、句子出发,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叙述大男子主义的形象

  • 标签: 女性主义 物化女性 大男子形象
  • 简介:摘要《疯狂动物城》的叙述通过叙事的距离、节奏、情感色彩和价值判断不断标示其回顾性立场和视角,而在叙事过程中又频频诉诸全知叙事手段侵入故事中其它角色的视觉、听觉、心理感知,使叙事身份分裂、可疑、指向不一,暗示其叙事的虚构性和不可靠性。因此《疯狂动物城》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动画的精细、故事情节的巧思、政治隐喻的贴切,更在于其自然化“非自然叙事”的流畅性和娴熟性。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手法因其高度隐蔽性和欺骗性,在传播政治概念和文化倾向时具有高度的杀伤力,这是文化研究学者不得不认真对待和急切需要思考手段拆解的。

  • 标签: 回顾性叙述者 全知叙述者 隐蔽性
  • 简介:摘要叙述的角度、立场和观点影响着叙述文本的格局。依据叙述与故事及故事人物的距离关系,巴金文本中的叙述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纯粹叙述、介入型叙述及人物型叙述

  • 标签: 巴金 纯粹叙述者 介入型叙述者 人物型叙述者
  • 简介:宋元小说叙述的"观点"和"声音"表达了新兴市民群体的意识形态。本文以"情爱"和"政治"为例分析了其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在情爱故事的叙述中,叙述既表达了一种公平交易的权利诉求,也表达了一种超越性的爱情幻想;而在其政治性叙事中,对主流政治秩序的批判和反抗是其主要的特征,但也存在自我约束或逃避斗争等消极思想。

  • 标签: 叙述者 意识形态 情爱 政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全知叙事作品中,叙述可以隐藏于文本之后做客观陈述,也可以介入其中作公开评论,隐蔽的叙述冷静、客观,避免做出公开评论,将判断和态度隐藏在叙述语言之中,将解读权利交给读者,增强故事的客观性。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短篇小说《太阳的后裔》与《月亮炸弹》中的叙述都是隐藏在文本之后的隐身叙述,巧妙的隐蔽叙事艺术使得叙事更加客观真实,更具感染力和启发性。

  • 标签: 隐蔽叙事 叙述者 隐身
  • 简介:尽管《三国演义》是世代累积型小说乃众所周知的常识,但在论述中,多数研究有意无意地为文本假设了一个统一的作者或作者群,这就无法透彻地解释文本叙述中的矛盾性,也难以准确理解其形象书写。此文以刘备形象书写为中心,阐述《三国演义》多重叙述的复杂性。

  • 标签: 《三国演义》 多重叙述 刘备
  • 简介:从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出发,《黑暗的心》中的叙述马洛是一个自觉的叙述,同时也是一个可靠的叙述,是康拉德的代言人。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叙述马洛,是一种崭新的解读。

  • 标签: 修辞 《黑暗的心》 叙述者 马洛 康拉德
  • 简介:“少则多”是很多设计师推崇的设计法则。看似设计元素少,但出来的成品好,这就是“少则多”的魅力。本文通过对多个世界品牌案例的解读,进一步了解在设计中应该如何去掉多余的元素,留下核心精华,以更少的元素打造更优秀的设计效果。

  • 标签: 极简设计 品牌形象 少则多
  • 简介:作为当代台湾文坛中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琦君借助少年叙述所提供的便利,自由游走于少年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以少年世界的懵懂来洞察成人世界的荒谬,却又避免了居高临下的启蒙姿态以及凌驾于人物生存感悟本身之上的空洞价值判断。作品中以慈母形象出现的“弃妇”,她生命的本真状态是完整且唯一的,这种优美而充满诗意的生命经验与生命情感不能为任何普遍主义的女性经验所概括,也不能为任何启蒙理论所剪裁。琦君作品对于“弃妇”形象的重塑,有力地回击了女性主义代言冲动与“五四”知识精英启蒙冲动的暗中合谋,还原了那些为启蒙理性与精英主义所遮蔽的鲜活的、实存的个体生命与情感经历。

  • 标签: 琦君 少年叙述 女性主义批评 启蒙理性 弃妇
  • 简介:许多文学作品都涉及了“孤独”这一话题,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小说作品,因其所处的特殊时代环境,更是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且让人难以忘怀的“孤独形象。本文将鲁迅作品中这些孤独分为三类,探讨该时期作家独特的孤独意识问题,并力图分析孤独意识产生的原因以及作家们笔下“孤独形象的特殊意义。

  • 标签: 孤独者 现代文学 孤独意识
  • 简介:一句话概说"叙述"(narration)是西方叙事理论中历史最长、用法变化最大、涵义最为繁杂的术语之一.就叙事作品而言,它有或宽或窄的各种意思,既可以指涉表达故事(或某种故事成分)的一种特定形式,又可以指涉整个表达层,还可以特指讲故事的行为本身.在体裁分类中,"narration"指称与"描写"、"阐述"、"论证"、"评论"等相对照的"记叙体".该词还可以指涉电影、广播、音乐演奏过程中的口头讲解等.

  • 标签: 叙述 经典叙事学 西方叙事理论 “纯叙述” 模仿 叙述话语
  • 简介:一、引言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于1874年出生在巴黎,身材矮小且患有严重口吃的毛姆屈辱而无助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1892年初,毛姆开始在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学习,其间接触到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和易卜生的戏剧理论;同年,毛姆进入圣托玛斯医学院学医,五年的学医生涯使毛姆开始深入了解底层民众的生活并培养了他用冷峻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其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即是在这一阶段进行的创作。在圣托玛斯医学院毕业后,毛姆弃医从文,毅然走上了专业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但其早期的小说创作均未取得良好的效果,毛姆遂转行创作戏剧并成为名震一方的剧作家。在数年戏剧创作的基础上,毛姆又重拾小说的创作,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的小说创作成绩斐然,先后出版发行了《人生的枷锁》《阿申登》《月亮和六便士》《叶之震颤》《刀锋》等著名作品。[1]1946年,毛姆返回法国的里维埃拉安度晚年并在20年后去世。

  • 标签: 毛姆 探索者 《月亮和六便士》 世界大战期间 《人生的枷锁》 文学创作
  • 简介:摘要韩国电影异军突起,成为各国称颂的“汉江奇迹”,其中有关南北间谍战题材的电影广泛受到关注。除了《生死谍变》、《共同警备区》、《欢迎来到东莫村》等较为久远的电影,近几年的韩影中仍然在构筑对朝鲜的想象,本文从《隐秘而伟大》分析韩国视域下的朝鲜形象,以“他”的形象表现韩国期盼朝鲜回归统一的愿景。

  • 标签: 间谍战 《隐秘而伟大》 朝鲜形象
  • 简介:1.塔就站在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波浪"之上。那片灰扑扑的老城区,黑色的、赭色的屋脊,高低交错,覆盖倾轧,波浪翻滚。目光投过去,屋脊把一块块光折射到远处的天幕、山峦、湖泊,瞬间刺痛眼睛。水在老城区划下一道边界,城市长大的步履,在这里停下。塔的四周簇拥着密集的院落和民居,人间烟火常年四季熏染着它。黄昏时分,一些不知名的飞鸟,一拨飞走一拨飞来,绕匝着塔尖这一圆心,力气饱满地旋转。老居民和外来者,需要从塔出发,像寻找宝藏的入口一样,才能拼凑出一个记忆中的城与市。

  • 标签: 黄昏时分 光折射 外来者 孟珙 慈氏 孤独者
  • 简介:俗语说:写小说就是讲故事。俗语又说:讲故事就是要讲出点意思来,但是,讲故事的人不想让你听出故事的意思来,而只是让你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这可能不?李书磊在本刊发表过的一篇随笔里,说到自己听到《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时,联想到了自己从小被灌输有关狼

  • 标签: 讲故事 小说叙述 讲述 俗语 意义 灌输
  • 简介:电影《喜福会》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以四对母女为主线,围绕着四对母女之间的关系展开。虽然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使得母亲与女儿之间有了一些冲突和不理解,但她们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被边缘化为“他”的痛苦经历是一致的。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影片中的主要女性角色的“他形象。旨在揭示中西方男权社会文化中女性的“他”地位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为颠覆男性中心话语地位和男性中心主义走向自我的艰辛历程。

  • 标签: 《喜福会》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角色 “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