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同一个词同时兼有正相反对的两个意义.不仅存在于汉语中,也存在于许多西方语言中。认为一词同时义兼正反会不利于交际,因而是不可能有的,这种看法并不正确。正义反义同词反映了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而与辩证法有着深刻的联系。上个世纪的反训研究是有成绩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混在反训现象中的非反训词清理出去。

  • 标签: 反训 汉语 交际 语言 事物 意义
  • 简介:探讨词义训释的方法,应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之一。求证中古汉语的词义.大致上要先辨字、明词,再进行释义。“辨字”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辨识文字正误.考释六朝词语。尤应注意辨识写本俗字。“明词”,就是进行词的切分,区别词与非词,明确考释对象:“释义”包括查考、汇证、推阐、审例、比较、探源、求验等步骤。具体释义时往往是多种方法交错贯通、综合运用的,不能机械理解。

  • 标签: 词义训释 汉语 词汇研究 中古词汇 词义求证法
  • 简介:证法是哲学与逻辑学的重要理论方法,也是哲学家借以解释存在与思维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手段。辩证法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得到了长足发展。马克思纠正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唯灵论和“非现实”的倾向,重新确定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研究通常致力于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衍生理论中潜在的符号学因素或观念,本文则试图从辩证法的角度,回到符号生成的哲学基础上,并借此对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学思路进行比对,从而论证皮尔斯三分法中“对象”与“解释项”概念的合理性。

  • 标签: 辩证法 马克思 黑格尔 符号学
  • 简介:词语避复与词语反复是汉语修辞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一般说来,文章尽可能避免词语的重复,因为语词一再重复会使语言显得罗嗦、平淡、乏味:从更准确地表达,描绘千差万别的事物和抒发千变万化的丰富思想感情看,就更应多方面选择词语,尽可能避免词语的重复以形成词语的参差、变化美。但有时为了加强语气,突出强烈的思想感情又可以特意重复某些词语和句子,形成整齐、反复的美。

  • 标签: 汉语修辞 词语 反复 避复 辩证法 思想感情
  • 简介:一众所周知,中西两大文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来自于人类的'多元诞生'(刘守华,1995:61)。由于人们所赖以生存和从事文化活动的自然环境不同,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不同,从而使得文化

  • 标签: 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法 生活方式 大文明 语言层面 两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