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当地时间1月20日正午,美国新任总统的就职典礼在华盛顿举行,早已被贴上“性格乖张、口无遮拦、难以捉摸”等标签的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第45任总统。面对“不靠谱”的特朗普,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早在2016年11月就赶赴美国与其进行了会面;

  • 标签: 安倍晋三 特朗普 美日同盟 就职典礼 日本首相 华盛顿
  • 简介:科索沃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北约对一个主权国家的赤裸裸的侵略。而其野蛮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更是对国际法准则和维也纳公约的肆意践踏。世纪之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如此肆无忌惮地推行其侵略扩张政策,不能不引起世人的警惕。人们不会忘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军事同盟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引发的。战后,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同盟的对抗,再次使世界濒临世界大战的边缘。

  • 标签: 军事同盟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 侵略扩张政策 南联盟 大使馆 军事联盟
  • 简介:科索沃战争是一个强大的军事同盟——北约对一个弱小主权国家的野蛮侵略战争?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在严厉谴责北约侵略罪行的同时,也对现代军事同盟的生存、发展和行为持征,及其对21世纪国际安全环境的影响进行着思考。一、以军事同盟的形式共同行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外军事干涉的一个基本特点,被干涉的

  • 标签: 南联盟 科索沃战争 军事同盟 现代军事 俄白联盟 伊拉克
  • 简介:南海虽大,却难以容下一些国家的野心。近段时间以来,美日菲越等国在南海上演了一出出遏华、反华闹剧。美国极力推行亚太再平衡政策,南海成为其重要“支点”,其花样频出,欲通过多种手段打压中国在南海的空间;为迎合美国,亦为牵制中国,日本紧随其后,增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并企图“巡航南海”;菲律宾把重点放在了舆论战,谩骂最凶,口无遮拦;越南则低调扩军,多做少说。不过专家认为,这几个国家虽然在遏华、反华的路上有共同目标,但也都在各打各的算盘,并非铁板一块。

  • 标签: 反华 闹剧 海上 越南 平衡政策 军事存在
  • 简介:韩国国防部2014年12月29日宣布,美韩日三国国防部门已完成《朝鲜核与导弹情报交流协议》(简称"协议")的签署工作,协议立即生效。这是美韩日三国为构建三角军事同盟迈出的重要一步。三角军事同盟的建立对东北亚及亚太地区的局势将产生深刻影响,这一动向需高度关注。美国积极推动,韩国主动配合,日本乐享其成在东北亚建立美韩日三角军事同盟一直是美国追求的目标,但由于韩日之间存在历史认识、岛屿争

  • 标签: 军事同盟 情报交流 历史认识 反导系统 导弹防御系统 日三
  • 简介:美台同盟是典型的非对称同盟,具有一般非对称同盟常见的内在的不稳定性;而这种不稳定性的源头,是美台双方决策者判断形势和作出决策时心理认知状态的差异。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相符效应”和“认知失调过程”这两种模式,审视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的美台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美台同盟独特的认知结构。对认知结构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美台关系的独特之处。

  • 标签: 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 美台关系 认知
  • 简介: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的日本人日本人把对美海军情报收集的相当力量放在加利福尼亚海岸和墨西哥湾。日本人认为他们在美洲的情报网,需要其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间谍人员的支持。只要朝加利福尼亚地图上看一眼,就会明白他们何以把重点放在这里的理由了。美国的主要海军基地都建立在美国的太平洋沿岸,

  • 标签: 海军基地 两次世界大战 情报战 加利福尼亚 墨西哥湾 日本人
  • 简介:五、缅甸联合作战的考虑与准备劳克林·柯里致罗斯福1941年12月17日华盛顿事由:关于缅甸的共同防卫为了回答我对缅甸共同防卫计划的咨询,马格鲁德将军12月14日回复说,联合计划正在准备中,一个中国团队正在步行途中。他说由于地形困难及日军正进行其它作战,此间并不认为将会对缅甸有任何地面行动和攻击。

  • 标签: 史迪威 抗日战争时期 罗斯福总统 日本军队 军事同盟 联合作战
  • 简介:珍珠港事变的爆发,把已有靠拢趋势的中美两国迅速地推入同一战壕。对日抗战已达四年半之久的中国立即对日本及其盟国德国、意大利发表宣战公告,以示其共同作战之决心。对于盟军之间的协同作战问题,中美等国立即展开了紧急磋商。二十六国联合宣言的签订和中国战区的划分,标志着以对付轴心国为目的的军事同盟最终结成。在美方提议下,蒋介石就任中国战区盟军统帅,中国方面复邀美军派一高级将领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身兼数职,衔命赴华,中美军事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美国对华援助的步伐由此而加快,以图支援艰难的中国政府。另一方面,中国仍未取得统一平等盟友之地位,中国政府力求加入英美联合参谋会议和军火分配委员会,以取得战略及物资分配发言权。

  • 标签: 史迪威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战区 军事同盟 罗斯福总统 军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