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宁夏22个气象台站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最大熵谱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宁夏各区域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宁夏雾目数、霾日数均呈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特征,但雾日数南部最多,而霾日数北部最多。近52a来,雾日数除南部山区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他3个区域均呈增多趋势,而霾日数各区域均呈显著的增多趋势;另外,二者均有明显的阶段性演变特征,1961—1980年为明显偏少阶段,1981~2000年为波动变化阶段,2001年以后为明显偏多阶段;雾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7.5a,4.3a周期振荡,霾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4.6a、3,0a周期振荡;各区域雾日数与霾日数均未发生突变现象。

  • 标签: 宁夏 雾日和霾日 趋势分析
  • 简介:研究大陆或次大陆尺度日降水长期趋势变化规律,对于检测、理解区域气候和陆地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十分重要。利用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NCDC)和中国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网降水观测资料,在对该站点资料进行基本质量控制基础上,选取东亚地区619个站1951~2009年日降水数据,按照百分位阈值对降水进行分级,共分为弱、中、强、极强4个级别,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方法构建区域平均的时间序列,分析了各类降水事件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近59年平均总降水量表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降水日数没有出现趋势性变化,平均日降水强度略有减小;区域平均的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降水强度在中国北方大部、蒙古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和日本列岛多呈减少趋势,而在俄罗斯中西伯利亚南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表现为增加。从季节上看,近59年东亚区域平均的冬、春季降水量、降水目数和日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而夏、秋季一般呈减少趋势,仅夏季日降水强度略有增加。降水的年内分配出现均匀化趋势。从不同级别降水事件看,近59年来东亚区域平均的各级别降水量均为下降趋势,中降水、强降水和极强降水日数也呈现下降趋势,弱降水日数表现出较明显增加;仅有全区秋季强降水量、日数减少趋势和冬季中降水量、日数增加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分析还发现,近30年(1980~2009年)东亚地区日降水趋势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增加,日降水强度减少,45°N以南多数台站降水量也增加,全区降水有向非极端化方向发展趋势

  • 标签: 东亚地区 日降水 降水量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弱降水
  • 简介:使用NASA/NCAR有限区域大气环流模型FvGCM结果驱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20km),进行1961~1990年当代气候模拟(控制试验)和2071~2100年[PCCA2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模拟(A2情景模拟试验)。将RegCM3径流模拟结果同大尺度汇流模型LRM[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1相连接,模拟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黄河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当代气候,未来黄河流域呈现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夏季7~8月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趋势,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造成河川径流在5~10月减少,加剧流域夏季的水资源短缺;未来气温升高使得融雪径流增加,可能导致更早和更大的春季径流,使径流过程发生季节性迁移,引起黄河流域水资源年内分配发生变化。

  • 标签: 气候变化 A2情景 黄河流域 径流
  • 简介:利用能耗模拟软件(TRNSYS)模拟了1971-2010年天津市办公建筑制冷和采暖能耗,结合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低排放:B1;中等排放:A1B)下气候预估数据,定量评估了未来(2011-2100年)气候变化对办公建筑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2100年热负荷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冷负荷显著上升,冷负荷的上升幅度高于热负荷的下降,导致总能耗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低排放情景下热负荷的下降和冷负荷的上升幅度低于中等排放情景,总能耗的变化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没有明显差异;与1971-2010年相比,低排放和中等排放两种情景下2011-2050年热负荷下降10%左右,而冷负荷上升约12%,总能耗增加超过2%;2051-2100年热负荷的下降和冷负荷的上升更为明显,尤其是冷负荷上升(约30%),总能耗增加8%左右,冷负荷变化率在两种情景下相差较大.

  • 标签: 建筑能耗 气候变化 办公建筑 制冷 采暖 预估
  • 简介:利用三江源区18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资料,探讨了源区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引用已有成果,评估了各地风能资源状况。结果表明:三江源区热量、水分资源分布的特征大体是一致的,即由东南部海拔和纬度较低的河谷地带逐渐向西北部海拔和纬度高的高原腹地减少,光照资源的分布与水分资源的分布正好相反,五道梁—沱沱河一带及其西侧为高值区,而久治—班玛一带为低值区。风能资源除五道梁和沱沱河分别属于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可利用区、季节利用区和贫乏区。三江源区近50年来热量资源增加明显,光照资源也呈增加趋势;水分资源虽冬、春季增加显著,但夏、秋季和全年降水无明显的变化。

  • 标签: 长江 黄河 澜沧江 气候资源分布 变化趋势
  • 简介:基于卫星观测数据,评估了23个CMIP5耦合模式对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体上看,CMIP5耦合模式对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模式基本能再现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的分布特征,但对高原等复杂地形地区积雪的模拟偏差较大并且低估了北半球积雪的减少趋势,这些可能是由卫星资料本身的缺陷以及模式参数化方案的不同造成的。多模式集合预估结果表明,未来几十年北半球3—4月积雪将继续减少并且集中发生在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对未来北半球积雪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在RCP8.5情景下,未来北半球积雪减少最显著;在RCP4.5和RCP6.0情景下,在21世纪前半叶北半球积雪减少趋势与RCP8.5情景相当,但是在21世纪后半叶积雪的减少趋势明显小于RCP8.5情景;在RCP2.6情景下,北半球积雪减少趋势最小。所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未来北半球积雪的生存至关重要。

  • 标签: 积雪 CMIP5 预估
  • 简介:一、引言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状的总称,是地形图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形态发展与分布规律是内外两种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陆地上的山谷、平原、沙丘等等。地貌不仅影响着水系发育的格局、居民地的布局等其它地图要素,而且在军事、经济与科研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鉴于地貌的重要性,将实际地貌转换为人们可以直接阅读、使用的地图就成为了现实需求。

  • 标签: 地貌 自动综合 地图要素 地球表面 共同作用 分布规律
  • 简介:页岩气储集层通常为低孔、低渗透率,开采寿命长,生产周期长,采收率变化较大,且低于常规天然气采收率,先进的开采技术使页岩气成为未来能源的希望。从理论研究、资源量评估、技术标准、钻完井压裂技术、国家政策、环境保护、天然气价格等方面分析当前中国开发页岩气的现状,得出目前中国还不适合大规模开采页岩气,其理论价值远大于工业价值。

  • 标签: 页岩气 理论价值 规模开发 循序渐进
  • 简介:回顾了内蒙古地震台网建设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各阶段地震台站的建设情况,通过“九五”和“十五”的建设,内蒙古的地震监测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 标签: 地震监测 台站 地震台网
  • 简介:当前国际上应用的海底可视装备主要有海底摄像系统、无人遥控潜水器(ROV)、自治水下机器人(AUV)、载人潜器以及具有可视功能的取样设备电视抓斗、海底潜钻等。本文主要以国家海洋局“大洋一号”科考船装载的“深海摄像系统”、“电视抓斗”和“无人遥控潜水器(ROY)”3类可视化装备的应用情况,就海底可视技术在大洋科考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作简要阐述。

  • 标签: 可视功能 大洋一号 海底 应用 技术 自治水下机器人
  • 简介:地热能源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目前全球地热能源的开发日益得到重视。本文从影响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规范发展问题、产业自身动力问题及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引起各方的讨论,以促进我国地热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标签: 地热 能源 产业
  • 简介:气象事业关系国计民生,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服务的重要内容,气象信息是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浙江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象事业的发展,把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现代化等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认真贯彻实施“一法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项要求。2010年以来,全省上下积极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大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事业步入依法、科学的发展轨道。

  • 标签: 气象事业 科学发展 法制环境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现代化 气象服务
  • 简介:1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挑战1.1优势与潜力1.1.1区位优势明显河北海洋具有毗邻京津、面向华北和西北主要能源基地的独特区位条件,这种区位优势在促进河北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了以秦皇岛为核心地带的全省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 标签: 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生态保护 河北省 区位优势 滨海旅游业 区位条件
  • 简介:通过一个自主设计的调查问卷的抽样调查,对发展中国家气候灾害的主要状况及开展的应对工作进行了分析,以了解发展中国家的气候灾害及应对能力.调查结果表明,洪涝、干旱和海平面上升是受访发展中国家面临的3种最主要的气候灾害,具有发生频繁、影响范围广且造成损失大的特征.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发展中国家尚未建立完备的灾害管理体系,加强对气候灾害的监测预警是其应对极端气候事件、降低灾害风险的首要任务之一.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并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应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 标签: 发展中国家 气候灾害 应对能力 调查问卷
  • 简介:党的十八大在谋划“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提出,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这些高瞻远瞩的精辟论断为我国气象服务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气象防灾减灾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 标签: 气象服务工作 防灾减灾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气象防灾减灾 服务体系 社会管理
  • 简介:城市地质工作,已成为未来地质工作的重要方面。然而,近年来城市地质问题越来越多。亟需城市地质学理论创新。本文创新了城市地质学理论,提出城市地质工作理念发展之路,谋划了未来10~15年北京城市地质工作,探讨了非正常情况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管理战略。北京城市地质工作应努力实现从问题推动型向理念发展型转变,在调查型地质工作基础上广泛开展监测型和信息服务型地质工作。重点做好正常型城市地质工作,严防非正常型城市地质安全危机事件发生。进一步提升战略资源和地质环境承裁能力,为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保障。

  • 标签: 北京 可持续发展 城市地质 理论创新 实践发展
  • 简介:中国东部油区多为陆相复杂油气藏,大多经历了近50年的开发,平均采收率仅为30%,剩余油潜力依然很大。如何最大限度地开采剩余油气资源,大幅提高地球物理资料的分辨能力,准确建立油藏地质模型、搞清剩余油分布是关键。由于井问信息少、多解性大,常规技术建立的油藏模型精度低、确定性差,不能满足油田精细开发的需求。国内外的单项研究实践表明,破解制约油田高效开发的这一技术瓶颈,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地球物理信息,发展能够在三维空间有效识别剩余油富集区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该技术是一项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对油藏进行精细研究的集成配套技术。其主要技术思路是,以岩石物理、高精度三维地震、多波地震、井中地震等关键技术为基础,突破井孔地震高分辨率处理与解释技术,实现井地地球物理资料联合拓频与反演,完成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约束的确定性构造、储层和流体的精准建模,大幅提高油气采收率,实现油田高效开发。

  • 标签: 地球物理 油藏 井间地震 多波多分量地震 三维地震 联合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