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明确北疆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合理的灌溉制度,利用北疆地区22个气象站49a(1962~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北疆地区1962~2010年的参考作物蒸散ET0(referencecropevapotranspiration),并用Mann-Kendall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功能模块对北疆参考作物蒸散进行了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ET0在1983年发生向下突变,ET0在时间分布上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受该地区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ET0从北疆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向中间逐渐升高,东南部和西部表现略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4~10月ET0对全年ET0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特征 北疆地区
  • 简介:摘要:水利水电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建设实施过程中会存在诸多无法预见或不确定性风险,本文以某隧洞工程为研究背景,对其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停工损失和地质条件变化工期延误引起的索赔计算方法进行介绍。

  • 标签: 隧洞 停工 地质围岩变化 索赔。
  • 简介:海洋渔业预报使用的遥感数据一般只能获得海洋表面的环境信息,而Argo数据可以为渔业预报提供较深处的温盐数据,为了在渔业预报中按其时间周期进行使用,需要计算它的周期以提高预报质量。通过功率谱估计计算出2001-2008年的数据存在的较长的周期为62.7天和117.5天,较短的周期为4.9天和9.8天,同时还有一个约为7天的不明显周期,观测剖面数据总量在年际与年内都存在较大变化

  • 标签: ARGO 周期 功率谱估计 傅里叶变换
  • 简介:蒸散发是流域水文过程的关键因子。由于缺乏区域面上实际蒸散发的长期观测,很难得到长时间序列的蒸散发时空变化趋势。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架设在黄河源若尔盖地区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2010年全年的蒸散发资料进行分析,对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地表变量再分析数据集进行了局地适用性评估,并依据再分析蒸散数据集,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79-2014年黄河源区蒸散发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黄河源区适用性较好,均方根误差为0.63,NCEP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在4-7月、10-12月模拟值偏高,均方根误差为0.81。(2)进而利用ERA-interim蒸散发再分析资料,基于MannKendall方法及Sen斜率(Sen’sslopeestimator)检验法,分析了黄河源区蒸散发在1979-2014年期间的变化趋势。黄河源区蒸散发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年变化趋势,北部兴海—共和—贵德地区增加最为迅速,年变化率在1.5-2.5mm/a,西南部曲麻莱—治多—玉树地区减少最为明显,变化率为-1.0--0.5mm/a,东南部玛沁—玛曲—久治地区蒸散发变化在0.5-1.0mm/a。(3)利用滑动t检验和SQMK(SequentialMannKendall)方法检测出发生突变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

  • 标签: 黄河源区 蒸散发 长时间序列 趋势
  • 简介:对气象条件和牧草长势、绵羊体重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利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日照时数对绵羊理变化进行了模拟。建立了绵羊膘情变化的模拟模式。为监测放牧绵羊体重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气象条件 牧草长势 绵羊膘情 气温 降水量 日照时数
  • 简介:对昆明市气象资料及近年来市内两家大型医院脑血管病住院人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特有的气象条件变化使得脑血管疾病季节性发病率不同于内地其他地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四季均有多发月份,这可能与气候温和地区人们对极端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有关.

  • 标签: 脑血管病 气象条件 昆明地区 气候温和地区
  • 简介:根据有关研究成果,分别取日平均气温5.87℃和15.17℃为钉螺和日本血吸虫生长的下限温度,取3846.28d·℃和842.95d·℃为其有效积温指标。以1986年为分界点,利用1950—2003年气象台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80%保证率下,5d滑动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87℃和15.17℃的起始日和结束日以及历年有效积温,借助AreGIS8.3模块分析了钉螺和血吸虫生长发育季节气候条件变化。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大部分地区钉螺和血吸虫生长发育季节延长,生长发育速度加快。气候变化可能使钉螺感染季节延长,感染率增高。

  • 标签: 气候变化 钉螺 血吸虫
  • 简介:摘要:侵蚀泥沙颗粒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泥沙的搬运和沉积从而影响坡面侵蚀过程。本文以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冲刷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坡度下侵蚀过程中粘粒含量的变化规律,比较了泥沙侵蚀颗粒(未分散)和泥沙原始颗粒(分散后)大小分布特征,分析了团聚率和富集率。结果表明:(1)泥沙颗粒有效粒径中粉粒和砂粒占整体含量的95%左右;(2)泥沙颗粒中以粉粒和砂粒富集为主;(3)砂粒是以单粒流失,黏粒是以团聚体的形式流失,粉粒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需要进一步细化进行再研究。

  • 标签: 侵蚀泥沙颗粒 紫色土 团聚率 富集率
  • 简介:基于中国西北地区42个气象站1956~2011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该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ET0),分析西北地区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对ET0进行突变检验、周期变化和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ET0存在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ET0自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依次减少;(2)近56a来,西北地区年均ET0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差异,春、夏、秋季ET0均呈显著减小趋势,且夏季减少率最大,而冬季则呈平缓的增加趋势;(3)ET0减小幅度最大的地区位于哈密—和田的东北—西南向一带;(4)1956~2011年,春、夏、秋、冬季及全年平均ET0分别在1984、1986、1981、1995与198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减小的突变,且年均ET0存在2~3a显著震荡周期和准6a的震荡周期;(5)ET0与2m风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其中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弱,可见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的升高与日照时数、2m风速的下降导致西北地区ET0的减小,同时考虑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4个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最小,表明西北地区ET0的变化是上述多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气候变化 PENMAN-MONTEITH公式 参考作物蒸散量 西北地区
  • 简介:利用1981—2010年怒江流域9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R/S等方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趋势性和持续性,并探讨了影响潜在蒸发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近30年怒江流域四季潜在蒸发趋于减少,年潜在蒸发以18.4mm.(10a)-1的速率显著减少。夏、秋、冬季和年潜在蒸发量具有持续性,未来将持续减少,尤其是冬季。在年代际尺度上,四季潜在蒸发1980年代为正距平,1990和2000年代均为负距平。风速减小是四季潜在蒸发减少的主要因素,不过春季潜在蒸发的减少与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也有关,且夏季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变小对潜在蒸发减少的作用不可忽视。

  • 标签: 怒江流域 潜在蒸发量 变化趋势 HURST指数 影响因子
  • 简介:利用玛曲县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出玛曲县逐月潜在蒸散量值。通过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玛曲县潜在蒸散年际变化呈逐年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为12.0mm/10a;并且存在准10a和准5a周期。潜在蒸散与小型蒸发皿蒸发的逐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月平均潜在蒸散呈单峰型,从1月到7月呈上升趋势,7月是蒸散最大月,从8月又开始下降。并且月平均潜在蒸散最大值出现在年平均气温最高和降水量最多的7月。玛曲县潜在蒸散的季节分布与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和气温的高低季节变化一致。

  • 标签: 玛曲 潜在蒸散量 变化
  • 简介:巴雅尔吐胡硕牧业观测站对通辽市北部典型草原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分析该站1960--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21年的牧草干草产量可以较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牧草单产变化以及牧草单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48年来通辽市北部草原气温显著上升,日照时数明显增加,降水量有所减少,目前是气温最高、日照最多、降水最少时期。牧草单产处于不断减少过程中,而且与光、温、水关系密切,三者匹配得好,牧草产量就高,否则产量就低。

  • 标签: 气温 日照时数 降水量 牧草单产 变化
  • 简介:对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木荷马尾松群落凋落物养分归还变化格局进行了分析.群落通过枯枝落叶形式每年向林地归还养分(N、P、K、Ca、Mg、Fe、Mn、Cu、Zn)总量为217.310kg·hm^-2.其中5种大量元素年归还顺序为N〉Ca〉K〉Mg〉P,4种微量元素的为Fe〉Mn〉Zn〉Cu.群落通过落叶归还于林地的养分量占总量的80.49%,并以木荷叶为主,它主导了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年凋落及养分归还.9种营养元素归还在不同月份间的变化很大,在4月N、P、K、Mg、Mn达到第一个归还高峰,8月N、P、K、Ca、Mg、Fe、Mn又出现第二个归还高峰;Ca、Fe、Cu、Zn的第一个归还高峰在5月,Cu和zn的第二个归还高峰在7月,在11月除Cu外各养分元素又有一个小归还峰.凋落物的C/N年变化在27.38~40.29之间,C/P年变化值在1045~1703之间.在4种组分中,以落叶对N、K、Mg、Mn年归还的贡献最大,落枝对Ca、Cu、Zn年归还的贡献最大,落果对P的年归还贡献最大,而花及杂物对Fe的年归还贡献最大,养分利用效率以P和4种微量元素的较大,它们(特别是P)较易成为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生长的限制因子.

  • 标签: 凋落物 养分归还量 木荷 马尾松 变化格局
  • 简介:在遮荫条件下,对栽培基质设置重度干旱、中度干旱、轻度干旱、对照处理、轻度湿润、中度湿润、重度湿润和水淹共8种水分处理,研究湿生植物蕺菜(Houttuyniacordata)对基质水分条件的生理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基质重度干旱处理下,蕺菜地上生物、总生物和茎叶含水量受到显著抑制;在水淹处理下,茎叶含水量显著增加;在轻度湿润处理下,蕺菜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最高;在中度湿润处理下,蕺菜叶片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最低;随着干旱和水渍胁迫的加剧,蕺菜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合成都受到抑制;并且在干旱和水淹处理下,蕺菜叶片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增大,相反,适度湿润能提高叶片叶绿素b含量,因此,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减小。蕺菜叶片的脯氨酸积累与可溶性糖含量的调节作用具有补偿作用特征;适度干旱促进蕺菜根系活力,湿润环境下其根系活力降低,并通过糖耗补充能量维持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变化,直观地反映了其对基质水分变化的适应性。遮荫条件下,蕺菜能适应轻度干旱至水淹的基质条件

  • 标签: 蕺菜 水分梯度 叶绿素 生理适应性 遮荫
  • 简介:摘要:水文地质条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相互作用的地质特征,包括地下水位、岩层渗透性、土壤含水量等。这些条件直接影响着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过程,进而影响地表水的形成与径流。地下水位是水文地质条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水文地下水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地表水的补给和消耗,以及河川、湖泊和湿地的水位和流量。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和洪水防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 径流变化 影响研究
  • 简介:摘要 本文通过实验从几个方面考察 Ce2( CO3) 3沉淀、煅烧条件变化对氧化铈物理性质的影响。当 CeCl3溶液浓度为 140g/l,沉淀时间 60分钟,沉淀温度为 45℃,滤饼洗涤洗水温度 45℃,水洗搅拌 5分钟,澄清 20分钟,水洗 4次, 1000℃煅烧 2小时,可生产符合客户要求标准的 CeO2,即生产的 CeO2松装比重在 0.62~ 0.71g/cm3,比表面积在 2~ 5m2/g。

  • 标签: 氧化铈 实验条件 松装比重 比表面积
  • 简介:针对氧化锌压敏电阻在不同老化条件下各参数变化的规律,根据氧化锌压敏电阻的非线性特征,结合双肖特基势垒理论和氧化锌压敏电阻在小电流区的导电机制,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分析得出:氧化锌压敏电阻U1mA和非线性系数α都是随着老化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当氧化锌压敏电阻发生融穿性损坏,U1mA和α值急剧减小,ILeakage值急剧增大。通过U1mA和ILeakage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用于判断氧化锌压敏电阻的老化劣化程度,在氧化锌压敏电阻的使用及测试中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氧化锌压敏电阻 老化劣化 漏电流 压敏电压
  • 简介:摘 要:随着我国对海洋研究的不断深入,海洋数据的采集和监测也显得尤为重要,海洋垂直剖面测量平台是我国针对这一要求提出的海洋高技术研究计划。浮力调节装置是海洋垂直剖面测量平台的关键装置,本文在分析了水下浮力调节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油囊式浮力调节装置进行了研究。该装置能够很好的适应海洋环境,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和功耗低等优点。

  • 标签: STM32 浮力调节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