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景天中物质,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6(g/mL)、乙醇浓度50%、超声波提取时间60min、提取温度50%,在此条件下,物质提取率可达0.5437%。

  • 标签: 红景天 超声辅助 多酚 提取
  • 简介:为优化水法提取大蒜抑菌活性物质的工艺,研究料液比、浸提时间、浸提温度、pH对水法提取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其工艺参数。利用GC-MS对大蒜水提液中的有效物质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水法提取大蒜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优条件是:料液比1:3,浸提温度30℃,浸提时间30min,pH6;大蒜水浸提液中主要的活性物质为S-甲基甲烷硫代亚磺酸酯、3-乙烯基-1,2-二硫杂-4-环己烯、3-乙烯基-1、2-二硫杂-5-环己烯、二烯丙基三硫醚等。

  • 标签: 大蒜 抑菌活性 工艺优化 气相色谱-质谱法
  • 简介: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SurfaceMethodology)对桑叶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提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进行回归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桑叶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2.05h,提取温度59.6℃,乙醇体积分数45.7%,桑叶酚平均提取率为2.44%,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

  • 标签: 桑叶多酚 单因素 响应面分析法(RSM)
  • 简介:物质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与果蔬品质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果蔬中酚物质的来源和种类;酚物质对果蔬色泽、风味(涩、苦、香、甜)的影响及其与果蔬保健功效和酶促性褐变的关系,并从提高果蔬品质的角度,指出了果蔬中酚物质调控的几个方面.

  • 标签: 酚类物质 果蔬 品质 保健功效 酶促性褐变
  • 简介:对不同品种的粟谷全粉甲醇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中的抗氧化成分进行分析,并与全麦粉比较。选用5个代表性的粟谷品种,分析粟谷全粉甲醇提取液中的酚物质、黄酮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单体酚的组成及含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3种方法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不同品种粟谷及全麦粉甲醇提取液清除DPPH能力的变幅范围为12.2~20.7mgTE/(100gDW),清除ABTS+能力的变幅范围为85.4~136.6mgTE/(100gDW),FRAP的变幅范围为32.8~52.8mgTE/(100gDW)。酚物质含量的变幅为11.1~25.8mgGAE/(100gDW),平均值为19.8mgGAE/(100gDW)。黄酮含量的变幅为3.8~7.5mgCE/(100gDW),平均值为5.4mgCE/(100gDW)。在6种全谷物中,均未检测到单宁(缩合单宁)。北冀谷中结合态酚含量在78%以上,郑麦7698结合态酚占74%。粟谷全粉中含有较丰富的酚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能力与酚物质、黄酮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有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 标签: 粟谷 全麦粉 酚类物质 抗氧化活性
  • 简介:国家卫生部等七部门于2011年3月1日发布公告,撤消了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要求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生产的面粉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这两种物质。作为小麦粉产业链上主要环节的小麦粉加工企业都要正视这一现实。要积极地去适应、调整以争取主动。

  • 标签: 加工企业 小麦粉 增白剂 过氧化苯甲酰 禁用 过氧化钙
  • 简介:心磨出粉法出粉点多,各出粉点的面粉质量有所不同。一般前路提取的面粉质量好于后路提取的面粉,心磨提取的面粉质量好于皮磨提取的面粉。利用出粉率-灰分曲线来确定各取粉点的分配与组合,是提高优质面粉出率的重要技术手段。

  • 标签: 面粉收集 制粉工艺 粉路 研磨
  • 简介:樟树是我国特产珍贵木材和经济林树种,南方城市绿化多有采用樟树,1986年江西省政府将樟树定为省树,为樟树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樟树籽油 超临界萃取 生产工艺 质量指标
  • 简介:油茶皂苷是从油茶籽饼粕中提取出的一种皂,存在于油籽种子和叶中的皂苷成分,其基本结构由三萜皂苷、结构糖、结构酸组成,其配基为五环三萜结构。目前工业上对油茶皂苷的提取主要有水浸提和溶剂抽提两种方法。水浸提法溶剂成本低廉,但产品含量不高,色泽深,且能耗较高,现已基本淘汰;溶剂抽法一般采用甲醇、乙醇、正丁醇为抽提溶剂,能有效提高产品的纯度,

  • 标签: 油茶皂苷 溶剂抽法 乙醇 油茶籽 浸提
  • 简介:研究荠蓝籽皮中荠蓝胶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定浸提温度、时间、液料比3个因素的3个水平做二次通用旋转设计试验,以优化荠蓝胶提取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各因子对荠蓝胶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浸提时间、液料比、温度,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当提取温度61℃,提取时间3.5h,液料比33∶1时,荠蓝胶得率达到极大值,黏度值也较大。此条件下荠蓝胶得率的理论最高值为25.82%,验证值为25.34%。荠蓝胶得率的回归模型拟合性好。荠蓝胶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和蛋白质。

  • 标签: 荠蓝籽皮 荠蓝胶 提取 工艺优化 组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