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急诊护理中常见问题,并对其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之间的100份急诊护理资料。结果急诊护理中常见问题有专业技术欠缺、服务不到位、护患沟通不良、法律意识不强、责任心不强。结论应当提高专业的护理技术,改善护理理念和护患关系,并加强法律意识及自我的保护意识,降低急诊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 标签: 急诊 护理 问题
  • 简介:选取中国医科大学105名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及8名同行评议专家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发布的案例评估标准为基本框架,结合教学大纲、国内外文献构建案例评估体系,探索临床药物治疗学PBL教学案例的设计技巧与方法,以期为构建该学科PBL教学案例评估体系提供参考。

  • 标签: 临床药物治疗学 PBL教学法 案例 质量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对急诊护理质量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7月~2018年7月急诊科收治的31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分诊管理模式,研究组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结合风险管理模式,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总风险发生时间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分诊安全管理 风险管理 急诊科 护理质量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166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分析概括患者救治过程的有效护理措施。结果166例患者护理救治中,12例抢救无效,32例病情缓解,122例痊愈。结论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实施恰当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减少病死率,是抢救成功保证。

  • 标签: 严重创伤 护理 急诊
  • 简介:目的探析无缝隙急救护理急诊创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诊创伤患者共10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病患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病患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无缝隙急救护理。比对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对比两组患者从确诊至手术至送病房全程运转时间和在急诊科停留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从确诊至手术至送病房全程运转时间和在急诊科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创伤患者开展无缝隙急救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救治时间,提升患者救治成功率,临床效果良好,具有一定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创伤 无缝隙急救护理
  • 作者: 杨增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8-08-18
  • 出处:《药物与人》 2018年第8期
  • 机构:    【摘 要】目的:探究急诊外伤性肝脾破裂手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将2017年月到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肝脾破裂的患者的36例最为实验对象,全部患者的均实施手术治疗,并与手术室护理积极配合,从而使患者的手术的治疗效果得以保证。结果:1例患者无经过治疗无效,患者的死亡率为2.78%,35例患者的经过有效治疗后,均已好转,经过对患者得护理满意度调查可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34例,护理满意度为94.44%(34/36)。结论:针对急诊外伤性肝脾破裂实施手术的患者,应与手术室护理相互配合,从而使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得到保障,能够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  【
  • 简介:目的观察对比采用量化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工作实施护理管理所具有的效果和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于本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7年8月前收治的32名急诊患者设为对照组,17年8月后收治的31名急诊患者设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采用量化管理模式。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指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经管理后,研究组各项临床护理指标评价情况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用量化护理管理模式,对于急诊护理质量及医护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推动意义,可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 护理管理 量化管理模式 管理影响
  • 简介:目的思考优质护理干预对降低急诊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4.12-2017.12期间收治的160例急诊救治患者,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均匀划为两组各80例。即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为常规组;使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患者,为优质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护理纠纷总发生率。结果常规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81.25%,优质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5.00%,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组护理纠纷总发生率为2.50%,常规组护理纠纷总发生率12.50%,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干预模式的使用,不仅可提高患者护理总满意度,还可预防护理纠纷问题的出现,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急诊科 护理纠纷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我院2016年10月到2018年3月救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办法,观察组给予患者全面的急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全面急诊护理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全面的急诊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高护理总有效率,护理质量更优,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急诊护理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60例,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个性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院前急诊护理,个性组患者则给予个性化院前急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急诊反应、急救以及入院治疗时间。结果个性组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以及入院时间等均要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给予患者有效的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出诊反应、急救以及入院等时间,节省治疗时间,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护理;个性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症主要是由于患者突然出现冠状动脉堵塞的情况,相应部位的血流无法进行正常的流动,进而导致心肌出现持久性的缺血缺氧的情况,导致患者的心肌出现死亡等情况,患者往往具有发病较急、疾病发展较快的特点,因此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1。本次研究就对该症患者在院前急诊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详细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60例,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个性组和常规组。常规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2.12±3.11)岁;个性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61.96±2.25)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常规组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院前护理工作,包括对患者进行检查、相应的处理等。1.2.2个性组个性组患者则在常规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院前护理,详细内容如下。(1)及时出诊在急诊电话后,医院要迅速安排护理人员以及医生进行出诊,并通过电话告知患者或者家属,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平卧位,并且指导其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要求其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2)现场护理急诊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告知患者保持冷静和镇定,然后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工作,为患者打通经脉通路等,为患者之后的治疗打好基础,同时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监测,以免患者出现任何异常的情况,针对患者的不良情况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3)心理护理该症患者发病后,一般会出现较为剧烈的胸部疼痛,会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焦躁不安等情况,使得患者的心理出现较大的负担,而不良的心理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出现加重,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针对患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疏导工作,改善患者的心理情况,告知患者对治疗要有信心,向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病历,协助患者树立信心。(4)转运护理急救结束后,应当安排患者进行转运工作,告知患者进行转运和医院治疗的必要性,向患者和家属阐述不转运治疗可能出现的情况,尊重患者和家属的选择;经过家属和患者同意后,即可开始进行转运工作,转运的同时专人要告知医院患者目前的情况,要求医院做好相应的准备,保证患者在到达医院后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对于情况较为危机的患者则要安排绿色通道,保证患者能够第一时间接受治疗。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以及急救时间进行记录,将相关数据进行比较。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对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个性组出诊反应时间为(50.13±3.96)s,常规组出诊反应时间为(99.45±32.78)s,t=8.181,p=0.000;个性组急救时间为(20.11±5.23)min,常规组急救时间为(35.96±6.33)min,t=10.573,p=0.000;个性组入院时间为(2.56±0.23)小时,常规组入院时间为(3.89±0.36)小时,t=17.052,p=0.000;个性组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以及入院时间等均要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种因素均会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例如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以及吸烟饮酒等,而临床中为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治,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和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2。个性化护理是临床医疗和护理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护理方式,该种护理方式要求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前,首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了解,之后再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患者全面有效的临床护理,保证的所有情况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理,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在本次研究中,使用个性化护理进行院前急诊护理的个性组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以及入院时间等数据均要好于使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的常规组。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给予患者有效的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出诊反应、急救以及入院等时间,节省治疗时间,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吴琦亮.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7)101-102.2孙青玲.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5)148-149.

  • 标签:
  • 简介: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最紧急的情况是心跳呼吸骤停,由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快且凶险,如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可能使患者病情逆转,否则患者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甚至无法挽回。因此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抢救与护理配合显得非常重要。

  • 标签: 急诊科急危重症 救治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8月时间内收治的114例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流程优化护理组和普通护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流程优化护理组在具体急诊抢救效果、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方面均均优于普通护理组(P<0.05)。结论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不仅能够有效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院内AMI的复发概率,而且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院内PCI情况进行避免,有利于患者的健康。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对其急救效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02月-2018年02月,随机选择86例本院接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43例),对照组(43例),研究组急诊护理流程,对照组常规急诊,观察两组急救效率、生活质量。结果急救效率对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生活质量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对其急救效率的影响显著,可明显提高急救效率,有效缩短急救时间,值得应用。

  • 标签: 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救效率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并分析下肢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接受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将74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分为两组,接受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进行急诊综合护理的为观察组。对比并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好转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4.6%与0,与对照组的78.4%与13.5%相比差异较大,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下肢多发性骨折并发休克患者,通过对其展开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在促进抢救成功率提高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下肢多发性骨折 休克 急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缝隙护理模式在院内转运急诊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和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各50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缝隙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诊重度颅脑损伤 无缝隙护理模式
  • 简介:目的为了更好的对患者实行急诊抢救手段,本研究在回顾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抢救病例的基础之上,希望达到更好的急救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抢救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案例66例,分析年龄、月份对于抢救效果的影响。结果本院当中所有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抢救案例占所有类型抢救案例的7%,其中70岁以上老年人患者案例占到50%;在1年当中,2月份的发病率最高;随着月份的增加,患者在抢救室当中滞留的时间越来越长;在抢救室进行抢救的24h内,患者出现死亡的概率最大。结论在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案例进行回顾的过程当中,发现近几年这一疾病的抢救概率逐年增加,因此应该对这一现象加强重视,在缩短患者在抢救室中滞留时间的基础上,提升医院的抢救效率,保证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急性心力衰竭 急诊抢救 滞留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急诊应用放射检查技术的效果。方法根据检查方法,将100例急诊科患者分成50例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观察组使用放射检查技术,对照组使用常规检查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VAS和Mulleetr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HR、SpO2、SBP、SDP指标,观察组均好于对照组,以上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放射检查技术诊断急诊科患者,疼痛程度轻,检查效果明显,应用价值很高。

  • 标签: 放射检查技术 急诊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管理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培训的效果,以期为护理学教育及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际依据。方法68名急诊新护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培训,比较两组新护士对培训方法的满意度、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高低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士认为培训内容合理占94.12%、培训方式灵活占97.06%、圆满完成任务占94.12%,而对照组分别为76.47%、79.41%、73.53%,两组培训方法在内容、方式及完成培训任务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理论和技能成绩提升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临床路径管理培训优于传统培训方法,有利于提升护士综合素质,有效管理护理团队,可以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路径管理 培训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B型脑钠肽(BNP)联合急性胸痛评分对急诊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88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评分、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检测血清BNP并进行30d随访.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的分析;用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评分的方法对不良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急诊入院的患者TIMI评分、GRACE评分和BNP水平均高于急诊观察的患者(P〈0.05),30d死亡的患者TIMI评分、GRACE评分和BNP水平均高于生存下来的患者(P〈0.05),有其他重要不良症状的患者这三项指标与无不良症状患者比较均有升高(P〈0.05).TIMI评分、GRACE评分和BNP对急诊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结果准确.结论:血清B型脑钠肽联合急性胸痛评分及对急诊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可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对合理地区分急性胸痛患者中的高危患者提供良好的依据.

  • 标签: 急性胸痛 TIMI评分 GRACE评分 血清BNP
  • 简介:目的分析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的179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随机数表分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研究组中有75例患者,给予其呼吸阶梯性治疗,另外的74例患者为比照组,给予其传统呼吸支持方法治疗,比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中的总满意例数为72例,总满意度为96.00%;比照组中的总满意例数为54例,总满意度为72.97例,即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比照组的满意度,同时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治疗之后,研究组中患者的呼吸稳定平均时间(39.87±5.49)min,呼吸复苏成功率则达到了80.00%(60/75)。而比照组患者的呼吸稳定平均时间(60.37±4.99)min,呼吸复苏成功率67.57%(50/74)。组间数据进行对比之后,呈现临床不均衡性且P>0.05。结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而言,应用急诊呼吸阶梯性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其治疗效果,并且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危重症 急诊呼吸阶梯治疗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