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脑病(uremicencephalopathy,UE)的疗效。方法对32例U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中27例症状明显缓解,2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3例患者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结论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使UE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生存率得到提高。

  • 标签: 尿毒症脑病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 简介:目的探讨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小儿脑瘫提供借鉴。方法128例小儿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17例(26.56%)、有效41例(64.06%)、无效6例(9.38%),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显效11例(17.19%)、有效33例(51.56%)、无效20例(31.25%),总有效率为68.7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6,P〈0.05)。结论应用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突出,可显著改善患儿运动机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脑循环治疗仪 小儿脑瘫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2014年1月至2014年12的420例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理,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的420例手术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室切口感染率和空气菌落总数。结果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各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常规管理的对照组手术室空气菌落数明显高于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观察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手术室感染控制,能明显降低手术室空气菌落数,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手术室 感染控制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血液生化检查的人民23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参与研究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分析采集部位、采集时机、标本溶血、送检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空腹采集血液检验结果的准备率比其他时间采集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采集部位、溶血、不同送检时间的检查结果存在显著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集部位、标本溶血、送检时间均对生化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临床上应规范血液标本采集程序,以提高血液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液标本采集 生化检验结果 影响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医院收治的130例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分析。结果老年患者1年内死亡62例(47.7%);老年肾衰竭患者的死亡因素主要为心血管因素、脑血管意外、感染、电解质紊乱、严重营养不良、肝功能衰竭、肿瘤。结论应用血液透析方式治疗老年肾功能衰竭效果明显,可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患者 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肾病患者120例,这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6个月以上,简单随机化法分为2组,分别给予患者HFHD(高通量血液透析)以及LFHD(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对比2组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微炎症状态以及氧化应激状态。结果实验组糖尿病肾病患者经HFHD治疗后,其微炎症状态以及氧化应激情况较对照组糖尿病肾病患者优(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HFHD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炎性反应以及氧化应激,从而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

  • 标签: 高通量血液透析 糖尿病肾病 氧化应激 微炎症状态
  • 简介:目的:调动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ADR监测工作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得以持续改进。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2~2014年ADR报送情况,运用PDCA循环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对我院ADR监测工作进行持续改进。结果:3年来,我院共上报ADR328例次,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均呈现逐年提高趋势,医务人员初步树立了用药安全及报告意识。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可以有效地改进医院ADR监测工作,及时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PDCA循环 持续改进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综合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使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有利于改善护理质量,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尿毒症 血液透析 常规护理 综合护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5月份-2014年7月份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并将其进行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各30例,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非透析治疗,观察组则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心率、血压、血肌酐、尿素氮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优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较为明显,且见效快,治疗时间短。

  • 标签: 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对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10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术前访视。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1d血压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室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90%(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可减轻患者术前焦虑、恐惧等应激状态,稳定其循环系统,提高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术前访视 循环系统 妇科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为观察组,择期选其未行血透的尿毒症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选择100例健康者为标准组。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Ferritin检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各个肿瘤标志物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综合相比,Ferritin、CA125以及CA19-9检测水平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肿瘤标志物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液透析的患者肿瘤标志物Ferritin、CA125以及CA19-9水平具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血透不能有效的对肿瘤标志物进行清除。

  • 标签: 血液透析 肿瘤标志物 检测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病例选自四平市中心医院、吉林省脑科医院,持续血液透析治疗并发脑出血的患者104例,询问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并使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问卷调查。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脑出血患者生存质量SF-36的总体评分为:41±16,患者的年龄、原发病、家庭里有无配偶的支持、在职情况等因素与生存质量有关。血液透析合并脑出血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生存质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患者年龄与生存质量有关联,高年龄往往呈现低生存质量,年龄大,体质差,预后较差。年龄小,体质好,预后好。

  • 标签: 血液透析 脑出血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长血液透析时间对患者微炎症状的影响并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56例维持性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命名为试验组1和试验组2,同时选取1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正常对照组,其中试验组1的患者每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时间为6h,试验组2的患者每次进行血液透析的时间为4h,分别测定三组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血浆总蛋白水平,血浆白蛋白水平,体重指数,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试验组1和试验组2患者在治疗前血浆细胞因子水平都要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六个月的持续性血液透析后,试验组1患者的各血浆细胞因子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且低于试验组2组患者治疗后的各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和试验组2两组患者经过血液透析后其微炎症状态和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明显得到改善。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但是通过延长血液透析时间能有效清除微炎症细胞因子,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 标签: 延长血液透析时间 微炎症状 影响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CRF)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方法66例C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以及患者当时的治疗措施、后续治疗效果。结果本组66例患者共实施了720次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透析过程中并发心律失常184次。依据心律失常的不同类型,其中有室性早搏65次、发生率35.3%;房性早搏50次、发生率27.2%;室上性心动过速16次、发生率8.7%;窦性心律不齐14次,发生率7.6%;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21次,发生率11.4%;房室传导阻滞18次,发生率9.8%。治疗结果显效42例、有效23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8.5%。治疗无效患者停止血液透析,后续症状逐渐缓解,未有死亡病例。结论CRF患者血液透析并发心律失常时应该积极祛除诱因、对症给予药物治疗,必要时停止透析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心律失常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体外循环中盐酸戊乙奎醚对患者肺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6月6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2组(随机),实验组给予盐酸戊乙奎醚,对照组不给予盐酸戊乙奎醚,对比2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流转时间并无差异,实验组T2、T3、T4、T5时间段的IL-6、TNF-α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组患者T3、T4时间段的呼吸指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以改善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的肺功能。

  • 标签: 体外循环 盐酸戊乙奎醚 肺循环
  • 简介:目的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出发,寻找优良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临床病例,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地西他滨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联合化疗,于疗程结束后对两组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对比。结果两组在临床疗效上无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具有更好的临床综合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液内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临床治疗
  • 简介:病例:患者,男,46岁。2014年2月18日因“头晕1月,加重伴胸闷1周”以“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收入心内科住院治疗。既往有肾功能衰竭、左肾结石病史1个月。入院时血压180/100mmHg。当天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3.1×1012·L-1,血红蛋白59g·L-1,中性细胞比率87%;生化示尿素氮60.0mmol·L-1,二氧化碳结合力13mmol·L-1,肌酐1742μmol·L-1,尿酸776μmol·L-1,离子四项:钙1.94mmol·L-1。请我科会诊考虑慢性肾衰竭CKD5期肾性贫血,于当天晚上转入我科行紧急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并行床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予托拉塞米片、氨氯地平、卡维地洛口服控制血压,输注同型红细胞悬液4U。2月19日晚停床边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共治疗25h,改为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头晕、胸闷等症状缓解,血压控制可。2月20日因尿路感染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浙江医药股份公司新昌制药厂,批号:1131028)0.6g,qd静脉滴注抗感染。2月25日患者行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程顺利。患者于2月28日凌晨出现烦躁不安,自言自语,答非所问,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考虑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引起精神异常可能,停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输注。

  • 标签: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血液透析患者 精神异常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原发性高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急诊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使用血液灌流治疗的效果。方法:60例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选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间,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30例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使用药物治疗和血液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比较指标包括:阿托品使用量、患者昏迷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昏迷时间、阿托品用量、住院时间、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有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急诊床边血液灌流可以有效的减少中毒患者阿托品使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是一种有效的快速救治方法。

  • 标签: 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 血液灌注 治疗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营养支持疗法联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老年尿毒症的疗效观察。方法我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共收治72例老年尿毒症患者(老年组),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在此基础上加强个体化透析,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防治并发症,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并与既往收治的58例行单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的1、3、5年生存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尿毒症患者1年、3年及5年存活率与非老年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尿毒症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尿毒症患者早期充分透析,加强个体化透析,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防治并发症,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可显著提高生存率,降低透析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 标签: 尿毒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 老年
  • 简介:目的探讨6min步行试验(6MWT)在血液透析(HD)并发肺动脉高压(PH)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HD治疗的患者90例,比较并发PH(PH组)和无PH(非PH组)患者的临床资料、6MWT。结果PH组的血白蛋白水平、尿素清除指数(Kt/V)分别为(36.61±3.76)g·L^-1、(1.30±0.27),显著低于非PH组,其血尿素氮和肌酐分别为(27.84±7.66)mmol·L^-1、(955.34±229.71)μmol·L^-1,显著高于非PH组(P〈0.05)。PH组6min步行距离(6MWD)和起始时血氧饱和度(SpO2)分别为(192.70±65.90)m、(96.11±1.05)%,显著低于非PH组,PH组的结束时呼吸困难评分(Borg评分)为(4.27±1.04)分,显著高于非PH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6MWD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r=-0.574,P〈0.001);SPAP和结束时Borg呼吸困难评分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r=0.590,P〈0.001);SPAP和6MWT起始SpO2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r=-0.227,P=0.032)。结论6MWT可反映PH对HD患者的运动能力有一定负面影响,且有可能成为HD患者伴PH的初步筛查工具。低白蛋白血症、尿毒症毒素可能参与HD患者并发PH的发生。

  • 标签: 血液透析 肺动脉高压 6 MIN步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