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原因及护理对策 。 方法: 选择 2018 年 5 月到 2019 年 7 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的 140 例 住院 患者 。所有患者中出现的感染原因进行调查,并制定护理对策。 结果: 所有患者中出现院内感染 43 例,感染率为 30.71% 。患者出现感染的部位多为胃肠道、呼吸道以及泌尿道。 结论: 主要造成院内感染的原因为环境、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等,对感染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从而降低感染发生几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学科护理查房对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的效果。方法:抽选于2016年12月至2019年1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标准从中筛选出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匀划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查房,观察组接受多学科护理查房,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心理状态、压疮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悬殊,P

  • 标签: 多学科护理查房 脑卒中 压疮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慢性创面患者在伤口护理门诊中通过运用多学科诊疗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 。 方法:对照组在伤口护理门诊中运用常规护理, 同期观察组则采用慢性创面多学科诊疗护理模式。 结果: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而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且 P < 0.05 ;观察组的护理干预总有效率 97.37% ,对照组 81.58% ,且 P < 0.05 。 结论:对于慢性创面患者在伤口护理门诊中运用多学科诊疗护理模式 ,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创面愈合效果并缩短愈合时间 。

  • 标签: 多学科诊疗护理模式 门诊 慢性创面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4 月)收治的 84 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 ,按照数字随机表法 分为实验组(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 )和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 ),每组均为 42 例 。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治愈率、致残率、总满意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 结果:实验组治愈率、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05),实验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 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 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 ( 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多学科协作模式 心血管危重症患者 护理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采取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 33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均在诊疗过程中运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总结应用成效。 结果:33例患者中, 5例确诊为新冠肺炎, 1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余 27例为阴性病例,继续隔离观察,确诊者经及时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一例患者转为重症或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平均住院时间( 15.64±2.47) d,患者出院时对诊疗总体满意度的评分为( 94.67±2.64)分。 结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临床的开展,使得患者在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与体征时,获得了多学科专业化治疗与指导,有效缓解了患者的不适症状,对于强化治疗成效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多学科协作模式新型冠状肺炎 不良心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研究性核医学科应用综合性防护措施在辐射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志愿参与研究的放射科护士3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5名。对照组护士采用基础设施和常规方法进行日常辐射防护;观察组护士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性防护措施。分别检查两组护士六个月后在肝肾功能,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同一年龄段,对照组护士的Cr、BUN、ALT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在相同的工龄段,对照组护士的Cr、BUN、ALT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基础设备联合常规防护措施的基础上,对核医学科护士再施以综合性防护措施,能够更好地保护核医学科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

  • 标签: 核医学科 综合性防护 辐射 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