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考察双醇对雷公藤苷致小鼠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ICR小鼠灌胃给予双醇(50、100、200mg·kg-1×3),于末次给药后2h单次灌胃给予雷公藤苷300mg·kg-1,观察动物状态,禁食18h后处理动物,制备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及LDH水平,H.E.染色考察肝脏病理状态,Westernblot法分析蛋白表达。结果雷公藤苷300mg·kg-1能引起小鼠显著毒性和肝脏损伤,动物死亡率达41.67%,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及LDH含量均显著升高,肝组织出现以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50、100、200mg·kg-1双醇对雷公藤苷引起的小鼠肝毒性有显著保护作用,能降低小鼠死亡率,降低雷公藤苷引起的小鼠血清ALT、AST及LDH的升高,改善肝组织病理状态。初步机制研究显示,双醇可降低凋亡相关蛋白FasL的表达,上调PI3K和connexin-43的表达。结论双醇对雷公藤苷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肝细胞凋亡,改善肝组织细胞间缝隙连接有关。

  • 标签: 雷公藤多苷 双环醇 药物性肝损伤 胞间缝隙连接通讯
  • 简介:目的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西素不良反应的认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报道并分析3例注射用盐酸西素所致静脉炎的药品不良反应,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PubMed等数据库资源,收集使用注射用盐酸西素出现静脉炎的相关文献,对西素不良反应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注射用盐酸西素可致静脉炎。近10年文献报道的西素不良反应病例中,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8例,其中静脉给药4例,占静脉给药不良反应的80.00%;口服给药4例,占口服给药不良反应的9.30%。结论注射用盐酸西素可引起静脉炎及全身性严重不良反应,静脉给药途径更易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建议能口服者尽量避免静脉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注射用盐酸多西环素 静脉炎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进入九月份,天气变凉了,儿科门诊急性肠胃炎的小朋友们多起来了。宝宝心里苦,宝宝说不出。咋回事呢?

  • 标签: 小儿 急性肠胃炎 儿科门诊
  • 简介:随着年龄增长,多种疾病袭扰我的晚年生活,我曾患过乙肝、慢性胃炎、腔隙性脑梗等疾病,医生说“腔梗”可能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引发的,超声检查也发现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有斑块。多年来,我喜欢阅读各种医学报刊和健康类科普文章,

  • 标签: 不稳定斑块 黄芩 饮用 颈总动脉分叉 慢性胃炎 超声检查
  • 简介:最近,老高一直在为晚上频繁跑厕所而烦恼。临床上,与.老高有着同样烦恼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正常的起夜为0~2次,尿量不超过300-400毫升,超过的就属于夜尿。中医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肾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常,表现为尿甚至尿失禁。夜间阴盛阳衰,气虚、阳虚的症状加重,故而夜尿,尤其常见于肾脏等脏腑功能减退的中老年人。

  • 标签: 夜尿多 肾阳不足 中老年人 气化不利 功能减退 肾气虚
  • 简介:1例79岁男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长期服用卡马西平(100mg,3次/d),因疼痛控制不佳自行增加剂量(200mg,3次/d)。1个月后,患者出现气促、心悸、头晕伴四肢麻木,实验室检查示WBC3.0×10^9/L、RBC3.1×10^12/L、Hb100g/L、血钠127mmol/L、氯化物95mmol/L、T4总量(TT4)58nmol/L、游离T4(FT4)10.6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4.5mU/L,动态心电图检查示平均心率59次/min,>2.0s的停搏326个,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约3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气促、头晕、心悸,并出现晕厥2次(每次持续约1min后自行缓解),实验室检查示WBC3.1×10^9/L、RBC3.0×10^12/L、Hb99g/L、血钠127mmol/L、氯化物95mmol/L、TT463nmol/L、FT411.8pmol/L,TSH7.9mU/L,动态心电图示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R-R间期延长。停用卡马西平。10d后,患者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消失,WBC5.6×10^9/L,RBC4.4×10^12/L,Hb120g/L,血钠139mmol/L、氯化物102mmol/L,TT467nmol/L,FT415.0pmol/L,TSH3.8mU/L,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为治疗三叉神经痛,再次服用卡马西平100mg、3次/d。随访半年,患者未再发生上述症状。

  • 标签: 卡马西平 药物毒性
  • 简介:目的:探讨模式疼痛控制对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84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模式疼痛护理方案。比较2组围术期疼痛评分、不良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差异,记录护理满意度。结果:(1)护理后,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各指标降幅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87%(P〈0.01)。结论:对骨折患者予以模式疼痛控制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其疼痛症状及不良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多模式疼痛控制 骨折 围术期疼痛 心理状态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使用双醇片的数据进行描述分析,以肾功能检测的常规指标血肌酐和血尿素氮作为结局指标,了解临床中双醇片的使用对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是否有影响,为深入探讨其对肾脏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国18家医院中双醇片的临床使用信息,运用配对χ^2检验方法对使用和未使用双醇片患者的肌酐和尿素氮异常发生率分别进行分析。结果使用双醇片患者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异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使用双醇片的患者(χ^2=10.7846,P=0.0010;χ^2=11.4421,P=0.0007)。结论在真实世界中双醇片对肾脏无明显损害。

  • 标签: 双环醇 肾功能 真实世界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6月收治的采用LCP钢板治疗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为LCP组,同期收治的采用外固定治疗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为外固定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腕关节的恢复情况等。结果LCP组术后6个月时掌倾角大于外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外固定组,住院费用多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〇.05)。结论LCP钢板与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相当,但LCP钢板治疗术后影像学效果好,外固定组的手术时间短,花费少。

  • 标签: LCP钢板 外固定架 C型桡骨远端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牙周病患者种植牙手术前后应用盐酸米诺素软膏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包括研究对象106例,均为2013年10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且均在我院行人工种植牙手术,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缺失牙58枚),研究组手术前后应用盐酸米诺素软膏,对照组手术前用碘甘油,比较两组患者GI、牙齿松动度、PD、伤口愈合良好率、术后感染率、二期手术时种植体丧失骨整合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GI、牙齿松动度、P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研究组降低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伤口愈合良好率、二期手术时种植体丧失骨整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周病患者种植牙手术前后应用盐酸米诺素效果显著,可使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且不会影响伤口愈合和种植体丧失骨整合。

  • 标签: 牙周病 种植牙 盐酸米诺环素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醇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从2015年初至今接受的130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5人,治疗组口服双醇25mg,3次/天;对照组接受治疗中使用的药物主要是维生素B和C、肝太乐等,治疗的总疗程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1、3个月末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复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HCV-RNA在数值上下降和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着显著的降酶效果,并且有可能在人体内协助抑制HCV的增殖。

  • 标签: 双环醇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氨酸转氨酶 血清HCV-RNA
  • 简介:1例60岁男性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史1年余)自行停用左旋巴(0.25g,2次/d)约3周后相继出现高热,口齿、神志不清、心率加快(130~138次/min)、呼吸急促、谵妄伴攻击行为、肌张力增高、嗜睡、震颤加重、认知能力下降等症状,多次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16×10^9/L~28×10^9/L)。经反复与患者家属沟通,于停药后约4周恢复服用左旋巴(0.25g,2次/d),恢复用药后第4天患者神志、四肢肌张力恢复正常,未再出现谵妄等精神症状,帕金森病症状缓解。

  • 标签: 左旋多巴 撤药综合征 骤然停用 白细胞计数增高 肌张力增高 帕金森病
  • 简介:目的:评价药师对吸毒后脏器受损患者临床治疗的药学监护的作用。方法:药师参与吸毒后脏器受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协助医师制定治疗方案,监护患者用药全过程,针对患者用药提出注意事项。结果:脏器受损患者,在治疗期间,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未发生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各项体征进一步得到改善,肾功能示:BUN9.26mmol/L、Cr415μmol/L、UA369μmol/L、GLU6.18mmol/L、K+5.3mmol/L;心肌酶谱:LDH-L251IU/L、CK195IU/L;胸部CT提示积液较前明显吸收,好转出院。结论:药师参与临床实践,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协助医护人员,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事件发生,可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吸毒 多脏器损伤 药学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外固定(未使用克氏针固定),观察组实施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以及关节功能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DASH评分和Gartland-Werley评分都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优13例,占65.0%,良5例,占25.0%,差2例,占10.0%,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优10例,占50.0%,良3例,占15.0%,差7例,占35.0%,优良率为65.0%。两组优良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27,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1名患者发生移位,中移率为5.0%,对照组有5名患者发生移位现象,中移率为25.0%,两组中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523,P<0.05)。结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实施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操作简单,固定牢靠,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提高关节功能。

  • 标签: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疗效
  • 简介:1例60岁男性患者因咽癌行西他赛+奈达铂化疗。在首次给予西他赛注射液(12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1)静脉滴注5min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测不出,旋即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停药,给予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多巴胺等药物治疗,抢救无效,18.5h后死亡。因患者同时未应用其他药物,故考虑过敏性休克很可能为西他赛所致。

  • 标签: 多西他赛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霉酚酸酯(MMF)与磷酰胺(CTX)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67例,将所选取患者依据随机方式划分为MMF组(35例)和CTX组(32例),两组患者前期均采用糖皮质激素予以治疗,CTX组在LN诱导治疗期间,在此基础上采用磷酰胺行静脉滴注治疗,MMF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霉酚酸酯行口服治疗,就两组患者临床来哦小及安全性予以比较。结果MMF组诱导治疗完成率(85.71%)相比于CTX组(96.88%)差异不明显(P>0.05);MMF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相比于CTX组,差异不明显(P>0.05);MMF组完全缓解率相比于CTX组,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MMF组就腹泻发生率、白细胞减少及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CTX组,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针对狼疮性肾炎患者,对其无论采用磷酰胺,还是霉酚酸酯,在治疗效果上均大致相当,但采用霉酚酸酯治疗,其在完全缓解率方面则明显高于磷酰胺,其在总体总体不良反应方面则轻于磷酰胺。

  • 标签: 霉酚酸酯 环磷酰胺 狼疮性肾炎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中医途径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各100例。西医组使用常规方法治疗,中医组使用中医途径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中医组患者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途径综合治疗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医多途径综合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关于药源性进行性灶性白质脑病(PML)的风险认知水平,为临床正确认识及合理防治药源性PML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世界卫生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以及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关于PML及药源性PML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目前国外医务人员及监管部门已经非常重视药源性PML的诊断、报告以及风险控制。但在我国,无论是从文献的数量,还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资料,均显示出对药源性PML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结论药源性PML的风险在我国持续存在,但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在药源性PML的监测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更好提升我国药源性PML的监测及风险控制能力,需要包括药品生产企业、临床医生及药师以及监管部门在内的多个部门不断努力和沟通协调。

  • 标签: 药源性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 风险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室温条件下配制注射用西他赛药物的合理方法,提高配制效率,保证临床安全用药。方法将注射用西他赛药物小瓶200支随机编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每组100支;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配制方法(按说明书中配制要求),实验组用改良药物配制方法,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进行药物溶解实验;分别观察、记录、比较两组小瓶药物的溶解情况(药物完全溶解所需时间、药液中泡沫高度、药瓶内药物残余量)。结果改良药物配制方法溶解该药物达完全溶解所需时间、溶解后药液中泡沫高度、药瓶内药物残余量均优于常规法,均P<0.01。结论改良药物配制溶解方法可使注射用西他赛药物溶解彻底,所需时间短,泡沫产生少,药瓶内药物残余量少,大大提高该药物配置工作效率,减少了药物浪费,可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 标签: 改良药物配制方法 注射用多西他赛 药物完全溶解 泡沫 残余量
  • 简介: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作为急性和慢性疼痛管理治疗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使用历史长达100年之久,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所有的非选择性NSAIDs都存在潜在的副作用,尤其是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ARDs)。这都与它们对氧合酶-1(cyclooxygenase-1,COX-1)和COX-2抑制作用的选择性有关。为了避免与COX-1抑制相关的胃肠道副作用,罗非昔布等选择性COX-2抑制剂应运而生。随着临床应用时间的延长,以及一些最新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揭晓,COX-2选择性抑制剂胃肠道的安全性得到了广泛的验证,但其非胃肠道ADRs也越来越令人担忧,尤其是其心血管、肾脏以及过敏等方面的ADRs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本文总结近年来对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的文献,以期临床选用时有更多的参考。

  • 标签: 消炎药 非甾药 选择性COX-2抑制剂 有效性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