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不典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3年6月-2009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36例不典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年龄10-68岁,上睑下垂9例,内直肌麻痹8例,外直肌麻痹6例,上斜肌麻痹2例,4例有复视,2例仅有眼睛不适和视物模糊感,2例辐辏麻痹,1例眼轮匝肌麻痹,1例患者先后出现内直肌麻痹,外直肌麻痹及上斜肌麻痹,1例全眼外肌麻痹。全组中症状有晨轻暮重及波动性表现且疲劳试验阳性的有24例,占66.7%;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者32例,占88.9%。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全组10例,阳性率27.8%。SFEMG额肌异常29例,阳性率80.6%。结论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疲劳试验阴性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应常规给予新斯的明试验。不典型OMG重复低频电刺激阳性率低,SFEMG仍可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提高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检出率,减少漏诊误诊。

  • 标签: 不典型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单纤维肌电图 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
  • 简介:姜黄的主要成份姜黄素具有抗癌、抗致突变、抗癌的侵袭与转移的作用^[1]。对喉部癌前病变——声带黏膜异型增生治疗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报告。本文对姜黄治疗声带黏膜异型增生及转归进行探讨。

  • 标签: 姜黄 声带黏膜异型增生 治疗 临床观察
  • 简介:随着研究生招生观念的转变,招收的医学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也越来越注重实用。我们在眼科专业型研究生临床培养中,增加病房临床实践时间,特别注重典型病例的示范作用,每一个专业组都会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将典型病例的特点从各个角度展示给广大研究生们,培养其临床诊治思辨能力,培训其显微手术技巧,从临床病历书写到记录总结,结合文献复习,拓展知识结构,锻炼专业型研究生论文书写能力,并以典型病例为基础,扩展知识覆盖面,引申注意事项及特殊病例的诊治。这套严格的培养体系,使专业型研究生能举一反三,从典型病例、重点病例中获取对该种病情的最直观的全景了解与熟悉,以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临床知识,丰富临床经验,为将来工作岗位中的考核打下基础。

  • 标签: 眼科 专业型研究生 临床培养 典型病例
  • 简介:目的: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图像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PDR患者40例44眼(PDR组)和正常对照组40例40眼进行mf-ERG检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DR患者组mf-ERG1~5环的反应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N1波潜伏期在4环、P1波潜伏期在2~5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结论:Mf-ERG可有效地评价PDR患者视网膜的功能。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多焦视网膜电图 增生型
  • 简介:目的:研究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鼠中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高氧诱导的方法制作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运用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及视网膜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于小鼠出生后第7,12,14,17,26d取视网膜组织,采用Real-timePCR及Westernblot技术测定视网膜组织中Islet-1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视网膜铺片及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小鼠出生后第7d,模型组与正常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小鼠出生后第12~14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出生后17d,模型组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仍高于正常组;出生后26d,随着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视网膜组织中Islet-1表达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模型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过程中,持续缺氧的视网膜组织通过增加转录因子Islet-1的表达,从而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 标签: 转录因子 Islet-1 视网膜新生血管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lslet -
  • 简介: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确诊的PDR合并白内障的56例(63眼)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合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7天最佳矫正视力:51眼(80.9%)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7眼(11.1%)视力无变化,5眼(7.9%)视力有所下降。术后随访2~24个月,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53眼(84.1%)术后视力提高,6眼(9.5%)视力不变,4眼(6.3%)视力下降。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高眼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腔再出血、晶体后囊混浊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术后视力恢复不佳主要与糖尿病黄斑病变以及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肾功能异常有关。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简介:目的:对比23G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11/2016-05于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128例195眼PD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5G+组64例97眼,23G组64例98眼。25G+组应用25G+玻璃体切割术,23G组应用23G玻璃体切割术。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1d,1wk,1mo。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及医源性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G+组手术时间短于23G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的视力分布均显著优于本组术前的视力分布(P〈0.01);两组同期的视力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5G+组术前的眼压分别与手术1d,1wk,1mo的眼压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3G组亦然。两组同期的眼压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25G+组的医源性损伤率为4.1%,显著低于23G组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G+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显著低于23G组的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G和25G+玻璃体切割术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PDR,但是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源性损伤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示出更好的优势,是治疗PDR的更好选择。

  • 标签: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5G+玻璃体切割术 23G玻璃体切割术 视力分布 眼压
  • 简介: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01/2018-01我院眼科收治的脉络膜脱离后PVR患者64例6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34眼)和观察组(32例32眼),对照组采用常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6mo,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显著高于对照组(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及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及bF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CVA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wk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脉络膜脱离后PVR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及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率,降低血清VEGF水平及bFGF含量,提高患者视力,降低脉络膜厚度。

  • 标签: 康柏西普 脉络膜脱离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DR患者16例(16只眼)均行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其中3只眼行硅油填充,6只眼行气体(C3F8)填充,术后3—6个月行硅油取出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16只眼随访12个月,视网膜复位良好,12只眼矫正视力显著提高,4只眼因视神经萎缩视力无提高,3只眼后囊增生明显。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治疗PDR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 标签: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超声乳化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