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侯卫华 申民强 侯卫东 张晓兰 金木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病理科467099,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467099,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46709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1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分化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项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6—2019年食管分化异型增生184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184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范围39~83岁),男女比为1.7∶1.0。食管上段17例,中段143例,下段24例。肿瘤中位直径15 mm(范围2~50 mm)。按巴黎分0~Ⅰ2例,0~Ⅱa25例,0~Ⅱb70例,0~Ⅱb+Ⅱc74例,0~Ⅱc13例。内镜下病变黏膜发红,表面粗糙,可见白苔,窄带成像病变黏膜微血管异常,卢戈碘染病变不着色。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清晰的鳞状上皮特征,细胞体积大,含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细胞核圆形至不规则形,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细胞密度增加,排列紊乱,基底层细胞极性丧失伴异常成熟。当肿瘤未完全累及鳞状上皮层的全层时,与其上方正常上皮之间常界限清楚。肿瘤性上皮突向固有膜生长伴肿瘤前缘间质内明显的炎性细胞反应是常见现象,有时可见异常成熟的单个上皮细胞或细胞簇浸润固有膜。98例分化异型增生伴有灶状的普通高级别异型增生和/或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p53蛋白突变型表达率为47.7%(53/111)。Ki-67阳性指数中位数为50.0%(范围10%~80%)。基底层细胞Ki-67标记指数中位数为12个/HPF(范围3~65个/HPF)。Ki-67显示免疫表型分布异常111例(100%)。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16例,不典型性上皮细胞37例,高级别异型增生及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131例。结论食管分化异型增生形态特殊,肿瘤细胞高度分化的特征提示它们可能代表了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异型增生形态学谱系亚型中的一种分化。当对该肿瘤认识不足时,病理上易误诊或漏诊。

  • 标签: 食管肿瘤 癌,鳞状细胞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简介:摘要婴儿促纤维增生星形细胞瘤(desmoplastic infantile astrocytoma,DIA)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肿瘤,属于WHOⅠ级,好发于婴幼儿时期。本文报道1例3个月龄男婴病例,影像学表现为左侧额顶叶囊实性占位;镜下纤维细胞或纤维母细胞样肿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伴大量胶原纤维形成,纤维基质中可见散在分布的星形细胞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Olig2、S-100蛋白等。通过对上述病例的分析,总结D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分子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高频超声对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超声影像研究并将乳腺增生进行超声影像分,从而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抽取来我院治疗乳腺增生症的60例患者,术前运用高频超声仪对患者“肿块”旁腺体组织进行超声检查,将超声影像特征图和术后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乳腺增生症超声影像分主要分为以下六种规则的大豹纹、不规则的小豹纹、纤维硬化、导管扩张、局部结节增生、囊性增生。结论运用高频超声检查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症状可以提前了解患者的病症以及增生影像,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的意义。

  • 标签: 乳腺增生症 高频超声 影像分型
  • 简介:报告2例结节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患儿。2例患儿均为出生后不久发病,表现为躯干和四肢散发的结节性皮损,部分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或中层弥漫肥大细胞浸润,Giemsa染色可见肥大细胞内紫红色异染颗粒。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为结节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 标签: 肥大细胞增生症 结节型
  • 作者: 侯卫华 宋书杰 侯卫东 石中月 马丽娟 牛静伟 金木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病理科,平顶山 467099,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平顶山 467099,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平顶山 46709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疣状异型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2021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8例食管疣状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PCR-荧光探针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基因分,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18例患者男13例,女5例;中位年龄68岁(范围53~76岁)。食管上段4例、中段7例、下段7例。肿瘤中位直径18 mm(范围6~54 mm)。按巴黎分0~Ⅱa11例,0~Ⅱa+Ⅰ1例,0~Ⅱb5例,0~Ⅱb+Ⅰ1例。白光内镜观察:病变表面呈现白色斑块状,斑块间发红,可见乳头状微表面结构。窄带成像病变黏膜部分区域不透光或呈斑片状浅棕褐色,乳头状微表面结构的形状和大小不一;上皮内微血管拉长、扩张、扭曲、管径不一。卢戈碘染不着色或浅染。组织学上,异型细胞体积大,核圆形至不规则形,染色质粗糙,可见核分裂,胞质丰富粉红色。上皮基底部细胞异型性增加,细胞密度高,核质比增加,核分裂活跃,细胞排列紊乱。3例肿瘤中可见单个细胞角化、双核细胞和挖空样细胞,以及表层上皮角化及角化不全。异型上皮层内有明显的疣状或乳头状结构。5例在局部伴有疣状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p53蛋白突变型表达占比6/10;p16阳性占比5/10;Ki-67异常分布模式占比10/10。HPV在被检测的10例中均为阴性。术前活检原病理诊断为高级别异型增生8例,低级别异型增生6例,诊断为不典型性鳞状上皮细胞4例。结论食管疣状异型增生肿瘤细胞分化良好并伴有明显的疣状或乳头状结构;独特的形态学特征提示它代表了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异型增生的一种组织学亚型,是疣状癌的前体病变。术前活检诊断具有挑战性。

  • 标签: 食管肿瘤 癌,鳞状细胞 癌,疣状 食管镜检查术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弥漫增生性狼疮肾炎(DPLN)的远期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所有DPLN患者的长期随访终点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将病例按入院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3组:eGFR≥60 ml·min-1·1.73 m-2为普通组;15 ml·min-1·1.73 m-2≤eGFR<60 ml·min-1·1.73 m-2为重症组;eGFR<15 ml·min-1·1.73 m-2或需透析患者为危重组。分析3组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结果16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女性155例,平均年龄(30±10)岁,平均随访(61±45)个月。所有患者5年和10年累计人肾存活率分别为86%和7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普通组、重症组和危重组10年累计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1%,70%和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3,P<0.01);普通组和重症组(χ2=4.05,P<0.05)、普通组和危重组(χ2=97.05,P<0.01)、重症组和危重组(χ2=52.28,P<0.01)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80 g/L[HR=2.7,95%CI(1.2,6.3),P=0.019],eGFR<60 ml·min-1·1.73 m-2[HR=4.1,95%CI(2.0,8.2),P<0.01]和大新月体比率≥30%[HR=1.8,95%CI(1.1,2.9),P=0.021]是ESRD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DPLN伴基线肾功能正常或轻度下降的患者长期预后较好,基线中重度肾功能损害,贫血和大新月体比率高是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狼疮肾炎 终末期肾病 急性肾损伤 新月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2015年之间的乳腺增生症的患者,观察超声表现并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与病理有较好的符合率。结论超声对乳腺增生症检查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 乳腺增生症
  • 作者: 李筱荣 邵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300384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三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中增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影响患者视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玻璃体切除手术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PDR的纤维血管增生膜因病程不同而具有不同特点,处理策略和方法应具有针对性。为了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PDR的诊疗水平,本文提出应在充分认识增生膜组织形态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增生膜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区别对待,并应在治疗中充分重视对玻璃体的处理,以便取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81-885)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视网膜
  • 作者: 侯卫华 申民强 侯卫东 张晓兰 牛静伟 周胜理 金木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病理科 467099,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467099,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467099,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郑州 4500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 1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梭形细胞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项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2009—2019年食管鳞状上皮梭形细胞异型增生3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37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范围47~81岁),男女比为1.5∶1.0。食管上段4例,中段31例,下段2例。肿瘤中位直径14.0 mm(范围3~40 mm)。按巴黎分0~Ⅱa11例,0~Ⅱb14例,0~Ⅱb+Ⅱa3例,0~Ⅱc9例。内镜下病变黏膜发红,微血管增粗,形态不一,密度不均。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及细胞核呈梭形或长梭形,细胞形态基本一致,核深染,染色质细腻或轻度增粗,核分裂象易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细胞质嗜酸,细胞间桥明显。细胞密集,极向轻度紊乱,仍呈平行排列,多垂直于基底膜。梭形细胞经常累及鳞状上皮全层,无正常鳞状上皮的梯度成熟分化,肿瘤边界清楚。常见梭形细胞上皮突向固有膜,浸润性生长。15例肿瘤内伴有灶状的普通高级别异型增生和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p53蛋白突变型表达突变率为41.4%(12/29)。Ki-67阳性指数中位数值为40%(范围20%~80%)。Ki-67异常分布模式29例(100%)。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6例,不典型性上皮细胞4例,高级别异型增生及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27例。结论梭形肿瘤细胞具有中-重度异型性,一些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以及p53的突变,表明它们是食管鳞状上皮的高级别异型增生;梭形肿瘤细胞的独特特征提示它们可能代表了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形态学谱系中的一种梭形细胞亚型。当对该肿瘤认识不足时,病理上易误诊或漏诊。

  • 标签: 食管肿瘤 癌,鳞状细胞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Ki-67抗原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作者: 侯卫华 段心科 侯卫东 马丽娟 牛静伟 周胜理 金木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病理科467099,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467099,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467099,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郑州 45000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1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基底细胞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9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食管基底细胞异型增生71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1.6∶1.0,中位年龄65岁(范围48~81岁)。肿瘤位于食管上段4例(5.6%)、中段54例(76.1%)、下段13例(18.3%)。肿瘤中位最大径12.0 mm(范围3~42 mm),巴黎分0~Ⅱb占42.3%(30/71)。内镜下病变色泽发红及黏膜微血管异常。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小,核质比高,类似于基底细胞,细胞形态一致。结构异型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密集,排列紊乱,基底层细胞极性丧失,无正常鳞状上皮的成熟分化梯度。10例肿瘤仅仅局限于上皮层的下部分,肿瘤细胞体积更小,形态更温和,常见上皮突向固有膜浅层生长;61例肿瘤至少局部波及了上皮层的全层。31例肿瘤伴浅表浸润性癌,癌的类型包括经典型鳞状细胞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鳞状细胞癌伴皮脂腺样癌和腺/导管上皮样癌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p53蛋白的突变型表达率为41.5%(17/41)。Ki-67异常分布模式41例(100.0%)。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18例和不典型性上皮细胞12例,高级别异型增生及浅表浸润性癌41例。结论基底细胞异型增生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代表了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细胞形态学谱系中的一种肿瘤亚型。基底细胞肿瘤细胞,尤其是仅分布在上皮层下半部分的肿瘤细胞,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最早期阶段的肿瘤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当肿瘤仅局限于鳞状上皮层的下半部分时,它不符合当前WHO分类定义的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的诊断标准。

  • 标签: 食管肿瘤 肿瘤,基底细胞 癌,鳞状细胞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报告1例肥大细胞增生症。患者女,6个月,因“头、颈、躯干水疱2月余,加重5天”来我院就诊。皮肤科检查:枕部、颈部、背部可见大小不等红斑,大部分融合成片,部分表面糜烂,上覆少量褐色痂皮,未见明显渗液;胸、腹可见大小不等红斑、水疱、大疱,疱壁薄,疱液清澈,部分破裂形成糜烂,上见少量澄清液体,部分覆红褐色痂皮,尼氏征阴性,Darier征阳性。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生肥厚,棘细胞间海绵水肿形成,表皮见陈旧性水疱,疱内少许浆液性物质沉积,真皮浅、中层大量单一核细胞浸润,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较小,细胞质呈蓝紫色。期间散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单一核细胞Giemsa(+)。诊断:肥大细胞增生症。

  • 标签: 大疱型 肥大细胞增生症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剂量黄体酮对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2015年 5月 -2016年 5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的功血患者 63例 ,平均分为两组周期性服用安宫黄体酮。观察组每周期 100mg;对照组每周期 140mg。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 2疗程后 ,观察组治愈率为 86.4%;对照组治愈率 55.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6.161,P<0.05)。治疗 4疗程后 ,观察组治愈率为 92.7%;对照组治愈率为 85.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χ2=1.07, 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单纯增生患者每日给予 110mg黄体酮的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黄体酮 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 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9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分治疗,观察组两组月经情况、子宫内膜厚度、性激素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月经转归比例、似月经量比例及子宫内膜厚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性激素FSH、LH及E2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9%(39/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8%(31/3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快速改善患者月经状况及性激素水平,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中医辨证分型 子宫内膜增生 疗效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内翻性增生性息肉(GIH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并观察3例GIHP内镜下及显微镜下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GIHP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33~66岁,病变分别位于胃体、胃底及胃窦-幽门处。内镜均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可见中央小脐凹。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由黏膜层向黏膜下层反向生长,形成特征性的内翻性组织学形态,低倍镜下整体呈现花瓶样外观。病变边缘可见黏膜肌层被增生的黏膜上皮组织包绕形成衣领样或夹心饼干样结构。增生的胃腺上皮包括:胃小凹上皮、胃底腺腺体及幽门腺腺体,间质内可见平滑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病变内腺上皮成分相应表达MUC5AC、MUC6、MUC2等抗体,平滑肌组织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其中1例黏膜下病变腺体合并有腺上皮的异型增生。结论GIHP是一种罕见的胃息肉类型,易误诊为深在性囊性胃炎、腺肌瘤、高分化管状腺癌等,同时其与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认识其存在、熟悉相应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55岁男性的肝脏原发性透明血管Castleman病伴滤泡树突细胞异型增生的病例。组织学表现为透明血管Castleman病背景中滤泡间区和滤泡生发中心出现有异型的梭形肿瘤细胞,肿瘤细胞表达CD21、CD23、CD35。该病罕见,提示肝脏Castleman病应广泛取材避免遗漏滤泡树突细胞病变区域,造成疾病漏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剂量黄体酮对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的功血患者63例,平均分为两组周期性服用安宫黄体酮。观察组每周期100mg;对照组每周期140mg。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疗程后,观察组治愈率为86.4%;对照组治愈率55.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161,P<0.05)。治疗4疗程后,观察组治愈率为92.7%;对照组治愈率为85.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07,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单纯增生患者每日给予110mg黄体酮的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黄体酮 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 治疗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