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i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中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学分析,评估合并感染的患病率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各医院在2006—2008年收治的门诊和住院HIV感染病例,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登记;并进行HCV抗体、肝功能和CD4细胞检测;多元回归法分析HIV合并HCV感染风险因素。结果HIV感染者978例,合并HCV的感染率为33.9%,静脉吸毒途径感染HIV占合并感染者的81.3%,30~45岁年龄组HIV合并感染率为42.6%,无业人员HIV合并感染率为61.9%,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年龄30~45岁和无正当职业的人群HIV合并HCV感染率较高,静脉吸毒是HIV合并HC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相关因素
  • 简介:澳大利关于性工作的立法主要见于州和地区一级的立法中,联邦法律很少涉及性工作。澳大利法律允许一定范围内的性工作,但各州和地区之间在合法性工作范围的界定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 标签: 澳大利亚 性工作 法律
  • 简介:目的研制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L1/E7CTL重组杆状病毒载体。方法以包含HPV16标准病毒株的质粒pHPV16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HPV16主要衣壳蛋白L1(1-471aa)的基因序列,同时人工合成E7蛋白CTL表位E749-57的编码序列,将两个目的基因逐步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UC19HPV16L1/E7CTL,HPV16L1/E7CTL片段经质粒pFastBac1转位至BacmidDNA后通过PCR鉴定重组杆粒。结果成功构建了包含融合基因HPV16L1/E7CTL片段的克隆质粒puc19HPV16L1/E7CTL,制备了L1/E7CTL重组杆状病毒载体杆粒BACMIDDNA。结论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了包含L1/E7CTL的重组杆粒BACMIDDNA,有利于下一步融合蛋白的表达,制备一种能够更有效激发CTL杀伤作用的嵌合病毒样颗粒疫苗,为疫苗研制打下基础。

  • 标签: 乳头瘤病毒16型 重组杆状病毒 疫苗
  • 简介: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是否存在腺病毒的近期或既往感染。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抗腺病毒IgG和IgM;PCR方法检测外周血腺病毒DNA,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抗腺病毒IgM阳性率为15.5%(11/71),腺病毒DNA检出率为11.2%(8/7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滴型组和斑块型组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DNA测序结果表明腺病毒种类主要为3型和7型。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存在腺病毒感染的证据,可能与银屑病发病或病理过程有关。

  • 标签: 银屑病 腺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简介:背景:在澳大利,基底细胞癌(BCCs)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损害,每年开业医师接诊患者比例约为1:200。目的:评估目前在澳大利BCCs治疗的常用方法及相关的医疗保健费用。方法:对就诊前未接受任何治疗的BCCs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的资料来自被抽样的全科医师从各自的病例中随机抽取2例BCC患者并完成1份调查问卷。从患者的病历记录中提取有关治疗类型、就诊次数、治疗并发症和专业指引等的信息。结果:164例患者(男性59%)纳入本研究,总计244处BCCs损害(平均每例患者1.5处皮损)接受治疗。22%息者就诊于专科医生,大部分就诊于普通外科医生(45%)或整形外科医生(25%)。首选治疗为切除术,其次为冷冻治疗或刮除术和烧灼法。罕有不良事件被记录。大部分患者就诊次数为3.2~7.4次,每例患者总治疗费用约为146.60~496.20澳元,这主要根据疾病复杂程度和治疗需要而定。结论:澳大利报道的BCCs发病率约为788/10万,治疗这种相对常见的疾病价格不菲。

  • 标签: 治疗并发症 基底细胞癌 澳大利亚 医师 接诊患者 德语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生殖器疱疹的豚鼠模型的效果和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先进行豚鼠生殖器疱疹造模。然后用中药抗病毒胶囊对生殖器疱疹豚鼠进行治疗,用外阴症状评分和阴道拭子病毒滴度进行疗效的评价和机理的探讨。结果中药抗病毒胶囊治疗生殖器疱疹豚鼠的疗效基本等同西药阿昔洛韦,其作用机理可能为抑制病毒的增殖和提高动物免疫功能而发挥疗效。结论抗病毒胶囊是治疗生殖器疱疹的有效药物。

  • 标签: 中药 抗病毒胶囊 治疗 初发性生殖器疱疹 豚鼠模型 实验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毒副作用,以期更好治疗该疾病。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117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进行毒副作用比较。结果:共出现毒副作用患者43例,其中胃肠道反应21例,比率为48.84%,皮疹、骨髓抑制、脂肪重分布均为5例,比率均为11.63%,乳酸酸中毒2例,比率为4.65%,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末梢神经炎均3例,比率为6.98%,胃肠道反应和其他毒副作用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早期有较多毒副作用,在临床上要加以监测。

  • 标签: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 艾滋病 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