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2 个结果
  • 简介: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营养状况可能是良好的,但脑卒中后一些患者可出现吞咽障碍和胃肠道功能障碍,影响进食、消化和吸收,由此导致患者饥饿和营养状况恶化.此外,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合成代谢受限,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摄入的热量和蛋白质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

  • 标签: 脑卒中 胃肠道功能障碍 营养支持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合理的营养支持措施.方法根据能否安全进食将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正常进食组(A组)和管饲组(B组),后者又分为持续营养液组(B1组)和分次普通流质饮食组(B2组).比较入院时一般情况、Glasgow昏迷评分和欧洲脑卒中评分(ESS).患者入院时和2周后分别测量上臂周径(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并计算上臂肌肉周径(MAMC),其正常值由年龄匹配的60名健康人获得;检测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将以上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个月后评估Barthel生活指数(BI).结果60例健康人的MC、TSF和MAMC的正常值范围分别为(24.99~30.55)cm、(13.29~16.25)mm和(20.83~25.45)cm.6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3个躯体营养指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入院时和2周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1.48%和24.6%,两者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高龄、入院时营养不良和吞咽困难是2周后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8[95%CI为(1.01~1.16)]、7.64[95%CI为(0.94~61.86)]和4.38[95%CI为(1.94~16.09)].入院时ESS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3个月后BI的独立危险因素,RR分别为0.78[95%CI为(0.66~0.92)]和1.71[95%CI为(1.56~1.91)].营养支持后,A组患者的躯体营养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均明显低于入院时;B1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B2组除血红蛋白和白蛋白外其他指标均显著下降.A组BI分别高于B1组与B2组,B1组患者的BI高于B2组患者.A组3个月内无死亡,B1组和B2组3个月内病死率分别为10.0%和29.4%,但两者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入院时低ESS和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常有营养不良,并随住院时间延长而恶化,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营养状况和预后,持续肠内滴注营养液可能是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

  • 标签: 脑卒中 营养不良 预后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6岁。主诉抽搐、意识障碍2d,于2008年4月29日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患者2d前在田间喷洒除草剂“百草枯”后20min突然倒地,全身抽搐、双眼发直,呼之不应,伴小便失禁,持续约10min,清醒后烦躁、间断喊叫,不识家人,问话不答。

  • 标签: 黑变病 黑色素瘤 中枢神经系统 病例报告
  • 简介:肌张力障碍(dystonia)为一组临床综合征,系指主动肌与拮抗肌间歇性不协调收缩或过度的持续性收缩所引起的肢体重复性不自主运动和姿势异常,可伴有疼痛。其分类可按病因、发病年龄、受累部位等进行划分;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支持治疗,20世纪80年代后期,肉毒杆菌毒素开始用于多种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最近的研究显示,外科手术尤其是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全身性和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有效。

  • 标签: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脑深部电刺激术 药物治疗 肉毒杆菌毒素 外科手术 临床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人格基础是否相同。方法使用CPI-RC、HAMD和HAMA对符合DSM-Ⅵ焦虑障碍、抑郁障碍30例进行评定,并与3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1.焦虑组Do、Cs、Sy、Sp、Sa、In、Em高于抑郁组(P〈0.01),抑郁组Sc、Gi、To高于焦虑组(P〈0.01);焦虑组除Em高于对照组(P〈0.01)外,In、Re、So、Sc、Gi、Cm、To、Ac、Ai、Ie、Py低于封照组(P〈0.05、P〈0.01);抑郁组Sc、To、Fx与对照组无差别,其余各量表分均低于对照组。2.各组的人格类型构成分布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3.焦虑组和抑郁组的自我实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自我确认和人际适应水平以及人格类型不同。

  • 标签: 焦虑障碍 抑郁障碍 人格特征 人格类型 对照研究 CPI-RC
  • 简介:睡眠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睡眠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1929年,德国精神病学家Berger教授在人的头皮上记录到脑电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睡眠医学的研究与发展。1957年,美国Dement教授和Kleitman教授创建了多导睡眠图(PSG),并且发现睡眠是由两种不同的周期性时相组成,即快速眼动(REM)睡眠期与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从而加深了对睡眠本质的认识。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睡眠脑电图(EEG)检查技术和临床较常见的睡眠障碍及其脑电图表现。

  • 标签: 脑电图表现 睡眠障碍 睡眠医学 快速眼动 多导睡眠图 睡眠脑电图
  • 简介:尽管睡眠障碍在精神疾病中非常常见,但它常常被当作精神疾病的二级症状,认为对其主要精神疾病的治疗才是缓解睡眠苦恼的最可行办法。事实上,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而言,采用针对睡眠紊乱的治疗方案后,患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本文将论述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睡眠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和相关治疗问题。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睡眠障碍
  • 简介:  目前,对脑卒中疗效最确切的治疗是卒中单元(strokeunit,SU).SU内配有专门的吞咽评估和营养治疗专家,为脑卒中患者及时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从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这可能是取得较好疗效的一个因素[1].尽管目前有关吞咽困难和营养支持的具体方法和疗效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但营养支持正成为急性脑卒中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脑卒中 营养支持
  • 简介:目的:探究帕金森病患者与重症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和睡眠障碍之间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日至2016年7月30日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50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重症抑郁障碍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导睡眠监测、匹兹堡睡眠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对患者的睡眠情况以及抑郁情况进行测定,对其睡眠障碍和抑郁情况测定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帕金森病和重症抑郁障碍患者,其主要的特征均为睡眠障碍、阻滞、焦虑等,重症抑郁障碍患者,其主要表现为焦虑,而帕金森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实验组帕金森病患者其绝望、焦虑状态明显低于重症抑郁障碍患者(P〈0.05);实验组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重症抑郁障碍患者,同时,实验组帕金森病患者与对照组重症抑郁障碍患者比较,其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性肢动(P〈0.05)。结论:帕金森病与重症抑郁障碍患者,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特点,但是其绝望、焦虑、睡眠潜伏期、周期性肢动等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将以上特征作为这2种疾病诊断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帕金森病 重症抑郁障碍 睡眠障碍 抑郁程度
  • 简介:目的:提高惊恐障碍诊断的准确性,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采用症状依据、严重程度依据、病因依据、内在关系依据、病程依据和排除依据,作为惊恐障碍理性诊断模式的要素。其中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为以往各种诊断标准所没有。结果:症状依据、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三者构成诊断惊恐障碍关键而本质的条件,而且病因依据和内在关系依据有利于确认症状依据属于惊恐障碍的。严重程度依据、病程依据和百除依据三者构成诊断惊恐障碍的外在对比条件。结论:惊恐障碍的理性诊断模式使惊恐障碍的诊断更加严谨,既利于确诊,也利于避免漏诊和误诊。

  • 标签: 惊恐障碍 理性诊断模式 诊断模式 焦虑症 神经症
  • 简介:目的:探讨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与焦虑障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病变部位及膀胱尿动力学方法探讨其相关联系。方法据第4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筛选卒中患者,据梗死部位分组,入院后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分,记录其排尿日志,对焦虑障碍与排尿障碍的发生相关性进行分析,并统计额叶损伤患者的发病率。结果额叶卒中组比非额叶组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lowerurinarytractdysfunction,LUTD)发生率高约1.75倍,额叶卒中组比非额叶组卒中后焦虑障碍(post-strokeanxietydisorder,PSAD)发生率高约2.16倍。尿动力检查提示:LUTD伴焦虑障碍者膀胱活动度明显增高。结论卒中后焦虑障碍及排尿障碍较为常见,且额叶卒中的发生率更高,以储尿期排尿障碍为主。患者的排尿异常与其高级脑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卒中后情绪等因素相关。尿流动力学改变多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但症状与尿流动力学表现不完全一致,必要时应做此检查以利于进一步治疗。

  • 标签: 卒中 下尿路功能障碍 焦虑障碍 膀胱活动度
  • 简介:随着近年来睡眠相关领域研究的开展,目前已明确了七大类80余种睡眠疾病。近年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均强调了睡眠障碍评估的重要性。然而广大基层医院由于人员和技术设备的限制,难以在慢性病患者中及时评估睡眠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介绍了13种睡眠量表,可用于常见睡眠疾病的筛查和评估,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 标签: 睡眠障碍 量表 评估 筛查
  • 简介: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04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判定是否睡眠障碍,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脑卒中部位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比较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睡眠障碍和无睡眠障碍患者抑郁、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睡眠障碍95例,发生率为46.6%(95/204)。女性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最高(57.6%),其次为〈50岁(41.5%)、50~69岁人群(32.9%),脑卒中发生在皮质下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最高(64.2%),其次为大脑皮质(27.4%)、小脑(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部位位于左半球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半球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卒中后无睡眠障碍患者比较,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SCL-909项指标、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均较高,而Barthel指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并与性别、年龄、卒中部位有关,可导致抑郁、焦虑、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下降,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做好护理工作。

  • 标签: 脑卒中 睡眠障碍 抑郁
  • 简介:本文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定义、致病因素、治疗方法三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加以整理,介绍。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致病因素不是单一的。要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探讨;在治疗方面,相当多的研究显示了心理治疗的强大力量。

  • 标签: 情感性精神障碍 致病因素 治疗方法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心理治疗 显示
  • 简介:脑白质疏松(1eukoaraiosis,LA)是引起皮质下缺血的原因之一,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关于LA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比如LA是否能引起认知障碍,LA所致认知功能损害的类型有哪些,LA的严重程度及损害部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等。本文就LA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脑白质疏松 认知障碍 影像学
  • 简介:目的:探究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特点。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44例(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和对照组32例(无睡眠障碍的患者),对2组的平均年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HAMD、NDS以及MBI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睡眠障碍症状与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有关,且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综合精神评估均异常,需要尽早治疗。

  • 标签: 脑卒中 睡眠障碍 因素分析 临床特点
  • 简介:从性别的角度讲,女性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因而,女性对于睡眠的感觉敏感度不同于男性。研究女性不同时期的睡眠障碍,对于促进女性睡眠健康有更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女性 睡眠障碍
  • 简介:双相情感障碍作为容易反复发作、长期的一种疾病,其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并且治愈难度较大,尤其是一些患者合并认知能力损害,其预后较差,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很多如心理治疗、改变社会环境以及健康教育等。但是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双相情感障碍,缺乏对早期症状的了解,则不能达到相应的照护水平,可导致疾病复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患者生存品质。所以,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早期有哪些症状呢?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