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吉替尼一线或二线治疗老年晚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61例晚期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吉替尼250mg/d口服治疗,持续服用直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毒副作用。结果:61例患者中达CR1例(1.6%)、PR25例(41.0%)、SD31例(50.8%)、PD4例(6.6%),总有效率(RR)42.6%,临床获益率93.4%(57/61)。女性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01)。药物相关的毒副作用依次为:皮疹56例(91.8%)、腹泻23例(33.7%)、皮肤干燥18例(29.5%)、瘙痒35例(57.4%)、恶心呕吐3例(5.9%)、肝功能轻度异常1例(1.6%)。结论:吉替尼能有效一线或二线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吉非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老年患者 靶向治疗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一种上皮来源的在多种肿瘤内普遍表达的跨膜蛋白。近年来针对该受体研发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如吉替尼和厄洛替尼已经在部分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carcinoma,NSCLC)患者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许多回顾性研究已经证实EGFRTKI疗效与EGFR突变之间存在关联,存在敏感突变的患者经TKI治疗的客观缓解率(RR)在30%以上,而无突变者仅为10%。其中19外显子的缺失突变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为主要的敏感突变,T790M为部分对TKI敏感的患者中常见的继发耐药突变。因此治疗前应进行EGFR突变(mEGFR)的检查,在治疗中仍应持续监测突变的发生,这对于靶向治疗的个体化及社会医疗成本的节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循环肿瘤细胞 全基组扩增
  • 简介: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中肺特异性X蛋白(LUNX)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6例NSCLC患者(实验组)及34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对照组)外周血中LUNX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的关系。结果①实验组NSCLC患者外周血中LUNXmRNA阳性表达率为58.93%,而对照组无表达(P〈0.05)。②NSCLC患者外周血LUNXmRNA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以及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等均无关(P〉0.05)。结论外周血LUNXmRNA的检测可作为评价NSCLC发生、发展潜在指标,对判断病程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肺肿瘤 肺特异性蛋白X MRNA 非小细胞肺癌 表达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同时追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有关HIF-1α与NSCLC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14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HIF-1α在NSCLC组中的阳性表达水平高丁对照纽(OR=35.55,95%CI:18.79~67.25,P=0.000)。(2)HIF—1α在NSCLCT3、T4期与T1、T2)期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50,95%CI:0.89~6.97,P=0.081)。HIF-1α在NSCLC低分化与中、高分化(OR=1.81,95%CI:1.11~2.98),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转移(OR=2.97,95%CI=1.84—4.80),临床分期Ⅲ、Ⅳ期与I、Ⅱ期(OR=2.56,95%CI=1.58—4.15)的表达蔗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α在NSCLC中呈高表达,并增加了NSCLC发生恶性行为的危险。

  • 标签: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乏氧诱导因子-1Α META分析
  • 简介:背景与目的: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脑转移预后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厄洛替尼是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晚期NSCLC患者,可延长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期,经选择患者获益更为明显。目前厄洛替尼也逐渐用于NSCLC脑转移的治疗。本文通过分析厄洛替尼治疗NSCLC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NSCLC脑转移的靶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6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53例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口服厄洛替尼150mg/d直至疾病进展、死亡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每2~3月评估疗效。结果:53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厄洛替尼对脑转移灶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5.8%和81.1%,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3例,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6例,稳定(stabledisease,SD)24例。全身病灶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5.8%和64.2%,其中CR1例,PR18例,SD15例。脑转移灶的中位进展时间为7.3个月,全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及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5.6个月和15.9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37.7%和11.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S评分及EGFR状态为影响生存的因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75.5%和37.7%。结论:厄洛替尼对NSCLC脑转移有一定疗效,且毒性可以耐受。

  • 标签: 脑肿瘤 继发性 非小细胞肺癌 厄洛替尼
  • 简介: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方法探讨RASSFlA和Elf-1基因在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构建含有72例小细胞肺癌及10例正常肺组织标本的组织芯片,以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TM-900(PV-9000)法检测RASSFlA和Eft-1在NSCLC与正常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RASSFIA和Elf-1在肺癌组织中均呈异质性表达。RASSFlA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7.22%(34/72),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100%(10/10),两组间的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RASSF1A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x2=4.379,P=O.036);RASSFlA的表达在不同的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79,P=0.000)。Elf-1在NSCLC及正常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1%(53/72)及20.00%(2/10),两组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p:O.001),其表达强度与NSCLC的分化程度有关(x2=7.116,P=0.028);有淋巴结转移组Elf-1的表达强度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x。=5.304,P=0.021);Elf-1的表达在不同的临床分期间亦有差异(x2=6.791,P=0.034)。NSCLC组织中RASSFlA和Elf-1蛋白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r=-0.433,P=0.000)。结论在NSCLC组织中RASSFlA表达下调和Elf-1过度表达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不良有关,RASSFlA及Elf-1基因表达的检测有望作为NSCLC早期诊断、评估其侵袭性及转移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肺肿瘤 RASSF1A ELF-1 非小细胞肺癌 蛋白质阵列分析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ERCC1、RRM1基因蛋门表达对Ⅰ~Ⅲa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Ⅰ~Ⅲa期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RRM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生存分析曲线分析其对生俘预后的影响。结果ERCCl、RRMl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珲类型和TNM分期等莘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NM分期中,Ⅰa期ERCCl、RRM1阳性表达组生存预后较好,提示两种基因蛋白的阳性表达在18期患者中是一种保护因素。存IhⅢa期患者中ERCC1表达阴性组可以从含铂化疗方案中获益,可获得生存优势;RRMI表达阴性组对化疗药物吉西他滨敏感,可获得较长的生存优势。在Ⅰ~Ⅲa期患者中ERCC1与RRM1的表达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Ⅰ~Ⅲa期小细胞肺癌ERCCI及RRM1蛋白表达可以预测患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使患者从个体化治疗中获益。

  • 标签: 肺肿瘤 ERCC1 RRM1 个体化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蛋白磷酸酶-1(PP1)对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blot检测PP1蛋白在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HMCB及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系WM266-4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32例未转移恶性黑色素瘤及20例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标本中PP1的表达。结果:本研究证明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PP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在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1在转移及未转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及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为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机制方面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 标签: 蛋白磷酸酶-1 蛋白 恶性黑色素瘤 转移
  • 简介:目的对正常胰腺、胰腺癌及胰腺良性肿瘤患者的3.0TMR快速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序列进行半定量分析,为临床提供胰腺肿瘤病变区域的灌注特点及判断潜在病变的半定量指标。方法对40例胰腺疾病患者(对照组)、43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26例胰腺良性肿瘤患者(胰腺良性肿瘤组)行全胰腺T1权重LA-VA9期动态增强扫描,将所得数据传至ADW4.2工作站处理,分别测量对照组胰腺的头、体、尾的30s强化率(SER30)、90s强化率(SER90)、达峰时间(TTP)、正增强积分(PEI)、最大强化斜率(MSI),胰腺癌组及胰腺良性肿瘤组的病变区域的SER30、SER90、TTP,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胰腺头、体、尾的SER30、SER90、PEI、TTP及M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良性肿瘤组病变区域与对照组任意区域的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病变区与对照组任意区域及胰腺良性肿瘤组病变区的SER90及TT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常胰腺的不同部位间无灌注差异;胰腺癌的病变区域存在潜在病变浸润。

  • 标签: 胰腺 胰腺肿瘤 胰腺癌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利用逆病毒表达载体快速构建梯度过表达人MTA1稳转单克隆细胞系。方法利用噬菌斑原位杂交筛选人肺噬菌体文库,以阳性克隆为模板,RT-PCR获得人MTA1完整CDS序列。以逆病毒表达载体pMX为基础,经过多次酶切连接,构建逆病毒表达载体pMX—MTA1-flag—IRES—EGFP。将构建好的逆病毒载体系统,转染293-gag/pol细胞,包装出含该表达载体的逆病毒颗粒。以含病毒上清多次感染HCT116细胞,获得稳定转染MTA1的HCT116多克隆细胞系。将该多克隆细胞系按合适比例稀释后接种至10cm大皿,获得大量单克隆细胞系,以GFP为筛选标志,筛选不同荧光强度的单细胞克隆进行扩增并分析MTA1与GFP表达水平的线性关系。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成功克隆出人MTA1表达序列。免疫荧光、WesternBlot结果证实成功构建出梯度过表达MTA1的稳转细胞系。相关性验证结果显示构建的融合载体MTA1与GFP的表达呈明显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32,P〈0.01。结论利用逆病毒表达系统,快速成功构建并筛选出MTA1与GFP融合梯度过表达稳转单克隆细胞系,为MTA1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良好模型。该逆转录病毒平台可用于快速建立其他基因的稳转单克隆细胞系。

  • 标签: MTA1 GFP 逆病毒 稳转 梯度过表达 单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