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全膝关置换(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于2010年6月至2016年1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TKA术后感染的24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在该院行TKA且未发生感染的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吸烟(OR,2.21;95%CI:1.10~4.50)、BMI≥24(OR,1.29;95%CI:1.09~1.56)、糖尿病(OR,4.50;95%CI:2.28~10.25)、ASA评分≥3(OR,1.19;5%CI:1.01~1.43)、出血量≥200ml(OR,1.15;95%CI:1.02~1.37)以及引流时间≥24h(OR,1.30;95%CI:1.08~1.54)是TKA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TKA术后感染受患者机体因素和手术因素的共同影响,提示临床医生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细菌感染 感染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即将施行的膝关置换中、术后康复相关诊疗行为等的关注程度。方法对128例即将施行全膝关置换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术前关注问题的问卷调查。问卷包括61个问题,按关注程度分为1~4级(1=不关心,2=有些关心,3=比较关心,4=非常关心。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24例患者对所有项目的平均关注度是3.11。平均关注度最高的5项是:术后能否行走自如(3.78),手术医生的经验(3.73),手术是否会失败(3.68),人工关节使用寿命f3.63),术后生活能否自理(3.63o家属的平均关注度是3.18。家属最关注的5个项目是:手术医生的经验(3.86),术后能否行走自如(3.82),术后疼痛缓解是否理想(3.74),术后关节是否僵硬(3.72),出院后是否疼痛(3.72o〈65岁的患者对6个项目(术后能否照看小孩、术后是否可以进行娱乐活动、人工关节使用的寿命、术后能否骑车、术后能否搬抬重物和置换后人工关节周围是否会骨折)的关注度要显著高于≥65岁的患者,老年患者和年轻患者对麻醉意外发生的关注度分别为:3.71、3.38,(P=0.036);老年患者和年轻患者对麻醉医师的经验的关注度分别为:3.73、3.47,(P=0.040);老年患者和年轻患者对出院后是否疼痛的关注度为:3.70、3.41,(P=0.048),麻醉意外、麻醉医师的经验、出院后是否疼痛是老年患者较为关注的3个项目。在所有项目平均关注度上,年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分别是3.14和3.09,P=0.624o结论中国患者在人工全膝关置换(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术前最关注的问题是:术后膝功能的恢复,医生的水平和假体的使用。在术前,中国患者的关注度显著高于西方患者。但与国外患者一样,高屈曲也�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人工膝关节 膝关节 心理现象和过程
  • 简介: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地塞米松应用于全膝关置换(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关节外科80例行TKA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地佐辛联合地塞米松)、B组(地佐辛)、C组(地塞米松)、D组(生理盐水),每组各20例,A组术前30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及地塞米松10mg,B组术前30min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C组术前30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D组为对照组。毕患者均采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IA)。观察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膝关功能相关指标、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睡眠满意度、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后6h,A、B、C组分别为:(5.01±1.20)分、(5.52±1.15)分、(6.23±1.26)分,低于D组的(6.71±1.68)分(P=0.031、P=0.040、P=0.021);VAS术后12h,A、B、C组分别为:(4.43±1.04)分、(4.87±1.42)分、(5.03±1.28)分,低于D组的(6.01±1.80)分(P=0.002、P=0.007、P=0.002);VAS术后1天,A、B、C组分别为:(2.89±0.92)分、(3.01±1.32)分、(3.76±1.45)分,低于D组的(4.71±1.81)分(P=0.035、P=0.019、P=0.024);VAS术后3天,A、B、C组分别为:(1.58±0.53)分、(1.87±0.64)分、(2.45±0.82)分,低于D组的(3.38±1.02)分(P=0.015、P=0.040、P=0.046);VAS术后5天,A、B、C组分别为:(1.07±0.32)分、(1.62±0.43)分、(2.01±0.51)分,低于D组的(3.11±0.82)分(P=0.007、P=0.008、P=0.009)。VAS术后1天,B和C组分别为(3.01±1.32)分、(3.76±1.45)分,高于A组的(2.89±0.92)分(P=0.005、P=0.004)。膝关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术后2天,A、B组分别为:(30.27±5.81)°、(29.02±4.79)°,优于D组的(16.27±2.43)°(P=0.003,P=0.006)。ROM术后2周,A、B组别为:(98.21±9.05)°、(94.57±8.64)°,优于D组的(85.36±8.01�

  • 标签: 地塞米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疼痛 镇痛 地佐辛
  • 简介:膝关置换(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是治疗晚期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疾病最为常见的骨科手术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接受TKA的患者数目持续增长。TKA常伴有大量的围期失血及较高的异体输血率,而异体输血不仅伴有免疫反应、感染等相关输血疾病等风险,而且也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失血 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明确膝关周围皮神经各个分支的相对位置为临床通过去神经化手术治疗关节置换后疼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具成年防腐尸体(4下肢)及2具新鲜成年尸体(2个下肢)进行解剖,明确各个神经支及皮神经走行的毗邻关系。并通过对这些神经进行磁共振扫描,给临床提供直观立体的形态学参考。结果膝关周围恒定出现三支皮神经,其分别为股内侧皮神经、隐神经髌下支、股中间皮神经。这些神经位置表浅、直径较细,局部视图较难分辨。通过磁共振三维成像,能够进一步明确神经的走行关系,使各个分支与膝关周围骨性标志和相对位置易于观察。结论通过膝关周围皮神经的解剖,可明确在实施膝关置换后引起疼痛的病变神经,为指导临床实施去神经化手术解除膝关置换后的神经源性疼痛提供指导。

  • 标签: 膝关节 皮神经 解剖 疼痛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 简介:关节置换近年来在临床应用率越来越高,效果也越来越受到肯定,但是仍有较多可能引起手术失败的因素,其中术后感染是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因此,控制术后感染是保证关节置换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膝关置换(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术后感染是TKA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早期文献报道TKA术后感染率为1%~5%[1],现在的感染率可控制在0.5%~1.0%[2-3]。但是随着手术患者基数的不断增加,TKA术后感染的绝对例数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感染未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清除将可导致关节的长期疼痛和功能障碍,最终不得不进行感染的清除,进行二期翻修手术,这将增加平均住院日,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4]。所以如何提高TKA术后早期感染诊断率将是广大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为此,现就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诊断TKA术后早期感染中的意义综述如下。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C 反应蛋白质 血沉
  • 简介:随着膝部肿瘤患者的增加和假体置换后寿命的延长,肿瘤型膝关假体远期并发症随之增加。假体松动、下沉并骨折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们于2011年收治1例肿瘤型膝关假体置换后20年股骨干皮质穿孔伴同侧下肢严重短缩畸形的患者,现将治疗经过报道如下。

  • 标签: 膝关节置换 短缩畸形 肿瘤型 股骨干 穿孔 术后
  • 简介:关节置换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各类中晚期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关节置换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重建关节功能.目前全世界每年接受髋、膝关置换手术的患者已超过了100万,而且接受关节置换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地增长.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手术 中国 关节置换术 关节疾病 缓解疼痛 关节功能
  • 简介:全肘关节置换(totalelbowarthroplasty,TEA)早期主要应用于关节破坏和关节退行性改变,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粉碎骨折的老年患者,其目的是提供一个稳定、无痛、功能良好的肘关节。但全肘置换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手术,有其特殊的手术指征,需要有经验的手术医生进行操作,如果经验不足,将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但是即使手术技术已非常成熟,但现在在手术适应证、假体选择、手术入路、内外髁是否保留以及尺神经的,

  • 标签: 肘关节 肱骨骨折 肘关节假体 关节成形术 置换
  • 简介:夏科氏关节病(charcotarthropathy)也称为神经源性关节病(neuropathicarthropathy),是一组以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受损,关节严重破坏、活动不稳和骨质疏松为特征的临床少见疾病。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传统意义上的主要病因——梅毒,所致夏科氏关节病已逐渐减少,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所致夏科氏关节病则逐渐增多。夏科氏膝关病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全膝关融合、全膝关置换

  • 标签: 关节病 神经源性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 简介:目的:旨在通过研究肿瘤膝关置换后患者下楼时的生物力学特征,为患者提供下楼时安全、有效的靶向康复指导。方法:采集研究对象下楼时的三维步态数据。通过下肢运动学与动力学功能参数来综合评估其下楼梯时双下肢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肿瘤膝关置换后(实验组)下楼时健侧髋与膝关屈伸角度峰值均大于患侧,实验组健侧、患侧下肢髋关节内收外展角度活动范围分别为-12°~7°、-5°~17°;膝骨性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组健侧、患侧髋关节屈伸角度范围分别为14°~30°、17°~82°;KOA组健侧、患侧膝关屈伸角度范围分别为4°~59°、3°~102°,KOA患者健侧、患侧髋关节内收外展角度范围分别为-2°~27°、-9°~38°。对照组关节力曲线出现两个波峰。实验组患者健侧关节力波峰出现在60%步态周期时刻,患侧关节力有两个波峰;KOA组患者健侧下肢关节力较小,患侧下肢关节力个体差异较大。结论:实验组术后下楼梯时以健侧补偿为主,术后良好的镇痛与超早期肌肉力量训练、神经肌肉适应性训练、户外运动、辅助个性化矫形器和手扶栏杆、改变步态等方式能提高下楼时的安全性,提升靶向康复质量。

  • 标签: 肿瘤膝关节置换术 下楼 生物力学 运动 靶向康复
  • 简介:目的总结关节镜在膝关单髁置换中的意义。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我院为31例膝(33个膝1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行单髁置换中的常规关节镜探查清理。对比其术前查体、影像学检查、中情况及术后结果,分析关节镜在单髁置换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通过镜检发现所有患者病变主要位于内侧室,内侧室关节面软骨呈现OuterbrigeⅢ~Ⅳ度退变,外侧室关节面软骨正常或退变〈OuterbrigeⅡ度(5个膝关外侧室关节面软骨退变OuterbrigeⅠ~Ⅱ度)。24个膝关存在不同程度的内侧半月板损伤及退变,10个膝关合并OuterbrigeⅠ~Ⅱ度髌股软骨退变,6个膝关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及退变,1个膝合并前交叉韧带后外束部分断裂,患者改行全膝置换。HSS评分:术前平均(67.56±2.929)分,术后平均(90.22±3.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92,P〈0.05);膝关屈曲度:术前平均(103.16±6.802)°,术后平均(114.75±4.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66,P〈0.05);负重位膝内翻角:术前平均(12.16±2.102)°,术后平均(8.75±2.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46,P〈0.05);屈曲挛缩:术前平均(11.36±1.902)°,术后平均(6.75±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36,P〈0.05);关节镜探查清理时间平均(9.54±2.019)min。结论(1)尽管关节镜探查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在筛选手术适应证方面具有更严谨的作用;f2)对于选择单髁置换合并其它间室病变的患者,关节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f3)对于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查体提示合并其它间室病变的患者,关节镜探查清理应是单髁置换前的常规步骤。

  • 标签: 关节镜 膝关节 人工膝关节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下肢长度的平衡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02例,其中男59例,女43例,年龄30-68岁,平均(55±5)岁。股骨头坏死54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CroweⅠ、Ⅱ型)32例,原发性骨关节炎6例,类风湿关节炎6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术前Harris评分20-66分,平均(43.8±10.7)分。术前双下肢长度差异0.4-2.3cm,患肢短缩〈2cm70例,短缩≥2cm32例,平均短缩(1.5±0.5)cm。术前通过直接测量及影像学测量评估患者双下肢长度,模板测量预估假体型号及假体安放位置,中通过测量大转子尖与股骨头中心在股骨长轴线上的垂直距离,关节复位后用手触摸坐骨结节与小转子尖的位置关系,保证双下肢间隙与身体纵轴平行的情况下,用手触摸双侧胫骨结节看是否在同一垂直面等多种综合方法确定肢体长度。结果术后98例获得12-24个月随访,平均(17.6±7.6)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0-94分,平均(88±3.3)分,术后双下肢等长38例,患肢缩短20例,延长40例,双下肢不等长范围0.1-0.4cm,平均0.2cm。结论翔实的术前测量评估和精细的中再评估等综合调整肢体长度的方法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肢体长度平衡。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关节 下肢 髋脱位 先天性
  • 简介:随着社会明显老年化,膝关关节炎及膝关创伤性疾病越来越多,人工全膝关置换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及膝关因创伤引起继发性骨关节炎临床有效的手术方法。选择适合患者的假体类型,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此外,临床上,还要考虑膝关基本病变、畸形类型与膝部肌肉、韧带、软组织的质量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些因素使得临床医生的选择变得愈加困难。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关节 适应证
  • 简介:目的评价全膝关置换(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在加速康复模式下,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铁剂改善贫血与多次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减少围期失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行TKA手术患者15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关血液管理方案分为3组,A组:单次静脉应用联合局部应用TXA;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应用EPO及铁剂;C组:在B组基础上多次静脉应用TXA。搜集并比较3组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输血率、住院时间以及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总失血量:(636.95±285.03)ml,明显低于A组(932.64±351.00)ml,B组(824.18±385.09)ml,(P〈0.001)。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C组(20.62±9.83)g/L,低于A组(28.91±15.02)g/L,B组(25.37±14.11)g/L,(P〈0.001)。输血率:A组2.96%,B组2.40%,C组0.45%,三组比较呈下降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住院时间:C组(9.92±3.17)天,低于A组(12.00±3.87)天,B组(11.57±3.8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发生肌间静脉血栓:A组61例,B组45例,C组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A组11例,B组9例,C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整个住院及随访期间没有发生肺栓塞事件。结论(1)应用EPO联合铁剂可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患者血红蛋白的丢失;(2)静脉多次应用TXA,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改善术后贫血状况,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输血 失血
  • 简介:对于髋关节膝关非感染性的晚期病变来说,人工关节置换已成为清除病灶,缓解疼痛和保留改善关节功能的最佳选择。《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本期围绕人工髋关节膝关置换之主题刊登了数篇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目前关节外科医生最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非常值得阅读和讨论。

  • 标签: 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关并发症 膝关节置换术 人工髋关节 防治 晚期病变
  • 简介:目的观察膝关脱位合并动脉损伤诊治后的疗效。方法10例中,闭合性损伤6例,开放性损伤4例,伤后10h转运至我院,及时予以膝关复位外固定器固定、修复断裂血管、小腿切开减压以及神经缝合、韧带重建等处理。结果患肢均得以保存。随访3个月至6年。2例在术后2年内重建交叉韧带,膝踝关节活动良好。4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者2例后期行踝关节融合。1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肌肉坏死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术后9个月行踝关节融合。1例术后即重返工作。3例术后2年仍有关节疼痛和关节僵硬症状。1例术后3年失访。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尽早重建膝关交叉韧带,可以有效提高膝关脱位合并动脉损伤的疗效。

  • 标签: 膝关节 膝脱位 动脉 创伤和损伤
  • 简介:先天性膝关脱位(congenitaldislocationoftheknee,CDK)是较为少见的畸形,Katz,Grogono和Soper在研究了155例先天性膝关脱位后发现,45例合并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Nogi和MacEwen报道的17例患者中有8例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2013年,我院收治1例双侧膝关脱位合并髌骨脱位,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膝脱位 髌骨脱位 髋脱位 先天性 膝关节 髋关节
  • 简介:盘状半月板由Young[1]在1889年最先描述,是一种半月板的异常形态,因其体部肥大,呈圆盘状,故而得名。盘状半月板又被称为盘状软骨,但笔者认为称之为盘状软骨并不准确,因为腕关节中的三角软骨也呈盘状,椎间盘其本质也是位于椎体间的盘状软骨。盘状半月板多发生于外侧半月板,内侧罕见。据报道,外侧盘状半月板的发生率为0.4%~17%,而内侧盘状半月板的发生率仅为0.06%~0.3%[2]。外侧盘状半月板在黄种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日本的发生率约为16.6%[3],在韩国约为10.9%[4],但在白种人群中的发生率很低(0.4%~5%)[5]。另外,外侧盘状半月板多双膝同时发生,有研究发现东亚人群中双膝同时发生外侧盘状半月板的几率达79%[6]。由于盘状半月板体部肥厚且活动性差,在膝关活动时的剪切应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撕裂,进而有可能造成软骨损伤。外侧盘状半月板肥厚的体部对外侧关节间室应力传导可能有影响,近年来已经有研究关注盘状半月板对膝关生物力学负荷的影响,提示其与膝关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有一定相关性。现就外侧盘状半月板研究进展及其与OA的关系综述如下。

  • 标签: 半月板 胫骨 膝关节 骨关节炎 创伤和损伤
  • 简介: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和铁剂以及静脉多次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在全髋关节置换(totalhiparthroplasty,THA)中的临床效果,能否进一步降低围期失血量和异体输血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在我中心行初次单侧THA的患者1998例,根据相关血液管理策略分为A组、B组和C组,静脉单次应用TXA的患者分为A组,在此基础上应用EPO和铁剂的患者分为B组,在此基础上静脉多次TXA的患者分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围期失血量、异体输血率、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下降水平。结果围期失血量A组(1102.0±503.7)ml,B组(937.0±441.9)ml,C组(774.5±380.6)ml;异体输血率A组7.3%,B组4.1%、C组1.6%;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A组(23.8±12.4)g/L,B组(18.3±10.8)g/L,C组(16.1±10.3)g/L;术后第1天血细胞比容A组(0.068±0.038),B组(0.056±0.036),C组(0.048±0.036);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A组(12.1±16.3)g/L,B组(10.1±8.3)g/L,C组(7.5±9.2)g/L;术后第3天血细胞比容A组(0.033±0.027),B组(0.030±0.025),C组(0.026±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C组的围期失血量、异体输血率、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下降水平均少于A和B组,三组的异体输血率依次为7.3%,4.1%和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EPO和铁剂联合可显著减少THA围期失血量和异体失血率,联合静脉多次应用TXA效果更优。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氨甲环酸 输血 血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