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一种治疗难度大且预后差的恶性肿瘤,其相关研究较少。手术依旧治疗的基础手段,但是仍缺少足够的数据来评价宽局部切除(widelocalexcision,WLE)与经腹-会阴切除(ab-dominalperineumresection,APR)与术式哪种更具有优势。临床上亦常采用干扰素和放疗等辅助疗法,但其效果仍需进行进一步评价。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直肠肛管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从生存质量的角度比较永久造口及手术因素对中下段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4月30日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根治手术治疗的全部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前一周内、手术后第1、3、6月采用QLQ—C30与CR38量表进行生存质量数据采集。最终共65例患者完成了全部四次量表调查.其中造口组23例.无造口组42例。对造口组与无造口组生存质量得分进行同一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对造口组与无造口组组内手术前、术后4个时间点的各领域生存质量得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无造口组在术后1个月时的角色功能(P=0.020)与总健康状况(P=0.025),3个月时的性功能(P=0.045)显著优于造口组。术后6个月时,造口组在3个症状领域:失眠(P=0.048),便秘(P〈0.001)与腹泻(P=0.007)的生存质量优于无造口组。结论在术后3个月内.无造口组的生存质量略优于造口组。术后6个月时.保肛患者比造口患者受到了更多排便相关症状的困扰。无论造口与否.术后1个月时的生存质量在各时间点中都是最差的.术后1到6个月的生存质量均能逐渐恢复。

  • 标签: 直肠癌 保肛 造VI 手术 生活质量
  • 简介:原发性小肠腺癌临床少见,其起病隐匿,侵袭强,预后差,临床上极易漏诊和误诊[1-2]。本中心近期诊治1例同时原发性小肠腺癌并直肠癌患者,此类病例实属罕见,检索国内相关文献,目前尚未见类似病例报道,现将其整理报道如下。

  • 标签: 小肠腺癌 原发性 同时性 直肠腺癌 病例报道 直肠癌患者
  • 简介:亨廷病(huntington’sdisease,HD)一种遗传神经退化性疾病,其发生癌症的危险明显低于其一级亲属及一般人群,预示着HD患者体内应该存在某些可以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活性物质。近些年来亨廷相关蛋白1(huntingtin-associatedprotein1,HAP1)因与亨廷蛋白相互作用并直接间接影响了HD的发病机制从而倍受关注,论文就HAP1近些年的研究进展作一概括阐述,以期为预测肿瘤发生发展提供一种功能分子标志物。

  • 标签: 亨廷顿蛋白 亨廷顿相关蛋白1 研究进展 肿瘤标志物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双视免气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探讨双视免气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和有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应用双视免气腹腔镜手术设备辅助下行直肠癌根治术208例为观察组,纳入同期传统开腹行直肠癌根治术1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早期肠梗阻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数、吻合口漏发生率及直肠癌复发率。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切口长度更短(52.0mmvs.129.6mm)、术中出血量更少(81.0mlvs.146.5ml)、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更早(59.5hvs.83.6h)、住院时间更短(11.天3vs.15.6天)、切口感染率更低(0.96%vs.5.06%)、早期肠梗阻发生率少(0.48%vs.4.4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观察组的淋巴结清扫数、吻合口漏发生率、术后肠癌复发率、手术时间等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双视腹腔镜设备辅助下行直肠癌根治术安全有效的,并具有手术视野好、切口短、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双视免气腹腔镜 开腹手术 直肠癌 疗效
  • 简介:目的:放射出血性直肠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索电子结肠镜4%甲醛溶液治疗宫颈癌放疗后放射出血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确诊为宫颈癌并于接受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出血性直肠炎的患者104例,随机平均分为甲醛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前组给予电子结肠镜4%甲醛溶液局部治疗,后者给予思密达(3g)、地塞米松(5mg)和庆大霉素(8万单位)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比较该方法与传统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甲醛组共治愈患者24例(46.2%),显效21例(40.4%),好转4例(7.7%),无效3例(5.7%),总有效率94.3%,未发现直肠溃疡和穿孔;对照组共治愈患者18例(34.6%),显效17例(32.7%),好转6例(11.5%),无效11例(21.2%),总有效率78.8%,甲醛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84,P〈0.01)。结论:电子结肠镜4%甲醛稀释液治疗宫颈癌放射出血性直肠炎的有效方法。

  • 标签: 4%甲醛溶液 宫颈癌 放射性出血性直肠炎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50岁,反复头昏、健忘伴失眠一年。入院当日晨,突发剧烈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神经系统检查表现为远近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理解力略差及双眼右侧偏盲。头颅CT示左侧枕叶颞叶巨大占位,左侧侧脑室后角受压;MRI显示:左侧顶枕部见大小约7cm×4cm类椭圆形肿块、边缘尚清晰,呈低T1WI高T2WI信号影,内见小结节样T1WI更低T2WI更高信号影,增强后内见斑片状强化。

  • 标签: 脑肿瘤 室管膜下瘤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1岁.因腹泻1月于1997年11月5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肛门指诊无异常.直肠镜检示:距肛门12cm发现大小约3.0cm×2.3cm新生物.取材病检示:直肠癌.于11月12日行直肠癌根治术(Dixon氏术).术后病检示:直肠低中分化腺癌,侵及肌层,远近端未见肿瘤细胞残留.

  • 标签: 直肠癌 骶管内转移 肿瘤细胞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式直结肠端侧吻合在中下段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2年8月对18例中下段直肠癌切除后采用吻合器行直结肠端侧吻合,残端用缝合器关闭形成盲端,腹内一次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无吻合口漏发生,随访5个月~3年15例,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便秘1例,2例局部复发,3例死亡,余病人排便功能良好.结论改良式直结肠端侧吻合术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费时少,适用于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

  • 标签: 改良式直结肠端侧吻合 中下段直肠癌 切除术 术中 临床应用 弯管吻合器
  • 简介:药物遗传基因组学直肠癌个体化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伊立替康在体内转化为活性成分SN38后主要经UGT1A1解毒成SN38G排出体外。UGT1A1发生*28*6突变后功能下降,需减少伊立替康剂量以避免毒副反应。

  • 标签: UGT1A1基因多态性 伊立替康 结直肠癌
  • 简介:1病例患者女性,44岁.因子宫肌瘤10余年,白带带血丝3年收住我院.妇科检查:宫体中位,不规则增大如孕8~9周大小,活动欠佳,双侧宫旁软.B超示:"子宫肌层见多个大小不等回声结节,大者5.4cm."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子宫肌瘤",行全宫切除术.

  • 标签: 子宫 腺瘤样瘤 临床病理
  • 简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1],约60%~70%发生于胃,30%发生于小肠,直肠GIST仅占5%[2]。现将1例低位直肠GIST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病史江某,男性,49岁,2010年7月因"前列腺增生"就诊于本院泌尿外科,盆腔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间叶组织来源 前列腺增生 肛门指诊 泌尿外科 局部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直肠上动脉灌注化疗用于进展期直肠癌的安全和可行,比较其与常规根治手术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进展期直肠癌根治患者,根据术中是否选择直肠上动脉灌注化疗,分为动脉灌注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病理资料、术后并发症、化疗相关副作用以及远期生存和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Duke分期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腹腔感染、术后肠道出血、尿潴留和切口脂肪液化以及远期并发症如吻合口狭窄、肠梗阻、排便功能不良无显著差异.灌注化疗组发生Ⅲ级和Ⅳ级化疗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管灌注化疗组患者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灌注化疗组术后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5.8%,显著高于对照组62.1%(P<0.05).结论进展期直肠癌根治术中行直肠上动脉灌注化疗安全、可行,并不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化疗副反应可接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

  • 标签: 直肠癌 直肠上动脉灌注化疗 并发症 化疗 预后
  • 简介:透明细胞肉瘤(clearcellsarcoma,CCS)又称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ofsoftparts,MMSP),一种发病率较低的恶性软组织肉瘤,约占软组织肉瘤的1%。CCS的发病部位以四肢末端最为常见,尤以足髁部多见,也可见于腹壁、阴茎、肾、小肠及结肠等部位[1],但原发于头颈部罕见。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右颌透明细胞肉瘤,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

  • 标签: 头颈肿瘤 透明细胞肉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复发难治的SCLC预后差,化疗对其缓解率低,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1].广泛期的.所有患者局限期的大多数患者,肿瘤进展后需要二线化疗.对于复发的SCLC,仍有多种药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如紫杉类的紫杉醇(PTX)、泰索帝,拓扑异构酶Ⅰ的抑制剂拓扑替康(TPT)、伊立替康(CPT-11),异环磷酰胺、足叶乙苷(VP-16)、顺铂及卡铂等.复发转移后的二线化疗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治疗.目前应用较多的化疗方案包括:TPT单药化疗,TPT+PDD,TPT+IFO,TPT+PTX等的联合化疗;CPT-11+IFO、CPT-11+PDD、CPT-11+CBP、CPT-11+PDD+VP-16的联合化疗;PTX+CBP、PTX+IFO的联合化疗;国内应用HCPT代替TPT及CPT-11联合化疗等.含阿霉素的联合化疗,在铂类及VP-16失败后几乎无效.

  • 标签: 小细胞肺癌 二线化疗
  • 简介:西妥昔单抗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能够特异性阻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已广泛用于转移直肠癌的治疗。然而,西妥昔单抗并非适用于所有转移直肠癌患者,错误的使用不仅会延误治疗,更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毒副反应。人们发现E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变化与西妥昔单抗的疗效密切相关,已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关注,寻找合理有效的疗效预测因子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 标签: 转移性结直肠癌 西妥昔单抗 EGFR信号通路 疗效预测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X—rayrepaircross—complementinggroup1(XRCC1)RB99Q基因多态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收集有关XRCC1R399Q基因多态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关系的文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应用Meta分析软件对各项研究进行异质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并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国内共有21篇文献纳入研究(结直肠癌组6229例;对照组1069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XRCC1R399Q基因多态在整个人群中与结直肠癌无明显的关联(ORQQvs、RR=1.10,95%CI=0.90~1.35;ORQQ/RQvs.RR=1.02,95%CI=0.90~1.16;ORQQvs.RR/RQ=1.12,95%CI=0.95~1.33)。通过种族的分层分析发现XRCC1R399Q基因多态与结直肠癌易感性在亚洲人群和欧洲人群中无差异。结论XRCC1R399Q基因多态与结直肠癌间不存在明显的易感性。

  • 标签: XRCC1 R399Q基因 多态性 结直肠癌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结直肠癌术后静脉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应用针对性健康教育路径,将120例结直肠癌术后需进行静脉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依从和完成化疗的信心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98%(59/60)的患者完成全程化疗,对照组仅71%(43/60)的患者完成全程化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88.3%的患者有信心完成化疗,对照组仅68.3%的患者有信心完成化疗(P=0.008)。观察组患者术后化疗的依从和完成化疗的信心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化疗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能有效引导患者认识结直肠癌术后的化疗,从思想上接受化疗,能帮助患者有效应对化疗所带来的伤害,坚定完成化疗的信心。

  • 标签: 健康教育路径 结直肠癌 术后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50例子宫颈癌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腔镜保留盆腔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组(LNSRH组)和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治疗组(LRH组),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5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LNSRH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排便时间均少于LRH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安全可行,相对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术能明显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腹腔镜 宫颈癌 保留盆腔神经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挖除术对上消化道黏膜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可行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本中心收治的48例行内镜黏膜挖除术的上消化道SMT患者。根据内镜黏膜挖除术切口的不同分为2组:传统组(23例)为环形切口,改良组(25例)为纵行切口。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内镜黏膜挖除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改良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vs.91.3%,χ2=0.451,P=0.502),但改良组的手术时间(63.8分钟vs.71.5分钟,t=2.371,P=0.022)和术中出血量(15.7mlvs.35.6ml,t=8.163,P<0.001)均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患者无术中大出血,但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消化道穿孔,此外在传统组中观察到有1例患者存在延迟出血。结论内镜黏膜挖除术对上消化道SMTs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

  • 标签: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肿瘤 胃肠道 消化系统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