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阿霉素节律化疗对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干预,观察其抑瘤效果和毒性反应.方法建立裸鼠HepG2皮下移植瘤模型,荷瘤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对照组、节律化疗(metronomicchemotherapy,MC)组(阿霉素,1mg/kg,每3天一次)和最大耐受量化疗(maximumtolerateddosechemotherapy,MTDC)组(阿霉素,10mg/kg,单次注射).每隔3天测量小鼠体重及肿瘤直径,21天疗程结束后处死裸鼠,称瘤重,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CD31/CD105联合荧光标记进行血管定量分析.结果节律化疗组(MC组)对肿瘤生长存在抑制效应(P<0.01),而最大耐受量化疗组(MTDC组)也有抑瘤作用(P<0.01),两种方案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564).MC组与MTDC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8.13%、43.32%,但MC组毒性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平均体重无明显差别(P>0.05).节律化疗能显著降低肿瘤血管的区域密度(P<0.01),而MTDC组不存在抗血管生成作用(P=0.503).结论节律化疗可显著地抑制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且毒性反应低,其抑瘤效果与抗血管生成作用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肝肿瘤 血管生成 化学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干扰素α对白血病Raji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α作用于体外培养的Raji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FRAP-PCR-ELISA法检测细胞凋亡前后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干扰素α可显著的降低Raji细胞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的生长及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并呈现出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结论:干扰素α能抑制Raji细胞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发生调亡,降低细胞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干扰素Α RAJI细胞 生长抑制作用 细胞凋亡 端粒酶 白血病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肿瘤病人运动干预效果。方法将200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病人于入组后1wk开始按照运动干预锻炼8wk,对照组病人根据各自身体状况采取自行运动方式。分别在入组时、入组后1wk、入组后5wk、入组后9wk对病人进行关于疲乏的客观评价。结果两组病人入组后5wk、9wk疲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恶性肿瘤病人的体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恶性肿瘤 疲乏 运动干预 生活质量
  • 简介: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和糖蛋白。它们是局部或系统内的细胞间调节因子,在体内受到内外环境的刺激即可作为机体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又可作为与其它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网络因子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80年代后人们开始了解到这些细胞因子的理化性质,分子结

  • 标签: 肿瘤 治疗 白细胞介素 TNF 干扰素 集落刺激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在肝癌的介入术前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间在两院接受介入治疗的中、晚期肝癌的48例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术前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总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观察组实施介入术前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其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优势,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介入术前护理干预的目的在于使中、晚期肝癌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上达到最佳状态,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利于接受和完成治疗过程。本研究提示在介入术前对上述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加快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肝癌 介入治疗 术前综合护理 并发症 护理服务满意度
  • 简介:三、肿瘤的治疗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如何进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这样的,第一,不是用了西医的治疗手段,再用中药就是中西医结合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它的医学特点也完全不一样。中西医结合是在解决临床的同一个问题上发挥两个不同学科的优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中药 肿瘤 医学特点
  • 简介:西黄丸为抗肿瘤治疗的经典中药方剂。近十年,该药的抗肿瘤机制及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就西黄丸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并且对此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便为该药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西黄丸 抗肿瘤 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interactingproteinkinase3,RIP3)在大鼠脊神经结扎模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是否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生理盐水组、抑制剂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抑制剂组分别建立腰5脊神经结扎模型,假手术组只做手术,不结扎神经。生理盐水组、抑制剂组分别在建模30min前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和GSK'872。记录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与机械痛域,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RIP3的表达水平,并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结果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分别与抑制剂组、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明显行为学改变且机械痛域值明显下降(P〈0.05),RIP3与TNF-α、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01);抑制剂组机械痛域值与RIP3含量均小于手术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RIP3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表达上调,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 标签: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神经病理性疼痛 腰5脊神经结扎模型
  • 简介:目的检测Notch1和JAG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分析Notch基因在人类乳腺癌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和25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Notch1和JAG1的表达,对乳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进行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标准化系数的统计学比较,并在不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间、不同TNM分期和病理学分级间进行Notch1表达强度标准化系数的统计学比较。结果乳腺癌组织Notch1的表达率和标准化系数分别为93.3%(56/60)和0.83,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乳腺癌组织中JAG1的表达率为10%(6/60),癌旁组织中无JAG1表达,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Notch1标准化系数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乳腺癌Ⅰ期病例Notch1标准化系数(0.57)低于Ⅱ期(1.05)Ⅱ期高于Ⅲ期(0.59),Ⅰ期与Ⅲ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Ⅰ级病例Notch1标准化系数(0.55)低于Ⅱ级(0.83)和Ⅱ级低于Ⅲ级(1.05),Notch1可能在分化较好的人乳腺癌中的表达是低的,在分化较差的人乳腺癌中的表达是增高的。结论人类乳腺癌中存在Notch1和JAG1的异常高表达,提示Notch1的异常表达与活化可能与人类乳腺癌的形成有关,在人类乳腺癌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可能不同。

  • 标签: NOTCH 基因 信号通路 乳腺肿瘤
  • 简介:本文对化疗在大肠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评述.近年来治疗晚期与转移性大肠癌的策略有了明显的进展,新药新方法不断涌现,全身化疗能提高晚期大肠癌的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辅助化疗已成为高危复发患者的标准治疗;新辅助化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具体实施综合治疗中如何按照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在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患者潜在的预后亚群、效益-成本比、患者的依从性等因素实施个体化,选择最佳治疗方式值得研究.

  • 标签: 大肠肿瘤/癌化疗 新抗癌药 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 规范化与个体化
  • 简介:目的探讨肝门阻断(Pringle法)能否提高肝脏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的效果。方法将24只正常家兔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A组)、射频消融组(B组)和肝门阻断射频消融组(C组),每组各8只兔。将消融电极垂直刺入肝左外叶的肝实质内1.5cm,展开子针1.0cm。治疗温度90℃,消融时间4分钟。各组距射频消融中心1.0cm,1.5cm及2.0cm范围内放射状取材,行HE染色和NADH细胞活力染色。术后第1、3、5天采集静脉血检测肝功能。结果A组肝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B组和C组距射频消融中心1.0cm、1.5cm和2.0cm范围内,肝细胞完全凝固坏死的例数分别为8、2、0和8、7、0(P<0.05)。术后各组肝功能有轻度且可逆的损害。结论肝门阻断可有效扩大肝脏消融范围,但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肝脏 病理学 肝功能
  • 简介:莪术有破血散结、行血止痛的功效,为破血行气治疗积聚徵瘕的常用药,也是我国近年来发掘出来的抗癌中药之一。莪术油为莪术的挥发油成份,含有莪术醇、莪术酮、榄香烯等有效成份。已知莪术油及其提取物对多种实体肿瘤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L615白血病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对血液系统有保护作用。为此,就莪术油及莪术油微球抗肿瘤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行以下综述。

  • 标签: 莪术油 药理作用 中药 治疗 中医
  • 简介:肿瘤生长转移具有血管依赖性,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能破坏或抑制血管生成,有效阻止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新热点之一,也是肿瘤防治的一条新途径。本文对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的种类,临床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 靶向治疗 抗血管生成
  • 简介: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以化疗、放疗为主,然而各种治疗手段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对降低复发,减轻放化疗副反应,延长病人生存期,改善病人的生存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大肠癌 中药 手术 放、化疗
  • 简介:近年来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趋化因子和受体,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并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通过不同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其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肿瘤转移
  • 简介:腺样囊性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为嗜神经性及远处转移,手术和放化疗效果及预后较差,为了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而p53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近年来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可作腺样囊性癌治疗的重要途径来探讨。

  • 标签: 腺样囊性癌 上皮间充质转变 P53 BECLIN1 WIP1 P-GP
  • 简介:众所周知,癌症最容易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常合并沮丧和忧郁,所以癌症病人同时服用抗忧郁药并非罕见.抗忧郁药不但能改善忧郁症状,与止疼药同时用还能增强止疼效果.抗忧郁药还常常用以减轻三苯氧胺常见的副作用--阵发性潮热.乳腺癌手术和化疗后常规要服用三苯氧胺5年,一致公认三苯氧胺挽救了很多乳腺癌病人的生命.

  • 标签: 抗忧郁药 三苯氧胺 阵发性潮热 乳腺癌
  • 简介:目的:观察青藤碱对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HCT116细胞分3组,分别用DMSO(对照组)、20μmol/L和40μmol/L的青藤碱以及6μmol/L的5氟尿嘧啶(5-FU)处理细胞。MTT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PI染色技术和JC-1染色分别检测药物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作用。通过Westernblot检测青藤碱对HCT116细胞中CyclinD1和bcl-2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青藤碱对HCT116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检测青藤碱对HCT116细胞中MMP2的影响。结果:与DMSO相比,20μmol/L和40μmol/L的青藤碱以及6μmol/L的5-FU作用于HCT116细胞24h后对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3.16±6.01)%、(47.48±2.32)%和(62.31±3.26)%。青藤碱抑制G1-S期转化,促进细胞凋亡。Westernblot结果显示,青藤碱抑制CyclinD1、bcl-2和MMP2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结论:青藤碱抑制HCT116细胞的生长和迁移。

  • 标签: 青藤碱 肠癌 生长 迁移
  • 简介:目的:观察参麦针和心理干预在老年肺癌临终期内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命的意义。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静滴参麦针每天40mL.连续10d,同时接受心理干预和用EORTCQLQ—C30问卷进行生命质量测试,每三天一次,患者进入浅昏迷后自行终止。B组为自动放弃临终治疗并愿意接受上述方法的生命质量测试。用时序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两组患者同时接受止痛、止血、支持等对症处理。结果:A组EORTCQLQ—C30问卷评分明显高于B组,以健康自我评价和社会人际关系为显著,表明A组生命质量高于B组。A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比B组延长。家属对该方案的治疗非常满意。结论:参麦和心理干预治疗老年肺癌,延长寿命可提高生命质量。

  • 标签: 参麦针 心理干预 老年 肺癌 临终期 生命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卵巢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4例卵巢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1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化疗前和化疗后3个月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30)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的整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症状维度和单项问题中疲倦、恶心呕吐、失眠、食欲下降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卵巢癌化疗患者实施全程系统化护理,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卵巢肿瘤 生活质量 化疗 护理干预 全程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