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多发是指由于外伤造成的多部位、多脏器的严重损伤。常伴有大出血、休克和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危及生命。在诊断上容易误诊或漏诊,能否做出正确诊断并及时进行救治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预后。2006年11月我院成功救治1例严重多发,通过对这个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将我们的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严重多发伤 救治体会 生理功能紊乱 严重损伤 多脏器 大出血
  • 简介:脊髓纵(Diastematomyelia)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因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闭合不全所引起的脊髓先天性异常,表现为脊髓或马尾被一骨性或纤维性间隔纵向裂成为对称或不对称的两半。本病于1837年由Ollivie首次发现并命名,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脊髓畸形的4%~9%。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病理过程 神经病学检查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纵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2002年间我院收治的脊髓纵病例,分析其临床诊治过程.结果脊髓纵30例,女性22例(73.3%),男性8例(26.7%),临床表现主要有:脊柱畸形30例(100%),背部皮肤病变13例(43.3%),下肢神经缺陷12例(40.0%).X线片发现椎体异常27例(90%),脊髓造影、CT、CTM、MRI检查异常表现的比例分别为77.8%(14/18)、88.9%(8/9)、100%(16/16)、91.7%(11/12).纵位于胸段15例,腰段4例,颈段及胸段1例,胸段及腰段9例,颈段、胸段及腰段1例.骨性纵6例,纤维性纵21例,混合性纵3例.治疗方法包括单纯骨嵴切除椎管减压1例(3.3%),脊柱畸形矫形手术同时切除骨嵴4例(13.3%),单纯行脊柱畸形矫形手术而未处理脊髓纵23例(76.7%),未行任何手术2例.有神经缺陷者中有4例在术后获得改善.结论脊髓纵临床少见,以女性患者较多,往往以脊柱侧凸为首发表现,患者多合并有背部皮肤异常及下肢神经缺陷,CTM扫描常能明确诊断.纵多位于胸段及腰段,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时要注意对脊髓纵的影响.

  • 标签: 脊髓纵裂 胸段 腰段 脊柱畸形 矫形手术 神经
  • 简介:为推动我国创伤骨科的发展,增进相互了解,扩大与亚洲地区各国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社、亚洲创伤骨科学会(AADO)与中华骨科交流学会(台湾)于2005年11月11-14日在广州联合举办。。首届亚洲创伤骨科高峰论坛”。会议将就创伤骨科领域国际最新技术与进展、主要以VideoSyruposium(多媒体动画)形式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即将进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届时将同时进行《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第二届编委改进及编委会会议.

  • 标签: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亚洲地区 高峰论坛 首届 亚洲创伤骨科学会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
  • 简介:目的比较经椎单节段固定与跨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采用经椎单节段(A组)与跨椎短节段(B组)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并获12个月以上随访的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d和随访末期时测量椎以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观察术后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改善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度(包括椎高度矫正度和Cobb角矫正度)丢失情况,同时比较2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果有6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完整且获得了12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12~46个月)。术后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获得显著恢复,但末次随访时A组对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经椎单节段固定术和跨椎短节段固定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但经椎单节段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椎短节段固定术。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腰椎峡部是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及相应部位的椎板,是神经弓最薄弱之处,如果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spinalunit,FSU)之间无移位,则关节突间峡部的缺损称为峡部;峡部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双侧峡部可能产生患椎及以上脊柱的向前滑移,即为峡部性椎体滑脱(isthmicspondylolisthesis,ISS),一般呈低度且无神经症状.目前对成人腰椎ISS的相关进展很少提及[1],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成人 腰椎峡部裂椎体滑脱 病因 发病机制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患者,男,24岁,于2007年4月18日被子弹由右面颊射入致伤颈部,当即右面颊流血并感颈部疼痛,无头晕、恶心、呕吐及逆行性遗忘。4月28日转入本科,以“颈椎火器”收入院。患者颈椎活动受限;右面部颧弓外伤5mm×5mm,少量较清亮液体渗出(进食时渗液呈喷射状);全身感觉、肌力、

  • 标签: 寰椎 枢椎 异物创伤 枪击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2月~2005年8月应用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患者26例,经椎板AO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峡部7例,椎弓根螺钉合并椎板钩固定19例,峡部处均取髂骨植骨。术后3~6个月复查。术前及复查时采用VAS评分进行临床功能评价,摄腰椎双斜位和动力位X线片观察峡部愈合情况和椎间活动度变化。结果术前和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25±1.24、2.14±1.1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活动度分别为8.3°±2.4°、8.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斜位X线片示峡部已经无透亮线。结论峡部植骨固定术是治疗腰椎峡部所致腰痛的一种合理、简单、安全的术式。

  • 标签: 腰椎 脊椎前移 骨移植 内固定器
  • 简介:胸腰段脊柱活动度大,解剖结构又不如下腰椎坚强,决定了该段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骨折之一,占所有脊柱骨折的30%~60%。Whitesides指出脊柱的稳定指的是能够承受压力而不会发生进行性的畸形及神经损害,根据这个定义所有的胸腰段骨折均为不稳定的。引。因此胸腰段脊柱发生骨折后需通过早期坚强的内固定为其愈合提供条件。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结合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54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34例,另一组经肌间隙入路手术20例。两组病例均于椎上下椎及椎相对完整一侧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1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术后局部Cobb角矫正率。对比X线片、CT等对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在位情况及局部Cobb角矫正率,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情况发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48hVAS评分比较,肌间隙入路组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手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结合椎置钉治疗不需直接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能有效复位固定,值得推广。

  • 标签: 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治疗 胸腰段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新兵训练致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治疗的方法,临床疗效和预防。方法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新兵训练致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患者11例,均为男性新入伍战士,年龄17~21岁,平均18.5岁。左7例,右4例。骨折部位均为股骨中下1/3部位。骨折类型:横形骨折7例,斜形骨折4例,采用动力髁螺钉钢板(dynamiccondylarscrew,DCS)固定,骨膜骨痂植骨进行治疗,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个月。依据膝关节功能评定HSS标准,优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动力髁螺钉钢板固定是治疗股骨中下1/3完全应力骨折较好的方法,早期手术,解剖复位,稳定固定,骨膜骨痂植骨,早期正确功能锻炼,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前提。所有病例,骨折前均有大腿内侧疼痛、膝关节活动受限,应早期发现,适当休息,重在预防。

  • 标签: 训练伤 应力骨折 治疗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19岁,武警战士。因反复腰部疼痛活动受限2年,加重3个月。于2012年6院入住本院。2年前在新兵连训练结束后,感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无明确外伤史。卫生队医生按照腰肌劳损给予休息、口服止痛药物、腰部理疗。好转后继续从事训练和战备执勤,2年间腰部疼痛症状反复发作。3个月前负重5km跑后,患者自觉腰部疼痛加重,在当地医院拍X线片后诊断为腰椎峡部

  • 标签: 腰椎 骨折 闭合性 骨折固定术 骨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注入固骼生或异体骨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4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3组。均行后路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椎椎体内植入固骼生(A组)或异体骨(B组),并与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C组)比较,于术后不同时间进行临床腰背痛VAS评分、神经功能分级及影像学观察椎体高度、矢状位指数(SI)。结果手术后1年患者椎体高度A组(0.96±0.03)、B组(0.95±0.03)高于C组(0.85±0.0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年椎矢状位指数(SI)分别为8.12±1.80、9.47±3.63、18.67±3.84,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3个月A组VAS评分(1.41±0.67),C组为(1.33±0.67)低于B组(2.50±0.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12个月时C组VAS评分(1.60±0.77)与A组(0.71±0.42)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1.06±0.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植入固骼生或异体骨结合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可减少椎体高度角度丢失,预防手术后椎体塌陷及后凸畸形,椎植入固骼生还能减轻腰背疼痛。固骼生可作为椎的良好植入物。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评价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峡部性腰椎滑脱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9月~2003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峡部性腰椎滑脱患者83例,随访患者81例,年龄(55.25±19.21)岁,随访时间(1.68±0.93)年.按照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法分为两组,Ⅰ组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Ⅱ组经椎板切除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按各组术中的临床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JOA评分等数据经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术后采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7%与7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87.81%与62.88%.术后均无螺钉松动、断裂或者滑脱加重等并发症,有3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在峡部性腰椎滑脱的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腰椎 脊柱前移 椎间融合 手术治疗 内固定器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 简介: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治疗是否应固定椎尚有争议。跨越椎的固定方式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率。有学者认为通过植入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可以提高损伤节段的力学强度。本文通过尸体生物力学研究对比了固定与不固定椎的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效果,并对相应临床病例进行了短期影像学评价。6具L1-3的尸体标本被切除下半L2椎体及L1/L3椎间盘以模拟前柱损伤、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腰椎爆裂性骨折 后路手术治疗 生物力学 椎弓根螺钉固定 尸体标本
  • 简介: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多肌退变程度与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45~84岁,平均(63.02±10.59)岁。通过腰椎MRI测量患者两侧多肌平均横截面积与第5腰椎椎体横截面积比值,通过多肌内脂肪浸润面积比例将患者分为0、1、2、3共四级,将0、1级患者分为A组,2、3级为B组,并对两组间VAS及ODI评分进行比较,对多肌萎缩程度、脂肪浸润分级与VAS、OD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4例患者多肌萎缩值平均为(0.78±0.05)。多肌脂肪浸润分级为:0级6例,1级11例,2级20例,3级27例。所有患者VAS评分平均(5.3±1.4)分,ODI评分平均(47.1±13.5)%。A组VAS评分平均(4.7±1.9)分,ODI评分平均(33.7±8.6)%。B组VAS评分平均(5.8±1.4)分,ODI评分平均(53.2±9.3)%。A组VAS评分低于B组(P=0.016),A组ODI评分也低于B组(P=0.009)。多肌萎缩值与VAS及ODI评分具有负相关性(r=-0.43,P=0.024;r=-0.49,P=0.004),而脂肪浸润分级与VAS及ODI评分具有正相关性(r=0.53,P=0.019;r=0.44,P=0.01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多肌退变程度与腰背痛程度存在相关性。严重的多肌退变程度预示着更严重的腰背痛及功能障碍。

  • 标签: 退变性腰椎滑脱 多裂肌 肌肉萎缩 脂肪浸润 腰背痛
  • 简介:目的探讨经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65岁以上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后路经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椎弓根螺钉稳定性、脊柱融合率、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结果32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16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螺钉稳定性及骨融合良好。VAS评分、Cobb角矫正、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移植 内固定器 老年人
  • 简介:无论是跨椎的4钉2椎体固定,抑或是近年来报道的6钉3椎体固定,虽然其固定效果确切,但均为双节段固定。本研究对部分胸腰椎骨折采用经椎置钉单节段固定,以期减少脊柱运动节段的丢失。2006年1月~2008年5月采用经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单节段固定的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现将其早期疗效报道如下。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L5/S1峡部性腰椎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7年1月收治的29例青少年L5/S1峡部性腰椎滑脱患者影像学资料,以3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滑脱角(SA)、滑脱距离(SD)、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矢状面厚度(SPT)、L5入射角(L5I)、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骶骨平台角(STA)、S1指数、腰骶角(LSA)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并计算滑脱率(SP),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以及低滑脱(SP≤17%)与高滑脱(SP〉17%)亚组之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SP与各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滑脱组SA为-4.5°±9.6°,SD为(7.1±3.6)mm,SP为(22.2±11.1)%。滑脱组的LSA、STA、S1指数小于对照组,PI、PT、SS、SPT、L5I、SVA及LL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滑脱亚组的SA、TK、LSA、STA及S1指数均显著小于低滑脱亚组,PI、PT、SS、SPT、L5I和SVA均大于低滑脱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亚组的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组PI、PT、SPT、L5I、LL与SP呈正相关,TK、LSA、STA及S1指数与SP成负相关,SS、SVA与SP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腰骶部先天发育不良可能是青少年峡部性腰椎滑脱发生的始动因素。受滑脱程度影响,其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显著异常,表现出腰椎前凸增大、躯干前倾,同时骨盆后旋、屈髋屈膝等异常代偿姿势。

  • 标签: 青少年 腰椎 脊椎滑脱 盆骨测量
  • 简介:探讨患有脊柱隐的儿童需要早期手术处理来预防神经损害。成年人的先天性脊髓拴系的治疗是有争议的。作者回顾分析了3个研究中心1994年~2003年61例接受脊髓拴系松解术的脊柱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前进行过硬脊膜膨出修补术或脊髓拴系松解术的病例不在人选之列。

  • 标签: 脊髓拴系 隐裂 脊柱 成人期 发病 膨出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