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人的大脑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中神经胶质细胞占90%。过去认为,大脑中只有神经元具有传递与处理信息的功能,而胶质细胞只对神经元起营养支持作用,没有传递与处理神经信号的作用。近年来,此项观点已受到科研新进展的不断挑战。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

  • 标签: 神经胶质细胞 疼痛 信号传导 营养修复
  • 简介:重复给予吗啡能导致其抗伤害效应的时间依赖性降低,此即为吗啡耐受:近年来,许多研究报告显示重复给予吗啡后脊髓背角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加,其特征表现为GFAP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和形态学发生变化。本文就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吗啡镇痛耐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星形胶质细胞 吗啡镇痛耐受 作用 形态学
  • 简介:一女性后纵膈占位患者在全麻下行肿瘤摘除术,术中探查按压肿瘤时患者突然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及高血压危象。快速病理检查提示嗜铬细胞.随停止进一步手术。经过18天的精心准备后.再次手术.顺利切除肿瘤。后纵膈嗜铬细胞极其罕见,容易误诊,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 标签: 后纵膈 嗜铬细胞瘤 麻醉
  • 简介:目的:探索颅脑手术控制性降压的适宜药物。方法:选用20例颅内动脉摘除术患者,分别采用异丙酚或硝普纳控制性降压,观察其血压、心率及颅内压的变化。结果:与硝普纳相比,异丙酚的降压较平稳,不影响心率,可降低颅压,降压结束后血压缓慢回升,无反跳。结论:异丙酚用于颅脑手术控制性降压较硝普纳为适宜。

  • 标签: 异丙酚 颅内动脉瘤 控制性降压 血压 心率 颅内压
  • 简介:目的:研究浅低温技术对颅内巨大动脉夹闭术脑阻断循环及缺血再灌期的保护作用。方法:27例颅内巨大动脉夹闭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3例在全麻诱导后、动脉夹闭阻断前,施行体表物理降温,控制直肠温度(RT)在31.0-36.0℃,脑温在32.0-35.0℃。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动脉阻断与开放时间、脑温(BT)和失血量。对照组14例,不予降温处理,直肠温度在36.0-37.2℃,其它处理同浅低温组。两组病人均在术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根据GOS评估法判定手术疗效。结果:术中两组生命体征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比较,浅低温组的手术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低(P<0.05),预后显着改善(P<0.01)。结论:浅低温可降低颅内巨大动脉夹闭术病人的死亡率,对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较为明显。

  • 标签: 浅低温技术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损伤 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