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6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进行栓治疗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对院内发生的或6小时内到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进行栓治疗的原因统计,并对原因进行对策分析。结果1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42例接受栓治疗,占24.41%。栓患者平均到院时间(4.00±1.61)小时。发病6小时内就诊的132例脑梗死患者未接受栓治疗,其原因有醒后卒中,完成评估后超过时间窗,患方拒绝或犹豫,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年龄不符等。结论加强对醒后卒中的研究,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的了解,优化院内卒中流程,更新我国栓指南等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栓治疗比例。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 醒后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发病在4.5小时内具有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观察组37例行rt-PA静脉栓,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栓后临床疗效,以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治疗后90d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h、24h、7d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23±3.51)vs(11.32±1.12),(6.72±2.31)vs(9.24±2.53),(4.23±2.12)vs(7.34±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BI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56±3.51)vs(61.30±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mRS评分疗效良好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7.56%(25/37)vs34.3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4h脑出血率及死亡率高于对照组[16.21%(6/37)vs9.37%(3/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窗内rt-PA静脉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均较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显著。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目的探究两种静脉栓方法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给予瑞通立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栓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8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0%;观察组治疗4周内无死亡病例,对照组4周内死亡2例(4.9%),且观察组出血率为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结论瑞通立治疗AMI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心肌,降低病死率,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更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溶栓 高龄 急性心肌梗死(AMI)
  • 简介:目的:探讨栓与单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3例急性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被随机分为栓组(n=32)与单纯抗凝组(n=31)。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动脉血气指标及右心功能指标变化,进行疗效分析。统计两组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及右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0.01);与单纯抗凝组比较,栓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77.8±7.3)mmHg比(83.4±8.7)mmHg]、右室前壁活动度[RVAWM,(4.9±1.7)mm比(5.8±2.2)mm]显著上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23.1±2.8)mmHg比(16.5±2.4)mmHg]、肺动脉收缩压[PASP,(54.6±7.9)mmHg比(34.2±7.5)mmHg]显著下降(P<0.05或<0.01)。栓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抗凝组(100%比80.6%,P=0.002)。两组出血发生率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栓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压力,改善合及右室功能指标,无禁忌患者可考虑优先推荐。

  • 标签: 肺栓塞 心室功能障碍 血栓溶解疗法 抗凝药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与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栓效果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3年8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阿替普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4.5h)患者127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史、入院时随机血糖及7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其分为糖尿病组(35例),应激性高血糖组(49例)及血糖正常组(43例)。比较栓后24h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90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栓前,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及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2±5.1)、(12.8±5.6)、(13.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后24h,分别为(14.7±6.0)、(11.9±4.9)、(8.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的NIHSS评分与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低于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后3组再通良好率分别为54.3%(19例)、57.2%(28例)、67.4%(29例),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4.3%(5例)、6.1%(3例)、2.3%(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栓后90d3组mRS评分显示,血糖正常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2.1%(31例),显著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的51.0%(25例)和糖尿病组的28.6%(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均对急性期脑梗死栓治疗的效果和短期预后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 标签: 脑梗死 糖尿病 应激性高血糖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口服300mg氯吡格雷;研究组43例,口服600mg氯吡格雷;之后两组患者均按照75mg/d持续口服氯吡格雷.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栓再通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达峰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始剂量为600mg的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要优于300mg剂量的氯吡格雷,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 临床疗效
  • 简介:美国学者William等比较局部脑组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12道脑电图技术在监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夹闭颈动脉过程中脑缺血方面的价值。他们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对单中心经过术前筛选的年龄〉18岁、行单侧CEA的90例患者术中除脑电监测之外,还通过放置在双侧眉弓上方的感应器对患者进行连续近红外光谱监测。剔除17例患者,对其余73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术中脑电监测结果,有4例患者(5.5%)需要行术中转流。采用颈动脉夹闭前1min内局部脑饱和度的平均值和夹闭后5min内的最低值,对手术侧脑组织饱和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局部脑组织饱和度的绝对值每下降1%、较基线值相比每下降1%,术中转流的可能性升高50%(以绝对下降值计算:OR=1.50,95%CI:1.03~2.26,P=0.03;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技术 定量监测 脑电监测 价值 脑组织氧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