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超声表现诊断方法。方法分析总结5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病例资料,术前分析超声表现,作出大致病理分期,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敏感性95.7%(495/517),病理型诊断符合率85.1%(440/517)。结论超声对急性阑尾炎诊断和病理分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 急性阑尾炎
  • 作者: 周雅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急诊医学
  • 创建时间:2022-12-22
  • 出处:《护理前沿》2022年第11期
  • 机构:京山市人民医院,湖北京山431800
  • 简介:目的:探讨优化急诊诊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影响。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急诊胸痛患者中,随机抽选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诊流程,实验组采用优化急诊诊流程。结果:在临床指标方面,实验组急诊停留时间、诊评估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面,实验组总发生率2.50%,对照组总发生率15.00%,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过程中,优化急诊诊流程,有利于提升患者抢救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优化急诊分诊流程;急诊胸痛;抢救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氨酚曲马多和双氯芬酸钠治疗常见急性疼痛24h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比较.方法:将急诊疼痛患者分为三组,A组38例予氨酚曲马多1片,1片/12h;B组25例予双氯芬酸钠1片,1片/24h;C组32例予氨酚曲马多和双氯芬酸钠联合用药,观察24h,评价疼痛缓解度疼痛强度.结果:(1)A、B、C组用药后疼痛评分别为(2.89±1.32)、(3.56±1.29)、(2.59±0.67);(2)A、B、C组患者和医生满意度分别为55%和63%、52%和48%、59%和66%;(3)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3.1%,停药后不良反应发生均可消失.结论:氨酚曲马多治疗常见急性疼痛与双氯芬酸钠相比起效快、显效率高;对于中重度疼痛,二者合用起效快,持续镇痛时间长.

  • 标签: 氨酚曲马多片 双氯芬酸钠 中重度急性疼痛 疗效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男性,80岁,因突发神志不清、气促、大汗淋漓20钟急诊。家属诉近2日来患者食欲减退,但无恶心、呕吐、腹泻,在发病前一直服降糖药(达美康)。既往有高血压病、脑梗死、冠心病、Ⅱ型糖尿病史。查体:T36.2℃、P140次/min、R26次/min、BP160/90mmHg,神志模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 标签: 糖尿病低血糖 急性脑卒中 误诊 老年 病例摘要 神志不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硫酸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癌性疼痛治疗成本效果,临床医师选择该类药品提供参考。方法随机调取我院临床病区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300例分别使用美施康定(97例)、奥施康定(105例)和芬太尼透皮贴剂(98例)治疗中晚期癌痛住院患者。美施康定治疗开始剂量是20mg,q12h,奥施康定康定治疗开始剂量是10mg,q12h,芬太尼透皮贴剂外用贴于皮肤平坦处,开始剂量5mg,q72h,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爆发痛时马上给予盐酸吗啡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并调整药品用量,直至患者满意程度达到VAS0-3止。比较用药一个月后镇痛疗效、不良反应药品成本,并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对三组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结果美施康定、奥施康定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4.85%、94.29%、93.89%,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均成本分别为1395.26元、1429.82元、2108.33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4.71、15.16、22.43。结论美施康定、奥施康定和芬太尼透皮贴剂在治疗中晚期癌痛患者镇痛疗效相当,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看,美施康定是中晚期癌痛患者镇痛治疗较好选择。

  • 标签: 美施康定 奥施康定 成本-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肺水肿临床特点,以进一步提高本病诊断和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急性肺水肿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6例中抢救成功28例(78%),自动出院或转院5例(14%),死亡3例(8%)。结论:对急性肺水肿诊断急救必须果断及时,尽快纠正低氧血症,严重病例应尽早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 标签: 急性肺水肿 急诊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中效果观察将60例患者静脉注射丙泊酚,进行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结果6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检查,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麻醉 丙泊酚 无痛胃肠镜
  • 简介:目的:探讨入院SIRS评分预测多发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我院急诊创伤中心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多发伤患者258例,所有患者入院进行了SIRS评分和ISS评分,SIRS定义SIRS评分2。按照有无感染依据将病人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间ISS评分、年龄以及SIRS四个变量差异。统计分析入院SIRS评分患者发生感染相关性。结果:感染患者ISS评分、白细胞计数、平均年龄均比非感染者高、而体温则比非感染者低(所有P〈0.01)。统计发现,共有88例(34.11%)诊断SIRS,当作了年龄和ISS变量调整后,低体温和白细胞增多最能预示感染(P〈0.0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入院SIRS评分2能预测多发伤患者发生感染可能性,而且随着SIRS评分增高,发生感染危险性增加。结论:入院SIRS评分2能独立预测多发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危险性。每日SIRS评分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从而早期给予干预。

  • 标签: SIRS 多发伤 院内感染
  • 简介:目的:减少异丙酚在无痛人流术中副作用。方法:在无痛人流术麻醉中运用分别运用芬太尼、曲马多、鸡矢藤与异丙酚合用,观察麻醉作用效果,术后离院时间,苏醒后腹痛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讨论。结论:结果发现,鸡矢藤与异丙酚合用最适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手术。

  • 标签: 鸡矢藤 无痛人流 苏醒 腹痛
  • 简介: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与血清前白蛋白(SPAB)和血脂水平关系。方法:对入急诊ICU48例危重症患者24h内采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SPAB、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脂,进行APACHEⅡ评分。≥2021例Ⅰ.组;≥10但<2027例Ⅱ组;追踪二周,死亡15例死亡组,存活33例为生存组。结果:Ⅰ组与Ⅱ组相比,APACHEⅡ评分、SPAB、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有显著差异(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较生存组高(P<0.05),而SPAB和HDL-C则较生存组低(P<0.05)。PAB、TC和HDL-C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入院后24h内SPAB和血脂可作为判断危重病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敏感性指标。APACHEⅡ评分和SPAB血脂水平之间有相关性。更多还原

  • 标签: 危重病 前白蛋白 血脂 代谢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肺水肿(APE)院前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院前实施机械通气抢救APE病人临床资料。结果:22例病人经现场机械通气治疗,低氧情况均明显好转,没有1例病人返院途中出现心跳骤停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院前APE患者低氧血症难以用常规治疗纠正者,应果断现场插管和使用机械通气治疗。

  • 标签: 急性肺水肿 机械通气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需要进行胃镜检查患者160例临床资料。按照临床检查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例数80。实验组采取无痛胃镜检查。对照组采取常规胃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检查过程中反应情况、检查后主观感受、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胃镜操作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检查过程中流涎、恶心呕吐、躁动、咳嗽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检查后无不适和愿意再检查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舒张压水平、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检查前和检查中收缩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检查前和检查中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胃镜操作时间4~8min,平均时间(5.77±1.32)min;对照组患者胃镜操作时间5~12min,平均时间(6.57±1.44)min;两组比较,实验组胃镜操作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常规胃镜检查比较,无痛胃镜检查可以减少患者检查过程中流涎、恶心呕吐、躁动、咳嗽发生率,提高患者检查后无不适和愿意再检查发生率,对患者舒张压水平、血氧饱和度、心率影响较小,胃镜操作时间可显著缩短,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无痛胃镜 普通胃镜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和核心,而教学准备则是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成功基本保障。如何准备好一堂课,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深入思考问题。本文以《组织学》中“女性生殖系统”这一章例,围绕备大纲、备教材、备学情、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这“六备”,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探讨一下如何准备一堂优质组织学课。

  • 标签: 课堂教学,教学准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胃壁固定技术,再扩大胃造瘘口,置入更大直径胃造瘘管可行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选择有PEG指征60例患者,先行胃壁固定术,根据扩大胃造瘘口术式随机分为A、B、C三组,采用胃造瘘套件穿刺针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A组,采用5mmtrocar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B组,采用10mmtrocar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C组,对比三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胃造瘘操作时间、患者术前1d与术后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营养指标。结果A组B组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C组术后出现造瘘口渗漏造瘘口周围炎1例;三组实验操作时间比较,A组操作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验组术后第1天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及第14天营养指标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行胃壁固定术,可以根据患者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直径胃造瘘管经腹壁直接置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经胃造瘘管输注营养物依从性,有利于患者康复。A组更安全、操作时间更短,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胃壁固定术 内镜 胃造瘘术 胃造瘘管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女,80岁.因反复头晕3年,心悸气促1年,加重1周于2001年11月26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阿-斯综合征病史.入院诊断:高血压病Ⅲ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快速型心房纤颤,心功能Ⅳ级.入院第二天21时35,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随即呼吸停止,心电图呈室颤.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同时施行纤支镜辅助气管插管术,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电击除颤以及急救药物治疗.患者经过施行连续1小时50心肺复苏术反复进行电击除颤16次、先后共给予肾上腺素针16mg、阿托品针1mg、2%利多卡因针100ml、5%碳酸氢钠注射液250ml等药静注后,最终在23时25恢复连续窦性心律.并冰帽降温,甘露醇速尿交替脱水,使用激素等药防治脑水肿;并及时使用相应药物控制血压、心律失常、防止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患者于次日凌晨010恢复自主呼吸,5时10神志转清.

  • 标签: 例报告 停复苏 复苏小时
  • 简介:目的:比较GCS、APACHEⅡ、APACHEⅢ、SIRS四种评分方法对颅脑外伤病人病情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4例颅脑外伤病人临床资料,分别进行GCS、APACHEⅡ、APACHEⅢ、SIRS评分.比较病死组与存活组之间评分差异;比较每种评分各分值段之间病人病死率差异;以ROC曲线下面积大小衡量各评分系统区别该类病人病死与存活能力.结果:存活组病人GCS、APACHEⅡ、APACHEⅢ、SIRS评分别为10.6±4.4,7.2±5.9,25.6±21.4,1.3±0.0;病死组分别为4.9±2.5,17.7±6.1,60.8±20.9,2.1±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评分系统各分值段病人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随APACHEⅡ、APACHEⅢ、SIRS各评分系统分值增加,GCS评分系统分值降低,病人病死率相应升高.GCS、APACHEⅡ、APACHEⅢ、SIR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0.884,0.847,0.649,其中以GCS评分最大,SIRS评分最小.结论:四种评分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颅脑外伤病人病情,预测其预后,其中仍以GCS评分效力最大,SIRS评分效力最小,临床应用宜以GCS评分首选.

  • 标签: 颅脑外伤 GCS APACHEⅡ APACHEⅢ SIR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抑郁程度患者手指再植成活率。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诊治存有抑郁症状需手指再植患者120例,运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Zung氏抑郁量表,就患者抑郁、焦虑水平实施测量,且分别对S-AI、T-AI量表累加得分SDS得分予以计算,将其与患者病历信息相结合,采用Epidata4.0完成数据录入,运用SPSS19.0d对数据予以分析,最终对不同抑郁程度患者实施统计分析手指再植成活率予以比较临床观察。结果经数据统计计算可知,S-AI、SDST-AI平均得分分别为(49.15±11.46)、(52.69±9.58)和(49.16±11.05),本次研究患者当中,中度抑郁轻度抑郁均具有较高比例,即分别为25.0%、30.83%。经对断指再植成活实施多因素分析最终结果可知,术后抑郁乃是对再植成活率造成影响主要危险因素,而其程度高低与手指再植成活率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结论断指再植人群均存在有程度不同心理抑郁状况,且伴随抑郁程度加深,其断指再植成活率呈现出下降状况,至此,针对断指再植且存有抑郁患者,需对其抑郁状况给予消除,方可实现手指再植成活率相应提升。

  • 标签: 手指再植 成活率 抑郁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并观察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再手术后疗效果。方法以在我院接受治疗30例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研究对象,分析导致术后复发原因危险因素,针对其复发主要原因进行再手术治疗,其中6例患者进行单纯病灶清除手术,7例患者进行病灶清除窦道切除术,10例接受I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4例进行单纯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另有3例接受I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在手术术后对患者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并对患者血沉、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和植骨融合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原因包括术前术后未进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及时发现、术中病灶清除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等,再手术后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情况,术后8~12月患者植骨融合愈合,内固定位正常。结论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是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术后应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并保证手术过程准确无误,若术后复发,应根据复发原因采取合理手术方法,避免再复发发生。

  • 标签: 脊柱结核 术后复发 复发原因 再手术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血液灌流(HP)在抢救重度药物毒物中毒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5年12月重度药物毒物中毒患者共68例临床资料,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于2—28h内加用血液灌流治疗治疗组,共36例;只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共32例。结果:治疗组治疗开始至清醒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愈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对重度药物毒物中毒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血液灌流 急性中毒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