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护理措施应用于肝部分切除术围术期病人的优势。[方法]将肝胆外科50例行肝部分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快速康复护理组(FTS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FTS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结果]FTS组与对照组相比,病人住院时间缩短,病人住院费用减少,病人术后应激反应减少,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进食时间缩短。[结论]对肝部分切除病人围术期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措施可促进病人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 标签: 肝部分切除 快速康复护理 围术期
  • 简介:目的:探讨院外自我管理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住院期间常规护理,实验组除住院期间常规护理外,还进行为期12个月的院外自我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和护理后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护理各项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血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BMI)含量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实验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较少(P〈0.01)。结论:痛风患者采用院外自我护理管理,护理满意度高,相关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减少,有利于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 标签: 痛风 院外自我护理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创新服务模式在门诊服务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1月开始我院门诊实施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强化护理服务规范,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实施一站式服务,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成立评选活动小组,评选主动服务之星等多个方面努力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结果:门诊实施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了门诊服务质量,提高了门诊患者满意度。结论:门诊实施创新服务模式,为门诊患者提供便捷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树立医院服务品牌形象,提升服务品质。

  • 标签: 创新服务模式 门诊服务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1].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确定每年的10月11日为“世界镇痛日”,并提出“免除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口号[2].疼痛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主观不适感,影响病人的活动与生活,延缓疾病康复进程,给病人家庭带来额外的医疗费用和经济负担[3].

  • 标签: 耳穴疗法 疼痛 镇痛 疼痛管理 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104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病人采取医院中通常采用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取成立专业护理团队进行糖尿病风险管理的方法。3个月后测定两组病人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统计在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心理状况评估。[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后餐后2h血糖以及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的糖尿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风险管理应用糖尿病护理团队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使糖尿病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

  • 标签: 2型糖尿病 糖尿病护理团队 风险管理
  • 作者: 周春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16-11-21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讨在神经外科的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对我校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患者进行护理管理时,护理人员所存在的一系列不规范动作等带来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对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建议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详细记录,并对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进行监测。结果:对神经外科行科学的管理体制,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并加快患者病情的恢复,且不良反应明显优于管理前。对患者的睡眠情况以及心情改善程度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经过护理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护理前,对比呈现为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神经外科疾病的管理中,能够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使神经外科的各项运作正常化,这对于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简介: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降低儿科不良事件发生率,即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工作计划(P阶段),并按照计划和措施认真执行(D阶段),定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C阶段),并根据结果进行总结评价(A阶段)。实施PDCA循环后,科室护理不良事件从2014年的27例降至2015年的5例。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科学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正确应用可降低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PDCA循环 儿科护理 护理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护理文书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在护理文书质量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将2014年1~6月实施PDCA循环的病历与2013年7~12月未实施PDCA循环的病历进行病历质量及护理记录主要缺陷比较分析。结果应用PDCA循环后病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记录主要缺陷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PDCA循环法可促进护理文书质量持续改进,是提高护理文书质量有效地管理方法。

  • 标签: PDCA循环 护理文书 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在母婴分离产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40例母婴分离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护理服务模式,观察组在做好产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案管理模式干预。观察两组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掌握的依从性情况,母乳喂养知识知晓率、母乳喂养成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和母乳喂养技巧的依从性,母乳喂养知识知晓率、成功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实施个案管理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的依从性和成功率,提高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于母婴健康。

  • 标签: 母婴分离 产妇 护理 个案管理模式
  • 简介:[目的]结合哮喘儿童自我管理现状,探讨适合中小型城市哮喘儿童的自我管理模式和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儿童哮喘的7岁~17岁病人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门诊常规哮喘儿童治疗和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接受研究者构建的哮喘儿童自我管理模式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评价哮喘儿童自我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为哮喘儿童自我管理水平和哮喘儿童生命质量,分别采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量表和儿科生命质量问卷(PAQLQ)中文版进行测评。[结果]共有91例哮喘患儿完成了整个干预过程,其中干预组45例,对照组46例。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量表的日常生活、疾病医学、社会心理管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组PAQLQ问卷中症状、活动受限、情感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自我管理模式对哮喘儿童进行干预可提高哮喘患儿的自我管理水平,改善哮喘患儿的生命质量。

  • 标签: 哮喘 儿童 自我管理模式 生命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施全身麻醉手术后转入麻醉恢复室(PAcu)的患者120例,将1—6月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7—12月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PACu常规进行复苏护理,观察组在PACu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4个阶段进行躁动管理,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出现躁动情况及因躁动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因躁动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能够降低麻醉恢复期患者发生躁动及不良事件情况,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标签: 麻醉恢复期 躁动 PDCA循环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个案追踪法在外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住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式质控方法,观察组采用个案追踪检查法,比较两组护理质量综合评分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1、2、3、4周护理质量综合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科手术住院患者护理质量控制中采用个案追踪检查法,能够显著提高外科病房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个案追踪检查法 外科病房 护理质量 满意度
  • 简介:目的:观察细节问题防范关口前移式管理法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5年7月开始在急诊科推行细节问题防范关口前移式管理法,比较应用前(2015年1月~6月)和应用后(2015年7~12月)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水平和护理风险管理质量。结果将细节问题防范关口前移式管理应用于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后,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风险认知意识和护理安全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管理前,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急救不完善率均显著低于管理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细节问题防范关口前移式管理应用于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可显著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护理风险认知水平,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质量。

  • 标签: 急诊科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目的分析随访对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患者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的AMD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患者每次返院复查时进行健康指导。观察组由专科护理人员利用病案管理系统进行复诊通知、患者评价、病情跟踪、健康指导等。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失访率、复发率、视力上升情况、焦虑和抑郁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观察组在复查期间的失访率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而视力上升的患者比例大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结论对老年黄斑变性患者药物治疗后应用病案管理系统随访,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黄斑变性 内皮生长因子 焦虑 抑郁 病案管理系统
  • 简介:[目的]观察营养要素跟踪管理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护理,观察组给予营养要素跟踪管理法护理干预。采用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改良主观营养评分(MQSGA)以及血白蛋白检测值作为营养评价指标,腎病专用生活质量调查简表作为生活质量的评价工具,该调查简表包含腎病和透析相关生活质量(KD-TA)和一般健康相关生活质量(SF-36)[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营养评价指标(MQSGA、MIS、血白蛋白)和生活质量评价指标(KDTA、SF36)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营养要素跟踪管理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营养要素 跟踪管理
  • 简介:目的观察哮喘缓解期儿童实行自我管理的护理干预方法及对其家庭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104例学龄期哮喘缓解期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自我管理模式家庭干预。比较2组患儿临床控制情况、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情况及症状自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随访6个月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时间、治疗花费均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社会心理管理评分改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评分改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实行自我管理的家庭干预方法能有效提高儿童哮喘的控制情况,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降低哮喘复发率。

  • 标签: 自我管理 家庭干预 哮喘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研修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研修的护士6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管理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的研修护士60人作为观察组,应用临床路径培训管理法。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综合测评、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理论成绩、操作考核成绩、综合测评成绩、对培训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手术室研修护士培训中应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能提高培训质量,提升研修生及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

  • 标签: 手术室 研修护士 临床路径 培训 管理
  • 简介:总结采用全方位定位标识法管理手术室仪器的效果。具体方法为每一仪器都设立固定资产“身份证”标识和序列号标识及定位标识;用白板制成仪器分布表悬挂于手术室中心控制室墙上,同时各手术间电脑桌面上都有仪器分布表,可快速查询仪器状态;使用手术间房间号牌对换借用公用仪器,明确公用仪器的去向。经过2年实践,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仪器设备归位率提高到95.7%,使用率提高到93.8%。

  • 标签: 手术室 仪器设备 管理 定位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