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欧洲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委员会(EuropeanCommitteeon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Testing,EUCAST)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andLaboratoryStandardsInstitute,CLSI)微量稀释检测曲霉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方法分别用EUCAST方法CLSI方法检测116株曲霉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卡?白芬净米卡芬净的敏感性,比较两种方法的基本符合率、药敏符合率、极重大误差率重大误差率。结果EUCAST方法CLSI方法116株曲霉药敏检测的基本符合率为96.3%~100%。两方法检测烟曲霉伏立康唑的药敏符合率98.8%,重大误差为1.2%,极重大误差率为0。烟曲霉黑曲霉霉素B以及烟曲霉黄曲霉伊曲康唑的药敏符合率均为100%,重大误差率极重大误差率均为0。结论EUCAST方法CLSI方法检测曲霉体外药物敏感性具有良好的一致

  • 标签: 曲霉 EUCAST CLSI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有效浓度
  • 简介:目的探讨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49例,以同时期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29例作为对照,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将78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按血培养标本采集后30d内预后分为存活组(38例)非存活组(40例),应用上述方法分析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前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接受机械通气、留置鼻胃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人住1CU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住ICU(OR=7.118)、感染前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OR=8.073)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住ICU、机械通气、血培养提示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OR=5.837)、机械通气(OR=4.926)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前入住ICU、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机械通气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预后因素
  • 简介:目的评价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多重耐药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细菌米诺环素、替加环素的敏感性。结果多重耐药的155株鲍曼不动杆菌,99株(63.9%)米诺环素敏感,39株(25.2%)米诺环素耐药,17株(11.0%)米诺环素中介。75株多重耐药MRSA,50株(66.7%)米诺环素敏感,20株(26.7%)米诺环素中介,5株(6.7%)为耐药株。93株多重耐药屎肠球菌中36株(38.7%)米诺环素敏感,57株(61.3%)米诺环素耐药。39株粪肠球菌中25株(64.1%)米诺环素敏感。75株MRSA替加环素100%敏感,132株肠球菌100%敏感。5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4株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不动杆菌全部替加环素敏感,MRSA肠球菌替加环素敏感性为100%。结论替加环素米诺环素耐药的肠球菌MRSA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替加环素米诺环素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也不理想。

  • 标签: 米诺环素 替加环素 多重耐药菌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连枷胸并发呼吸机性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71例确诊为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例,按同科室、同性别、年龄相同或相近(±5岁)、入院时间相同或相近(〈1周)、病情相似,配对71例对照组进行VAP的危险因素探讨。结果16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因素分析:9种因素统计学意义。这9种主变量进一步进行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留置胃管(OR=20.4)、呼吸机通气时间(OR=7)、手术与引流(OR=2.2)、ICU入住时间(OR=2)均为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创伤连枷胸VAP与留置胃管、呼吸机通气时间、手术与引流、ICU入住时间有关。

  • 标签: 创伤性连枷胸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 简介: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就应对传播寨卡病毒蚊虫的新方法进行试验研究,包括蚊虫进行基因修饰以及使蚊虫携带细菌以抑制蚊卵孵化。WHO表示,其专家团队已经目前5种应对伊蚊的策略进行了评估。

  • 标签: 世界卫生组织 试验研究 病毒 寨卡 传播 蚊子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科脓毒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为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急诊科病房2011年8月-2014年7月140例脓毒症患者情况。采用因素分析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将急诊科3年间出院患者信息数据库中所有数据导入Excel2007,运用Stata7.0统计软件660例感染病例(140例脓毒症组520例非脓毒症组)进行描述分析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发生率为6.8%,病死率为3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D-二聚体升高是急诊科脓毒症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40例脓毒症组中死亡(67例)与存活(73例)进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血脂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是影响脓毒症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急诊科老年患者居多,脓毒症患病率在逐年增高,脓毒症患者多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而高龄、高血脂、血肌酐升高甲状腺功能异常可作为临床独立预判脓毒症患者不良预后的实验依据。

  • 标签: 脓毒症 急诊科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
  • 简介:目的探讨耳鼻喉科患者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提高耳鼻喉科患者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2月于耳鼻喉科进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在6753例耳鼻喉科手术患者中,152例(2.25%)发生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是否转科、切口类型、手术时长、合并症与耳鼻喉科患者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有关。未发生医院感染的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的疾病治愈率高于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831,95%CI:1.758-4.558)、年龄较大(OR=5.833,95%CI:4.491-7.577)、转科(OR=1.790,95%CI:1.008-3.178)、切口污染等级较高(Ⅰ类切口、Ⅱ类切口、Ⅲ类切口的OR值分别为34.866、2120.995、43917.453)手术时间较长(OR=9.384,95%CI:18.168-47.525)为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要从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出发,进行全面综合的医院感染防治。

  • 标签: 耳鼻喉科手术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hoenix100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基因。结果4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armA基因阳性36株,阳性率78.3%,未检出rmtA、rmtB、rmtC、rmtD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黏菌素全部敏感,四环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分别为13.0%、80.4%、91.3%、95.7%、95.7%,其他测试药物耐药率100%。结论医院分离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已非常严重,携带armA基因是导致氨基糖苷类耐药的原因之一,延缓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已刻不容缓。

  • 标签: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16SRRNA甲基化酶 armA基因
  • 简介:目的了解ICU危重患者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13.8%,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组血小板基线值(PLTbaseline)较未并发组低[(144.11±47.88)×10^9/L:(234.96±112.82)×10^9/L,P=0.021],APACHEII评分高[(24.67±5.15):(17.45±6.55),P=0.00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OR57.03,95%CI2.629~1237,P=0.010),用药时间(OR47.46,95%CI1.814~1241,P=0.020)APACHEII评分(OR41.53,95%CI2.695~640.0,P=0.008)。结论危重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尤其是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APACHEⅡ评分≥20分用药时间≥10d的患者。

  • 标签: 利奈唑胺 血小板减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结核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特点,以提高埘该病的正确诊治率。方法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6年7月-2009年10月收治的65例结核脑膜炎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65例结核脑膜炎多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仍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脑脊液改变以压力高、白细胞高、蛋白升高、低葡萄糖、低氯为主。49%合并颅外结核。头颅CT或MRI检查异常11例,表现为脑积水、结核瘤、脑室扩张、多发病灶等。经正规抗结核治疗,52例患者治疗后好转,10例未见好转,自动出院或转院治疗,3例死亡。结论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或MRI检查、是否合并颅外结核感染以及正规抗结核治疗是否有效,是诊断结核脑膜炎的重要依据。

  • 标签: 结核性脑膜炎 临床分析 脑脊液 诊断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感染角膜炎的病原菌谱特征,提供感染角膜炎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为感染角膜炎患者的角膜溃疡刮片或术中切除的角膜溃疡组织标本资料,普通细菌及真菌培养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感染病原菌谱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1046例(只眼)的角膜溃疡标本培养阳性率为35.3%。分离的病原菌以真菌为主(53.1%),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31.2%)、革兰阴性杆菌(11.1%)及革兰阳性杆菌(4.6%);而真菌中以镰刀霉属构成比最高,为69.4%,其次是曲霉属(21.9%);革兰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50.4%)。结论该院感染角膜炎以真菌角膜炎多见,主要病原菌是丝状真菌,以镰刀霉属的感染为主。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病原菌 丝状真菌 分布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肌酸激酶(CK)升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上CHB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CHB治疗中出现CK升高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比不同抗病毒方案CK升高的比例;分析3/4级CK升高(≥7×ULN)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使用甘草酸制剂类药物患者CK水平影响。结果CK升高CHB患者364例,分析发现CK升高主要见于治疗方案中含有替比夫定的患者,另外,使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中CK也升高。本次研究中共有30例患者出现CK3/4级升高,这些患者主要以替比夫定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这30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发现有23例(76.7%)患者转归良好,1例患者经肌活检被确诊为肌病。患者使用甘草酸制剂CK水平没有明显升高。结论CHB出现CK升高多见于使用替比夫定的患者,CK升高的患者预后效果较好,使用甘草酸制剂等患者CK水平升高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替比夫定 肌酸激酶 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2005—2008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临床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2557株1883株,采用纸片扩散(K-B)对分离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ESBLs筛选确证试验。其中60株产ESBLs菌用PCR测序检测该类酶的基因型。结果4年中大肠埃希菌ESBLs检出率分别为48.0%、63.0%、65.8%59.8%,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分别为40.9%、53.9%、56.8%47.3%。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氨苄西林、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头孢丙烯哌拉西林等耐药率超过90%,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97%~100%。29株大肠埃希菌TEM基因检出率为75.8%(22/29),SHV基因检出率为0,CTX-M基因检出率为86.2%(25/29)。31株肺炎克雷伯菌TEM基因检出率为41.9%(13/31),SHV基因检出率为64.5%(20/31),CTX-M基因检出率为48.4%(15/31)。35株(58.3%)菌同时检测到2种以上基因型。序列分析证实TEM扩增产物均属于TEM-1基因,CTX-M扩增产物均属于CTX-M-3基因,而SHV扩增产物则分别属于SHV-1、SHV-5、SHV-11、SHV-12SHV-28。结论我院2005—2008年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较高。CTX-M-3、SHV-11SHV-12是我院产ESBLs菌株的主要基因型。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药敏试验 细菌耐药性
  • 简介:目的比较早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E-VAP)与晚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L-VA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多重耐药菌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6—2008年外科术后入住上海中山医院ICU行机械通气≥48h的患者186例,分为非VAP组(97例)、E-VAP组(41例)、L-VAP组(48例),记录危险因素、死亡例数、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E-VAP与L-VAP共同的危险因素有肺外感染、使用H+拮抗剂或抑酸剂;E-VAP的危险因素还有术前存在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误吸、Glasgow昏迷评分≤9分,L-VAP的危险因素还有使用抗菌药种类≥2种、气管切开、器官系统衰竭指数(OSFI)≥2分。两组间病死率差异统计学意义。多重耐药菌在E-VAP组L-VAP组所占比率分别为57.5%69.2%,差异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Glasgow昏迷评分≤9分、误吸、机械通气时间≥7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有OSFI评分≥3分、ApacheⅡ评分≥20分、使用激素、病原菌为多重耐药菌。结论E-VAP与L-VAP的病原菌相似且主要为多重耐药菌,因此经验抗菌治疗时,应减少不充分或无效的抗菌治疗的发生。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耐药菌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病原菌的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针对相关因素提出预防及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治疗的120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将发生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的38例患者作为感染组,未发生溃疡感染的82例患者作为非感染组,分析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影响感染相火危险因素。结果该研究38例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3株,革兰阳性菌22株,占51.2%;革兰阴性菌18株,占41.9%;真菌3株,占7.0%。位居前3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均为7侏,各占1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合并视网膜病变、溃疡数目〉2个、合并骨髓炎以及合并肾病等与感染密切相关(P〈O.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以及溃疡数同、骨髓炎是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足部溃疡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致,因此临床应加强这些因素的预防控制,以降低糖尿病足部溃疡的感染率。

  • 标签: 糖尿病 足部溃疡 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对策
  • 简介:目的了解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的肠球菌属细菌的分布情况及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检测分析系统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71株肠球菌属细菌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并用WHONET5.6软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1株肠球菌属细菌中,屎肠球菌137株(50.6%),粪肠球菌80株(29.5%),其他肠球菌54株(19.9%)。肠球菌属细菌主要分离自尿液69株(25.5%)、脓液40株(14.8o,4)、伤口等分泌物34株(12.5%)。粪肠球菌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分别为1.3%1.5%;未检出呋喃妥因耐药株;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1.8%2.6%;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1.0%22.9%。屎肠球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4.4%,未检出利奈唑胺耐药株,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为19.1%;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4.8%26.4%;但对四环素奎奴普丁一达福普汀的耐药率低于粪肠球菌,分别为58.3%0。结论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粪肠球菌高;并已出现万古霉素耐药株;其耐药性存在地区菌种间差异,临床治疗应根据细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标签: 肠球菌属 抗生素 耐药性
  • 简介:目的监测重症医学科临床分离菌的分布耐药状况,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2007年7月—2008年12月ICU患者各类标本分离出的菌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TBExpression及配套试剂、试条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结果分离鉴定出120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15株(75.8%),革兰阳性球菌87株(7.2%),真菌205株(17.0%)。革兰阴性杆菌中不发酵糖菌占92.0%。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占64.3%,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占75.0%,金葡菌中MRSA占81.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RCNS占86.7%,肠球菌属中VRE占22.2%。结论ICU临床分离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性日益严重。定期的细菌学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非发酵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肠球菌属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社区获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确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症状有发热、顽固咳嗽、咽痛伴有胸腔积液,另外还有皮疹、溶血性贫血等肺外损害。1例因明显接触感染。所有患者肝功能无损害,亦无电解质异常。发病初期周围血象中白细胞均〈10×10^9/L。32例诊断肺炎,2例合并肺炎伴胸腔积液。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仍是诊断支原体感染的主要手段。结论支原体感染易引起肺炎,并可伴有肺外器官的损害。治疗应考虑支原体合并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呼吸喹诺酮类及新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一线药物。

  • 标签: 支原体 肺炎 社区获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