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24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护理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指导功能锻炼,实施前膽性护理,减少护理并发症,降低髋内翻发生率。结果24例患者术后无发生护理并发症,原有内科病患者病情稳定,术后3~6个月随访,手术效果较满意,复查X线照片,骨折均愈合,无假体松动、脱出。结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大,做好手术后护理,提高骨科专科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标签: 老年 股骨转子间骨折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2月-2018年02月于我院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与动力髋螺钉(DHS)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结果PFN组与DHS组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引流量更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更短,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与DHS组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更佳,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且能够缩短临床骨折愈合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同手术方法 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机以及不同手术时机对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n=30)在发病3d内接受PFNA术,对照组(n=30)在发病3d以后接受PFNA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和预后情况的各项指标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3d内实施PFNA术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最佳的手术时机,对于降低患者的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109例,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处理,并结合患者骨折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治疗方法,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09例患者内固定治疗方法选择中,结合患者骨折类型、耐受情况,主要以多枚斯氏针、Ender钉、加压螺纹钉、角状钢板、Gamma钉、Richard钉等方法为主。所有患者术后3-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颈干角平均127.5°。其中优、良、可、差分别为62例、37例、8例、2例,优良率90.83%(99/109)。住院期间,出现髋内翻2例、腹泻2例、螺钉脱出1例、深部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5.50%(6/109)。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围术期治疗中,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针对性的内固定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老年患者 股骨转子间骨折 围手术期 内固定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敏感成像在脑微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微出血患者153例,均经MRI明确诊断,同时给予敏感成像(SWI)扫描,分析脑微出血在MRI及SWI表现。结果153例脑微出血病灶共检出脑微出血病灶681个,其中56例(36.60%)合并急性脑梗死,15例(9.80%)合并出血性脑卒中;脑微出血病灶SWI检出率100.00%(681/681)显著高于T1W1的48.16%(328/681)、T2W1的55.07%(375/681)(P<0.05);经SWI检查显示存在类圆形、均匀低信号脑微出血病灶,病灶边界清楚,无水肿带;脑微出血病灶轻度142例(92.81%),中度6例(3.92%),重度5例(3.27%)。结论敏感成像在脑微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好,能够提高脑微出血病灶检出率。

  • 标签: 磁敏感成像 脑微出血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据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类型,随机分为65例长钉为对照组,65例短钉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相当,但较之长钉,短钉内钉固定手术时间有效缩短,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性更高,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长钉内固定 短钉内固定 股骨 随内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控胶囊内镜检查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10月在本部行控胶囊内镜患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40-60岁为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随机选择同期行控胶囊内镜的6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其中男38例,女性24例,年龄45-65岁。对两组患者检查前焦虑情况、对检查知晓率、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检查前焦虑程度较宣教前降低,对检查知晓率提高,患者、相关人员满意率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控胶囊内镜中的应用规范了护理行为,统一了工作标准,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磁控胶囊内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4例/组,对照组应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一种持续性的心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据权威数据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抑郁症困扰的人群超过3.5亿人,成年人抑郁症患病率接近8.0%;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重复经颅刺激现被认为是抑郁症治疗的最优措施,本次研究就将以该方法展开研究。

  • 标签: 抑郁症 重复经颅刺激术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的47例疑似乳腺癌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为其提供3.0核磁共振检查,根据病理检查来对乳腺癌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全部患者共有26例乳腺癌,占总数的55.32%,有11例病例肿物小于2厘米,15例超过2厘米,MRI结果表明有24例乳腺癌,有8例小于2厘米,符合率是81.82%,15例超过2厘米,符合率100%,整体符合率92.31%(24/26)。结论核检查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准确率比较高,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乳腺癌 核磁检查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100例,按照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实验组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加以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均得到了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加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而对照组患者为16.0%,数据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到了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据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类型,随机分为65例长钉为对照组,65例短钉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长钉与短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相当,但较之长钉,短钉内钉固定手术时间有效缩短,减少术中出血量,安全性更高,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长钉内固定 短钉内固定 股骨 随内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接骨板(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2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ALP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个月人工全髋关节疗效评分标准(Harris)评分明显升高,骨折愈合时间、部分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与ALP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骨转子间骨折均有较好安全性,但PFNA固定治疗可缩短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PFNA固定 ALP固定 老年 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接受治疗干预的20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脑血管性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磁共振两种检查方式。统计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异常检出率。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技术,数据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在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突出,能够准确的发现疾病的变化状况,客观的提供疾病数值,从而实现对疾病程度的量化表现,进而为临床治疗与预后干预提供有价值帮助的数据,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血管性疾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复经颅刺激对脑神经损伤患儿的早期干预价值。方法本次的讨论对象为我院100例小儿神经脑损伤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均在2016年8月至2018年2,并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神经脑损伤患儿有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治疗,对照组小儿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重复经颅刺激,实施护理两个月后,对比两组小儿患者的精细运动评估评分、粗大运动评估评分、GMFM评分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精细运动评估评分、粗大运动评估评分和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无不良事件的发生,两组数据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结论对神经脑损伤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重复经颅刺激能够改善患儿的脑功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神经脑损伤患儿 早期干预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骨科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而观察组40例采用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中耗时、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长、术后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在术中耗时、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时长、术后愈合时间方面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髋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在此次试验中并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转子下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60例患者给予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给予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其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骨转子下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治疗作用
  • 简介: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重复经颅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所采用的方法是有针对性的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具体的临床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针对各个阶段对于该疾病的研究内容和进展进行相关方面的总结和探讨,希望能够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方案,也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后 认知功能障碍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重复经颅刺激(rTMS)是一种较其他常规疗法更为安全、对患者神经创伤性更小的抑郁症(MDD)临床治疗办法。rTMS主要通过刺激前额皮质形成局部强磁场,进而使相应神经元去极化,由此起到调节修复脑内负责情绪调节、致发抑郁症状相关神经回路的作用。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逍遥散联合经颅刺激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疗效。方法46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予加味逍遥散配合经颅刺激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地西泮片,使用方式为口服。在两个小组病患治疗21天后对其PSQI评分展开对比。结果通过治疗后观察病患的PSQI评分,发现全体病患状况均有好转,其中治疗组的效果比对照组更佳,差异明显(P<0.05)。结论加味逍遥散结合经颅刺激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疗效显著。

  • 标签: 逍遥散 经颅磁刺激 围绝经期综合征 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