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传染病。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是人群初筛乙肝携带者以及血液制品乙肝病毒检测的关键步骤。目前我国常用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最常用的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本文就目前常用的几种血清学检测方法总结如下。

  • 标签: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极肌电图及表面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5例临床拟诊为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经肌电图检查提示病变损伤的腰神经根,经治疗性诊断造影确定责任盘相。结果5例病例在手术前的腰椎间盘造影结果与MRI检查结果不相吻合,影像学检查没有特异性,不能准确定位病变椎间盘(见表1)。在微创介入治疗中的经典椎间盘造影确定的责任椎间盘和肌电图检查完全一致。结论应用肌电图可以提示隶属神经肌肉疾病的腰神经病损伤的腰神经根,具有治疗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针极肌电图,表面肌电图 神经肌肉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94例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7),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术后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护理后,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5.74%)高于对照组(57.45%),差异明显(P<0.05);在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不但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还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髋关节表面置换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1200例非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其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结合测定结果确定低水平HBsAg阳性例数,分析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HBsAg阳性122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31例,占总数2.58%,占HBsAg阳性人数25.40%;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14例,占45.16%;1~2μg/L的5例,占19.35%;2~5μg/L的12例,占35.48%;低水平HBsAg人群进行5项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检测,以HBs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HBc)阳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e)阳性模式为主;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仅出现在HBeAg1μg/L以下人群中。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临床测定相关低水平血清HBsAg,对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同时检测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对确定以上人群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表面抗原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符合标准为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共纳入病例数为60例。60例患儿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均符合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拟订的小儿重症肺炎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PS气管内滴入法,n=30)与对照组(综合疗法,n=30)。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48h、72h,两组氧合指数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重症肺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氧合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特征。方法选择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像(CTA)50份,作为CT扫描数据,了解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价值。结果AC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4.9-54.9mm,平均(45.2±3.8)mm,95%CI经测定为43.4-45.9mm;AB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3.8-54.7mm,平均(44.3±4.7)mm,95%CI经测定为43.3-45.2mm;BC长度范围为2.7-14.7mm,平均(6.2±2.0)mm,95%CI经测定为5.7-6.6mm。对安全跟离测量,即AC与颈静脉孔间的最短距离,范围为1.2-12.9mm,平均(5.4±2.0)mm,95%CI经测定为4.9-5.7mm。结论在行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时,应用颅骨表面标志与CT重建联合定位,具较高准确性,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 标签: 颅骨表面标志 CT重建 乙状窦后入路开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HBsAg进行检测,探讨3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今后临床选择检测乙型肝炎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72例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258例各项检查指标排除乙型肝炎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分别用化学发光分析法(CM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胶体金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完成后,对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合三种方法的试剂成本,检测时间及操作过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三种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化学发光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三种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化学发光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发光分析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且灵敏度、特异度高,是临床术前、有创检查前、血透前及孕产妇筛查的首选。。

  • 标签: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检测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胶体金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足月儿RDS肺组织SP-B表达。方法选择无血缘关系的汉族足月新生儿RDS20例作为RDS组,汉族20例其它病例作为对照组,并在年龄、体重、性别、孕母年龄、分娩方式等方面与RDS组无统计学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P-B蛋白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RDS组足月儿肺组织SP-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18.5±10.7)显著低于对照组(94.9±31.8)(t=10.191,P<0.001)。RDS组足月儿肺组织SP-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越少,则RDS胸部X线显示严重性的级别越高,即二者具有很好的依从性。RDS组有7例SP-B蛋白缺陷。结论肺部SP-B表达减少参与汉族足月NRDS发病,SP-B蛋白缺陷可能参与汉族足月儿RDS发病。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表面活性蛋白B 肺表面活性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给予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例。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法的患者为对照组,采取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还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有助恢复患者关节活动,提高关节稳定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治疗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NRDS患儿,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CPAP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S,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血气指标,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对照组(P<0.05),pH、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NRDS的治疗中应用PS联合CPAP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2例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还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有助恢复患者关节活动,提高关节稳定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和成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接收的肝硬化患者12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例肝硬化患者中,肝硬化并胆囊结石32例(25.4%),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9~78岁,其中年龄>60岁27例,年龄<60岁5例;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中,单纯胆囊结石20例(62.5%),胆囊联合胆管结石12例(37.5%);症状不明显15例(46.9%),临床症状显著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或胀痛、肝部不适、厌烦油腻食物17例(53.1%)。94例单纯肝硬化患者,肝门静脉内径(12.41±2.46)mm、胆囊壁厚度(3.84±1.31)mm、血浆白蛋白(42.45±8.24)g/L,32例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肝门静脉内径(14.29±2.13)mm、胆囊壁厚度(5.28±1.73)mm、血浆白蛋白(36.12±7.23)g/L,单纯肝硬化患者肝门静脉内径、胆囊壁厚度、血浆白蛋白水平与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效治疗后,单纯肝硬化患者死亡2例(2.1%),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死亡5例(15.6%),单纯肝硬化患者死亡率低于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并胆囊结石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与患者年龄、胆囊壁厚度、肝门静脉内径、血浆白蛋白水平相关,加强肝硬化并胆囊结石诊断,及时治疗。

  • 标签: 肝硬化 胆囊结石 临床特点 成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2例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还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有助恢复患者关节活动,提高关节稳定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自粘接树脂水门汀粘接树脂嵌体中表面预处理对微渗漏产生的影响。方法此次抽取2014年9月-2017年12月在我医院拔出的100颗新鲜拔除的磨牙(无龋坏)当做分析的对象,根据嵌体制作要求对邻牙合Ⅱ类窝洞进行制备,同时制作树脂嵌体。遵拔除顺序分为四组(甲组、乙组、丙组以及丁组),每组25颗。甲组为直接粘接、乙组为自酸蚀处理、丙组为全酸蚀处理、丁组为磷酸处理,对四组的龈壁渗入深度、轴壁渗入深度进行总结。结果甲组的龈壁渗入深度大于乙组、丙组、丁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轴壁渗入深度大于乙组、丙组、丁组,差异显著,P<0.05。乙组、丙组、丁组间的龈壁渗入深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丙组、丁组间的轴壁渗入深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轴壁渗入深度大于龈壁渗入深度,差异显著,P<0.05。甲组、乙组、丙组轴龈壁渗入深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自粘接树脂水门汀粘接树脂嵌体的表面预处理中,酸蚀处理能减少牙体组织同自粘接树脂水门汀间的微渗漏,而磷酸单独预处理对于龈壁处牙本质粘结界面微渗漏影响大于轴壁处釉质。

  • 标签: 表面预处理 自粘接树脂水门汀 粘接树脂嵌体 微渗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2例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还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有助恢复患者关节活动,提高关节稳定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使用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还可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有助恢复患者关节活动,提高关节稳定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住院病历,对其进行详细的回顾与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机械通气,而给予观察组患者在机械通气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统计发现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而对照组为82.5%,相比具有显著差距(P<0.05),而经治疗后观察组PaO2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距显著(P<0.05),以及治疗后PaCO2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差距显著(P<0.05)。结论对于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通气质量得到显著缓解,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 标签: 重症呼吸窘迫 新生儿 机械通气 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 简介:目的了解坑道内环境变化及其成因与危害性,为坑道内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坑道内空气质量检测包括微小气候。化学和微生物学指标;坑道内水库储水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85)检测,包括感官性状,化学,毒理和微生物。结果半封闭式坑道的通道和房间,通风式坑道房间的空气与对照组比较,微生物明显增高。储水的化学和毒理学指标基本符合卫生标准。57.1%的水面生长有真菌斑膜。真菌污染较普遍。结论坑道通风状况及内部清洁度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坑道空气中的大量真菌是储水的主要污染源;空气中微生物大量增加对进驻人员身体健康及物资储备将构成危害。

  • 标签: 军事坑道 环境质量 成因 危害 储水污染 空气污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预防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B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180例早产儿,入院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随机分为对照组(n=90,予以PS)与观察组(n=90,予以PS联合CPAP),对治疗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要低(P<0.05);观察组患者需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要短(P<0.05)。结论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改善NRDS患儿的氧合指数及血气分析指标,改善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鼻塞持续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