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胰岛素泵降脂治疗与口服降糖降脂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为研究时段,选择此时间段内的104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降糖降脂治疗,实验组采用胰岛素泵降脂治疗,而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较大差异存在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治疗降脂与口服降糖降脂药都可以起到降糖、调脂的作用,而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的维持各项指标的稳定,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2型糖尿病 高脂血症 降脂药 胰岛素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位催产素对晚期产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6例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期间入院的待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的方法是低位催产素引产,并适时行人工破膜后0.5%的催产素静滴,对照组则给予5%GS500ml+催产素2.5u静滴引产。观察两组产妇的引产效果、引产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出生后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催产素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催产素引产的成功率,囊引产手术产率低于催产素引产。结论低位催产素用于晚期引产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引产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低位水囊 晚期引产 催产素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无痛胃肠镜中应用丙泊酚镇痛(阿片类)对麻醉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2月至2023年12月为研究时间区间,甄选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一共80例展开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0例对照组和40例观察组,对照组采用2mg/kg丙泊酚与0.1ml/kg的0.9%氯化钠溶液实施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应用4~5mg/kg/h丙泊酚,观察组采用丙泊酚镇痛(阿片类),比较麻醉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较短,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展开比较分析,观察组发生率较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无痛胃肠镜中应用丙泊酚镇痛(阿片类)的麻醉效果显著,麻醉恢复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丙泊酚 阿片类药 无痛胃肠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冲洗微波照射结合局部放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治疗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贵航三0二医院120例VVC患者,对照组60例:实施局部放药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60例:选择阴道冲洗微波照射结合局部放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性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实验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疾病复发率为0.00%,治疗后2个月疾病复发率为1.67%,治疗后3个月疾病复发率为3.33%;对照组经局部放药方案进行治疗后,1个月疾病复发率为5.00%,2个月为10.00%,3个月为16.67%,综上,实验组疾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针对VVC患者实施阴道冲洗微波照射结合局部放药方案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减低疾病复发率,还可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质量,符合临床对VVC的治疗需求。

  • 标签: 微波照射 阴道冲洗 局部放药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癌性病理性疼痛患者来说,采用巴喷丁联合麻醉性镇痛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4月-2022年4月之间选择的9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小组中各自包含46例患者。对照组接受的是麻醉性镇痛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联合应用巴喷丁。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情况、生活质量,以及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价未体现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评价要好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巴喷丁与麻醉性镇痛联合应用于癌性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中,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 标签: 加巴喷丁 麻醉性镇痛药 癌性病理性疼痛
  • 简介:目的总结动静脉联合给的FLEOX新辅助化疗营养支持对以淋巴结转移为主的晚期胃癌的手术可切除率。方法对术前CT检查发现伴有严重的第3、7、9、12组淋巴结转移、或第14、16组淋巴结转移而难以切除的50例晚期胃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氟尿嘧啶(5.FU)370mg/m^2,静滴,第1~5天;亚叶酸钙200mg静滴,第1~5天;足叶乙苷80mg/m^2与奥沙利铂120mg/m^2经动脉注射,第6、20天;每5周重复1次。其中12例伴有中、重度营养不良者酌情进行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状况好转后进行化疗,以使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结果50例晚期胃癌患者的影像学及组织学评价有效率(CRPR)为84.0%;12例伴营养不良的病例在化疗结束、拟行手术前体重均较入院时明显增加,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恢复正常。手术切除率为78.0%,全组均成功进行了胃次全切除、全胃或联合脏器切除和D2+α、D3淋巴结清扫术。结论动静脉联合给的FLEOX新辅助化疗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以淋巴结转移为主的晚期胃癌具有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转移 肿瘤辅助疗法 营养支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侗胃愈散脐疗西药 治疗胃脘痛(消化性溃疡) 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找到一种高效、便捷、低廉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应用的推广提供铺垫。方法:选择我院符合胃脘痛(消化性溃疡) 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 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单纯的西医治疗组 30 例 ,西药脐疗组 30 例 ,西药胃愈散脐疗组 30 例 , 评价侗胃愈散脐疗西药 治疗胃脘痛(消化性溃疡) 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果显示,经侗胃愈散脐疗西药 治疗胃脘痛(消化性溃疡) 的患者显效率达到 70.8%,明显优于 单纯 西药组和西药脐疗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侗胃愈散脐疗西药 治疗胃脘痛(消化性溃疡) 的疗效确切,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侗药胃愈散脐疗 胃脘痛(消化性溃疡)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中药熏中医护理对膝关节关节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收集到的 50例膝关节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实施中药熏和中医护理,观察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恢复评分明显上升,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明显(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中药熏中医护理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关节炎患者疼痛,治疗效果显著,可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推广。

  • 标签: 中药熏药 中医护理 膝关节关节炎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采用羟考酮控释片单用或结合巴喷丁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我院收治癌症患者60例开展研究。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单用羟考酮控释片,实验组结合应用巴喷丁。分析对比患者的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常规组,但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采用羟考酮控释片结合巴喷丁的治疗效果相对于单用羟考酮控释片有着更加显著的疗效,更有利于控制疼痛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羟考酮控释片 加巴喷丁 镇痛效果
  • 简介:目的建立非毛细管电泳法同时测定胃肠宁片中巴马汀、小檗碱和根碱的含量。方法以75mmol/L醋酸铵甲醇溶液(pH6.5)为电泳介质,运行电压15kV,压力进样5s,柱温25℃,检测波长260nm。结果该方法能使3种药物在16min内得到完全分离,巴马汀、小檗碱和根碱分别在1.494~19.92mg/L(r=0.9994)、1.485~19.8mg/L(r=0.9990)、和1.53~20.35mg/L(r=0.9995)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100.5%、101.4%。RSD分别为0.40%、0.60%、0.30%。结论本方法简单、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胃肠宁片中巴马汀、小檗碱和根碱的含量测定。

  • 标签: 非水毛细管电泳法 巴马汀 小檗碱 药根碱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贵要略》中关于“反”的配伍在历代医籍中是十分罕见的伟大尝试。但是,仲景却并不是用“反”的唯一一人或者第一人,也有人用反配伍起到了治疗顽疾重症的效果。因此,反在当今的医疗背景下还存在着很大的挖掘空间,我们必须加强对反的反复研究,反复临床,去伪存真,得到符合临床效果的科学依据,将反的研究工作运用到临床中,发挥更大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反药同用 十八反 配伍 禁忌
  • 简介:摘要目的为促进我国植物与西药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并且提供相关有效依据,避免一些不良药物相互作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达到高效、安全用药的目的。方法调查有关植物以及西药有关动学方面的书籍论著,对植物与西药的药用进行研究调查,并且分析植物与西药相互作用机制与特点。结果植物与西药的用药时间、用药剂量与植物与西药的生产方法都有可能影响相互作用的发生。结论植物与西药在配伍上与药理学上的有着协同作用以及拮抗作用,必须加强动学下植物与西药的相互作用分析以及了解更深的药理作用,这样便于临床上将植物和西药有效联合使用,提高药物的效果。

  • 标签: 药动学 植物药 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