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反复冻融法制备胶原-聚乙烯醇(PVA)复合凝胶材料。方法制备组分比例(胶原固含量为0%、5%、10%、15%、20%)不同的5组胶原-PVA复合凝胶试样,对其进行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能的表征.选出性能最优的胶原/PVA配比。将最优配比制备出的胶原-PVA复合凝胶进行细胞毒性实验的生物学评价。结果实验制备所得胶原一PVA复合凝胶的红外图谱可见明显的酰胺谱带;差动扫描式热量法(DSC)图出现2个热吸收峰,峰值温度分别为65℃~72℃、222℃C~225℃;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材料为多孔结构;X射线衍射(XRD)峰值为20°;溶胀值最高为24g怃透水气性最高的达1400g/(m^2·24h);降解性能良好,15d内大部分降解率达80%:细胞毒性为0~1级。结论胶原-PVA复合凝胶作为体表创伤敷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尚需对其进行体表创伤修复效果及其他生物相容性的评价。

  • 标签: 胶原 水凝胶 生物学性能 敷料
  • 简介:含有有效药物的载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的缓释系统,可改变常规的给药方式,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用超声的方法结合了不同的药物制成作用不同的纳米粒子,验证了纳米粒子对局部给治疗的有效性,建立了良好的动物动脉摄取模型,为继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纳米粒子 生物降解 动脉摄取
  • 简介:据CullyM2015年10月9日(NatureReviewDrugDiscovery,2015,14:678-679.)报道,科学家通过一种可以特异性与大肠中的发炎部位结合的凝胶进行抗炎症药物的靶向性缓释治疗,可有效治疗骨盆炎症疾病。在小鼠肠炎模型中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骨盆炎症疾病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都是极难治愈的疾病。

  • 标签: 炎症部位 灌肠剂 抗炎药物 克罗恩病 炎症疾病 缓释技术
  • 简介:金属铌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和较好的生物学性能,本研究采用磷酸氢钙溶液对纯铌进行热钙化表面改性。显微结构和成分分析表明,经过200℃热处理24h后,铌表面形成了Nb2O5-磷酸钙的纳米颗粒薄膜。热处理试样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和耐蚀性,在模拟体液中浸泡两周后可诱导生成磷灰石层,表现出生物活性。该方法可用于铌、铌合金及其多孔材料的生物活性表面改性。

  • 标签: 水热 钙化 腐蚀 生物活性
  • 简介:目的凝胶是含水量高和体表面积大的化学性惰性合成高分子,当植入到脊髓组织中,为细胞和轴突提供力学支持。本研究对修复脊髓损伤凝胶制备、物理特性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交联的凝胶由2-甲基丙烯酸羟(HEMA).2乙基三甲基氯化物(methacryloyloxy,MOETACL)共聚物合成。利用氯化钠(NaCl)微粒制备凝胶的孔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构。结果计算凝胶在单位体积上的孔隙数,孔的平均直径和平均体积。以HEMA.MOETACL为基础的凝胶在其组成上具有显著特征。结论均质多孔的凝胶,其在修复脊髓损伤的生物特性上具有显著特征。

  • 标签: 水凝胶 脊髓损伤 生物材料
  • 简介:建立微波消解-石墨原子吸收法测定吸收性明胶海绵中的铬(Cr)含量的方法。选择硝酸作为微波消解的酸,明确了微波消解和石墨的工作条件。方法的检出限为0.004mg/kg;定量限为0.013mg/kg;样品进样的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04%(n=11);同批样品重复性的RSD为3.63%(n=7);回收率为92.79%~109.31%。本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吸收性明胶海绵中重金属Cr含量的测定。

  • 标签: 吸收性明胶海绵 微波消解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敷料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侧凸融合术中使用原位自体骨移植Osteoset植骨材料与单纯取自体髂骨移植的融合效果比较.方法对57例11~18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经后路Moss-miami内固定系统进行矫形融合手术.在融合术中分为两组,实验组:27例取自体骨移植Osteoset植骨材料,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取自体髂骨移植.随访时间平均1.9年(1-3年).对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影像学评估.结果实验组:术前单纯胸弯、腰弯平均Cobbs角为58度术后矫正至21度.术前双弯术前胸弯平均Cobbs角为53度术后矫正至19度,腰弯平均Cobbs角为47度术后矫正至16度.对照组:术前单纯胸弯、腰弯平均Cobbs角为56度术后矫正至22度.术前双弯术前胸弯平均Cobbs角为55度术后矫正至18度,腰弯平均Cobbs角为49度术后矫正至17度.两组随访过程中都没有明显矫形度丢失,临床及影像学没有假关节形成.结论在脊柱侧凸融合术中,Osteoset植骨材料原位自体骨移植是一种可靠的植骨方法.

  • 标签: 原位自体骨移植 脊柱侧凸 Osteoset植骨材料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跟骨锁定重建钛板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锁定重建钛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男21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39.6岁。结果全部32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6个月(8~24个月)。优16例,良15例,可1例,优良率96.9%。结论跟骨锁定重建钛板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跟骨锁定重建钛板 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 自体髂骨植骨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布-综合征及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布-综合征患者(男性19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7岁)和40例门脉性肝硬化患者(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8岁),分别接受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血管造影和/或病理、CT证实。结果布-综合征的典型特征是病变主要累及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病变处管腔闭塞或狭窄,其内血流紊乱,并可出现侧支循环和交通支;肝硬化患者主要表现为肝脏缩小、脾大、门静脉增宽、腹水,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以门静脉和肝静脉为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综合征、肝硬化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符合率较高,为诊断布-综合征和肝硬化提供有效手段,对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及评价治疗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布-加综合征 肝硬化 彩色多普勒 诊断
  • 简介:我们设计了一种体积较小、便于随身携带,操作简单及生产成本低的新型干粉定量给装置——干粉定量吸入装置。本研究分析了干粉吸入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并对装置的零部件进行了设计计算与分析。通过释稳定性实验研究,同时模拟人的吸入药物过程。测出每次实验吸出的药物质量,实验结果数据在期望值上下10%范围内波动,验证了结构的合理性,对新型干粉定量吸入装置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呼吸系统疾病 干粉吸入装置 定量给药装置 肺部给药 性能分析 结构设计
  • 简介:目的寻找中青年中重度股骨头坏死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于股骨头颈部开槽进入股骨头病灶处,彻底清除硬化、囊变病灶和充分减压,应用股方肌肌骨瓣移植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48例,其中FicatⅡ期27髋,Ⅲ期24髋,Ⅳ早期3髋.结果随访12~48个月,46例疼痛消失,2例明显减轻.X线示股骨头塌陷停止发展.按改良的新疗效标准评价,优40髋,良12髋,可1髋,差1髋,优良率>90%.结论本术式能够恢复股骨头的活力以及软骨下骨和松质骨的力学性能,从而防止股骨头后期节段性塌陷.该方法清除病灶彻底、减压充分,重建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为股骨头带入成骨效应成分,加速骨的重建,适用于青中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Ⅱ、Ⅲ、Ⅳ期患者,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骨移植 骨形态发生蛋白 病灶清除减压 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抗生素载体的生物安全性。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葡萄球菌接种,经4周时间演变成为慢性股骨骨髓炎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病灶植入万古霉素纳米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植入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分别于术后24小时、1周、2周和4周测量静脉血尿素氮及转氨酶浓度,同时取病灶局部病理检查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动物术后各时间点血尿素氮及转氨酶浓度对比均有P〉0.05,两组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动物生物相容性观察,无炎症反应、异物反应。同时可见断端界面软骨内骨化形式成骨活跃。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抗生素载体有着可靠的生物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纳米羟基磷灰石 载药体 慢性骨髓炎 安全性
  • 简介:目的制备DMAB表面修饰紫杉醇纳米微球并研究其在兔颈动脉损伤模型抑制新生内膜增生的效果。方法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PLGA纳米微球,用物理吸附法对纳米微球表面进行DMAB修饰。纳米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表面形态和表面电荷分别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Zeta电位仪进行分析。紫杉醇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建立兔颈动脉损伤模型,在血管局部灌注不同浓度的修饰纳米粒。28d后,取出局部给的颈动脉血管,进行HE染色和弹力纤维染色。

  • 标签: 修饰紫杉醇 再狭窄 实验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羊体外循环模型中肺损伤的存在,探讨体外循环下肺损伤与通道蛋白1(AQP-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羊1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5-30kg,羊龄8个月。分为脂多糖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通过建立浅低温体外循环模型,停跳90min,复跳6h,分别比较其血流动力学的指标变化及普通病理组织和超微病理组织的各自特点,测定AQP-1mRNA表达。结果利用体外循环前指标作为自身对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之后,血流动力学较平稳[中心静脉压在体外循环前、心脏复跳前、再灌注至平稳时分别为(5.86±1.12)kPa、(6.52±1.33)kPa、(6.36±1.04)kPa],肺干质量/肺湿质量比值(体外循环前、心脏复跳前、复跳后1h、复跳后3h、复跳后6h分别为0.232±0.025、0.224±0.021、0.187±0.022、0.153±0.018、0.134±0.023)与体外循环时间呈反相关(P〈0.001),血浆总渗透压与体外循环时间呈正相关(P〈0.01)。病理组织证实,复跳之后3-6h可以见到明显的肺间质水肿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肺内AQP-1mRNA表达与体外循环时间呈反相关(体外循环前、心脏复跳前、复跳后1h、复跳后3h、复跳后6h分别为100.0、98.1±24.4、80.2±20.3、78.1±17.7、55.3±16.4),在复跳后3h与6h分别降至术前水平的77.8%和54.6%(P〈0.01)。结论体外循环造成的肺损伤在心脏复跳后3-6h内表现严重,同时AQP-1的表达下降,存在肺血管内皮损伤。

  • 标签: 体外循环 肺损伤 水通道蛋白1(AQP-1) 基因表达
  • 简介:观察分析石榴皮提物对大鼠离体结肠段运动的作用及其途径。大鼠实验前禁食24h,颈椎脱臼法处死,立即取靠近起始部的结肠段1.5cm,浸在37℃恒温台氏液内。动物因给不同(0.1,1.0,1.5,2.0,2.5mg/mL的石榴皮提物,乙酰胆碱(ACh),ACh与1.0mg/mL石榴皮提物的混合液)被分成7个组。观察给前、后10min大鼠离体结肠段收缩幅度、收缩频率的变化。1.0、1.5、2.0mg/mL的石榴皮提物溶液对结肠段收缩频率较给前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且呈一定的量-效正相关关系(P〈0.05);1.0、2.0mg/mL的石榴皮提物溶液对结肠段收缩幅度较给前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2.5mg/mL的石榴皮提物溶液引起的结肠段收缩频率(1.30±0.03次/min)较给前(0.86±0.01次/min)有明显的加强作用(P〈0.05),但对幅度的作用不明显(P〈0.05);1.0mg/mL石榴皮提物与ACh的混合液引起的结肠段收缩幅度与给前比较,抑制率为71.00%,乙酰胆碱的抑制率为-48.6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本实验结果提示1.0~2.0mg/mL石榴皮提物对离体大鼠结肠段收缩的幅度、频率均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ACh及其活动通路实现的。

  • 标签: 石榴皮水提物 结肠运动 大鼠 收缩频率 收缩幅度
  • 简介:目的载紫杉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F68纳米粒逆转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多耐药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使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载紫杉醇PLGA和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10%),并对载紫杉醇纳米粒进行表征。载紫杉醇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研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最后研究载紫杉醇纳米粒在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的细胞摄取和细胞毒性(PLGA/F68组、PLGA组和泰素组)。结果纳米粒呈球形,表面粗糙多孔,平均粒径250nm左右,粒径分布比较窄,体外药物释放呈双相释放模型。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能够被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摄取。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比载紫杉醇PLGA纳米粒(P〈0.05)和泰素(TaxolR)(P〈0.05)有更高的细胞毒性。结论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能够逆转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的多耐药,药用辅料PluronicF68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紫杉醇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粒 多药耐药 乳腺癌 PLURONIC
  • 简介: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于凝胶中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PCs)增殖、分化、成熟,以及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分别含有bFGF/VEGF和不含bFGF/VEGF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凝胶,分为A、B2组。同时包埋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7d后的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EPCs的生长及长入水凝胶的情况并计数,分析bFGF、VEGF对EPCs存活率的影响。培养7d后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总RNA量,并检测PECAM1、CD34、KDR、Angiopoietin-2、pcdh12基因的表达。然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2组去凝胶的培养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并用荧光法检测凝胶的降解速度,bFGF、VEGF对EPCs释放MMP的影响。最后以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技术检测含有bFGF、VEGF的凝胶体外诱导血管新生的作用。结果A组凝胶,消化7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39.43%的EPCs尚存,B组4.1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胶表面种植EPCs可观察到的细胞数A组为378.3333,B组为302.3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2组中MMP-2、MMP-9的表达,发现凝胶中MMP-2和MMP-9随时间推移在72h内持续释放,A组较B组释放浓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法检测凝胶的降解发现,从第1天开始,A组凝胶降解百分比急速升高,之后增长速度减缓,而B组呈继续增长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量RT-PCR检测发现A组较B组基因Ct值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M技术检测发现A组(空白组)、B组(不含bFGF、VEGF组)、C组(含bFGF、VEGF组)的新生血管总数分别为9、25、3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研究证实,缓释的bFGF、VEGF不仅能促进水凝胶中EPCs增殖、分�

  • 标签: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PCs)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技术 血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