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DSA显示子宫动脉(uA)开口位置的价值。方法选择90例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经导管分别选择人左、右髂内动脉,行三维DSA血管造影,然后对图像进行三维后处理,每间隔5°旋转,采集三维图像,观察UA最佳显示角度范围;统计uA起源及开口角度,以臀上动脉开口为定位点,测量UA开口距臀上动脉开口距离。结果在对侧斜位和同侧斜位〉30°~60°显示uA开口最好;116支(116/180,64.44%)UA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干;33支(33/180,18.33%)起源于臀下阴部干;17支(17/180,9.44%)起源于阴部内动脉;10支(10/180,5.56%)起源于髂内动脉主干;4支(4/180,2.22%)起源于臀上动脉。uA与起源动脉夹角0-30°为19支,占10.56%(19/180);〉30°~60°70支,占38.89%(70/180);〉60°~90°74支,占41.11%(74/180);〉90°~120°8支,占4.44%(8/180);〉120°~150°5支,占2.78%(5//180);〉150°~180°4支,占2.22%(4/180)°UA开口至臀上动脉开口距离为3.04~18.31mm,平均(11.71±4.28)mm。结论三维DSA可较好地显示子宫动脉起源、开口角度以及距臀上动脉的距离。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子宫动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CTA扫描方案显示旋股外侧动脉(LCFA)穿支的能力。方法将28例除大腿以外的四肢外伤患者及27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对A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低放射剂量扫描方案,B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C组(25人,25侧大腿)采用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进行CTA检查。记录辐射吸收剂量,观察LCFA显示情况及起源,测量LCFA主干开口内径、降支开口内径、降支长度、降支血管分级、降支穿支数量、穿支末端最小内径。结果B组中1例(2侧大腿)因对比剂渗漏未能完成检查。3组共83侧大腿,LCFA起自股动脉分别为A组7侧、B组8侧、C组6侧,起自股深动脉分别为A组23侧、B组20侧、C组19侧。3组间,辐射吸收剂量、降支长度、降支穿支末端最小内径、降支血管分级及降支穿支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CFA主干及降支开口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CTA显示LCFA细小穿支的能力优于双侧低放射剂量及双侧常规剂量CTA,而3种扫描方案对较大血管的显示效果相近。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 旋股外侧皮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容积高分辨 CT在显示肺弥漫病变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5年 1月至 2017年 3月确诊为肺弥漫病变患者中取样 41例设为研究对象, 均给予常规高分辨CT( CHRCT)( A方法)检查与容积高分辨 CT( VHRCT)( B方法)检查,观察两种方法检测情况。结果:经检测后统计发现,两种检测方式对症状图像分辨能力、噪声水平、线状影、细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微结节影及树芽征、磨玻璃影等方面差异统计学意义( P> 0.05),但 B方法呼吸伪影指标较 A方法明显减少( P< 0.05)。结论:容积高分辨 CT应用于肺弥漫病变检测中可达到传统高分辨 CT的诊断效果,且仅需一次扫描便可得到全肺高分辨率图像,呼吸伪影较少,更利于临床应用。

  • 标签: 容积高分辨 CT 肺弥漫病变 诊断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医院汞化建设和汞产品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期间我科入院病人每日分别在同一时段,用电子血压计和传统血压计,电子体温计和传统体温计测量血压及体温。结果电子收缩压与传统收缩压、电子舒张压与传统舒张压比较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而电子耳温仪与传统体温计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使用汞血压计从整体上来看,消除了汞污染,医院大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更有利于医务人员的工作及身心健康,汞设备能让护士工作更便捷,减少了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患者可远离汞污染,并体验其精确性和舒适性,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标签: 无汞化建设 无汞产品 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609-0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输尿管位于腹膜后间隙,位置较深,一般B超检查易受肠道气体干扰,尤其是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显示较为困难。但近年来,在掌握规定的技术条件和方法的情况下,随着临床超声检查经验的积累,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显示率也有所提高。为此,我们将临床拟诊“输尿管结石、血尿、腹痛待查”等在本院诊治的200例病例分为A、B两组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进一步地提高结石的显示率。

  • 标签: 输尿管中下段结石 B超检查 显示率 腹膜后间隙 输尿管结石 肠道气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对子宫动脉开口变异显示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接受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28例。分析子宫动脉起源变异。结果 髂内动脉总数为25例,臀下动脉总数为72例,臀下动脉、臀上动脉、子宫动脉同时发出总数为15例。结论 对子宫动脉开口变异显示的临床价值研究过程当中,CT血管成像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CT血管成像 子宫动脉 开口变异显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肝素透析的护理。方法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14例接受肝素透析的患者是由我院自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这段期间内收治的,对所有患者均行全面优质的透析护理,包括定时冲洗透析器和透析管路、密切监测各项身体指标、出现凝血立即有效处理等等,观察分析这14例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14例患者共接受透析28次,其中只有2例患者在透析开始时出现过透析器凝血情况,给予这2例患者更换透析管路后凝血情况消失,未再发生任何不良状况,其余12例患者从头至尾均未出现过不良状况,总体护理效果达到了预期。

  • 标签: 无肝素透析 凝血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中孕期及晚孕期胎儿腭部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选取孕21~36周产前二维超声和产后检查证实腭部声像正常的1885例胎儿(中孕组1023例,晚孕组862例)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检查中采用经胎儿颌下、口裂、耳前连续区域显示腭冠状切面,经口裂显示腭纵切面,连续完整显示胎儿正常腭部并统计显示率。结果产前超声经胎儿颌下、口裂至耳前区域腭冠状切面扫查两组胎儿正常硬腭显示为横带状强回声,正常软腭显示为横带状低回声;中孕组、晚孕组胎儿腭部超声显示率分别为76%(777/1023)、53%(458/862);经口裂腭纵切面扫查胎儿正常腭部显示为连续弧形带状回声:中孕组、晚孕组胎儿腭部超声显示率分别为49%(501/1023)、13%(113/862)。冠状切面与纵切面联合扫查中孕组胎儿腭部超声显示率为94%(961/1023),晚孕组胎儿腭部超声显示率为56%(483/862)。结论中孕期胎儿存在明显的下颌骨软骨间隙,经胎儿颌下、口裂、耳前区域腭冠状切面及经口裂腭纵切面扫查不受胎头屈曲位置影响,二维超声可较完整显示胎儿腭部声像,有助于检出单纯性继发腭裂。但由于成像过程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和手法,尚不能作为常规筛查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 唇裂 腭裂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站立式与卧式腰椎动力位(过伸过屈位)对腰椎滑脱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分别行站立式与卧式腰椎过伸过屈位检查,分别测量不同体位腰5椎体位移距离和腰骶角及过伸、过屈状态下的差值,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立式和卧式过伸过屈位腰5椎体位移距离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立式的过伸过屈位移差值与卧式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Z=1.993,P=0.046);立式过屈位时腰骶角较卧式增大(Z=2.074,P=0.038),过伸位时差别不明显,立式的过伸过屈位腰骶角差值与卧式的差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别(Z=3.180,P=0.001)。结论两种不同体位过伸过屈位所测得的腰5位移和腰骶角参数值不尽相同,站立位在判定腰椎滑脱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腰椎动力位,腰椎滑脱,DR摄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9月于该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选取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静脉造影.多普勒超声在该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静脉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准确率为98%,只有1例患者股深静脉血栓没有显示出来。结论下肢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高,值得推广。

  • 标签: ]CT静脉造影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