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37岁,10个月前右膝摔伤,伤后5天左右自觉右膝夜间疼痛剧烈,此后于外院断续接受理疗、针灸等对症处理,疼痛有所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专科查体:右膝关节远端皮温轻度升高,皮肤轻度泛红,无肿胀;右侧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髌骨压痛(+),右膝浮髌试验(+),抽屉试验及侧方应力试验(-)。右膝关节CT:右侧髌骨、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可见斑片状低密度骨质破坏区(图1A),周围无硬化缘,平扫CT值约49HU(图1B),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图1C)。CT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可能。穿刺病理活检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并见“淋巴细胞伸入”现象,伴坏死,其间可见坏死骨组织(图1D)。免疫组化:淋巴细胞CD20(+)、CD3(+),浆细胞CD38(+)、CD138(+)、Kap(+)、Lam(+),组织细胞CD68(+)、S-100(+)。病理诊断:符合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disease,RDD)。

  • 标签: 膝关节 ROSAI-DORFMAN病 多灶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动神经元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以及肌电图的检查。结果运动神经其传导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减缓。结论神经电生理的动态特点可部分反映其疾病的转归。

  • 标签: 多灶性 运动神经元病 神经电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纳入PTMC患者112例,病例收集时间在2015年7月~2018年7月,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对其开展为期2年的随访,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复发患者和术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PTM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12例PTMC患者在为期2年的随访中,14.29%的患者术后复发,85.71%的患者未出现术后复发,在对比复发患者和未复发患者临床资料时发现,两者在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手术切除方式以及淋巴转移情况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将三项有差异的项目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显示肿瘤侵犯甲状腺包膜、手术切除方式以及淋巴转移均是造成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PTMC患者而言,肿瘤的腺体外浸润以及在颈部的淋巴结转移现象均是造成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在手术过程中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的方式有助于减少术后的疾病的复发,保障患者治疗的有效及安全

  • 标签: 多灶性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术后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生物学特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疾病的患者42例,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9月-2018年9月,其中将21例单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1例多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同时对其临床生物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采取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灶。结果在研究组的21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为单侧病灶,有18例患者为双侧病灶,有12例患者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所占比例为57.1%,有12例患者合并微小癌疾病,所占比例为57.1%,有6例患者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疾病,所占比例为28.6%,有4例患者发生局部侵犯的情况,所占比例为19.0%,有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情况,所占比例为4.8%,10年生存率为90.5%。有9例患者的所有病灶均有BRAFv600E基因突变,所占比例为42.9%,有4例患者的所有病灶均未有BRAFv600E基因突变,所占比例为19.0%,独立起源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比例高达42.9%。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灶大多为双侧发病,很多患者合并微小癌疾病,同时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疾病以及局部侵犯的患者也较多,但是与单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相比,10年生存率以及远处转移率等数据差异不明显,对于不同病灶的起源问题可以通过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进行间接预测,且很多不同病灶是独立起源的。

  • 标签: 多灶性 甲状腺乳头状癌 BRAFv600E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模态磁共振成像(3D BRAVO序列、CUBET2WI序列及高分辨率T2 FLAIR序列)对FCD病灶检出率能力是否较常规磁共振成像有明显提高。材料与方法:将经过MR常规检查及模态磁共振成像的2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FCD患者纳入本研究,分别计算出常规检查和多种磁共振高分辨率序列中的单一结合和组合模态对FCD的检出率,对比分析常规序列与常规序列加某一独立的高分辨率序列和组合序列后病灶检出率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例FCD患者中,MR常规序列共检出7例,常规加3D BRAVO序列检出13例,常规加 CUBE序列检出15例,常规加高分辨率T2Flair序列检出17例,序列组合检出17例。结论:常规MR加CUBET2WI、高分辨率T2FLAIR序列及高分辨率组合序列后FCD病灶检出率明显提高,常规MR加3D BRAVO序列后FCD病灶检出率未得到明显提高。关键词:FCD;MRI;模态;高分辨率;难治癫痫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局炎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图像特点,提高超声造影对其诊断的准确。方法对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炎性病变(肝脓肿5例、肝炎假瘤4例、肝结核3例)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肝脓肿、肝炎假瘤及肝结核病变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点。结果肝脓肿、肝炎假瘤和肝结核的常规超声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8/12)的低回声病变(11/12),病灶内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6/12)。5例肝脓肿因病变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超声造影表现,但3例肝脓肿周围肝实质出现动脉相一过节段强化;4例肝炎假瘤超声造影表现呈"快进快出"型,但动脉相呈边界不清的稍高回声强化,缺乏占位感;3例肝结核病灶中央无强化,周边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结论肝脏局炎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变异较大,但每种炎性病变尚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能反映肝脏局炎性病变不同时期的病理改变,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提高肝脏局炎性病变诊断的准确

  • 标签: 造影剂 超声检查 肝脓肿 肝结核
  • 简介:肝局结节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多见于30~60岁女性.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于腹部B超等查体时偶然发现.FNH极少发生恶变,一般无需外科手术治疗,而主张随访观察[1,2,3].因此,准确的临床诊断尤为重要.本文报道1例FNH的影像学诊断过程,并对各种影像技术诊断FNH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 标签: 肝结节增生 放射性核素显像 影象学诊断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肝脏局结节增生,对其的价值评价主要是通过CT和MRI简称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我们通过实际的回顾以往的这方面的临床病例。通过实际的检查CT和MRI的临床表现。然后在根据其主要的临床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其中根据影响资料显示其中19例病灶呈现分叶状肿块,具体的表现在直径在2-10厘米,平均在3.5厘米。CT在进行扫描其中有9例是等密度,7例是低密度。增强扫描主要是用于动脉,进而病灶明显加强。其中密度比较高的有7例,等密度的有9例。高密度的有5例。MRI在进行实际的扫描其中10例呈现T1比T2信号大,同时在增强动脉呈现比较大的强化。另外的4个病灶中央伤疤也进行延时强化。结论对于FNH的影响学主要的表现为动脉期的均匀强化,门脉期以及实质呈现高密度或者是等密度,延迟强化有助于与肝细胞癌、肝腺瘤及肝血管瘤鉴别。

  • 标签: 局灶性 结节性增生 CT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转移不可切除的转移结直肠癌行原发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方法以asymptomatic、primary、resection、metastatic、stageⅣ、cancer、colon、colorectal、rectal、无症状、原发切除、转移、4期(Ⅳ期)、结直肠癌、结肠癌、直肠癌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期限为从建库至2015年8月.纳入比较转移不可切除的无症状转移结直肠癌患者初始行原发切除术与初始行全身治疗的病例对照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将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的患者设为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组,将初始行全身治疗的患者设为初始行全身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进一步评估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组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初始行全身治疗组患者的肠梗阻发生率和急诊手术率.总体生存率采用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单个率资料采用率(r)及95%CI表示,r=OR值×100%.中位生存时间采用均数差(MD)及95%CI表示.采用I2对异质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共10篇文献纳入研究,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累计样本量为1434例,其中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组770例,初始行全身治疗组6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组患者总体生存率优于初始行全身治疗组(OR=1.35,95%CI:1.01~1.79,P<0.05);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比初始行全身治疗组延长3.8个月(MD=3.78,95%CI:3.60~3.97,P<0.05).初始行原发切除术组患者围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95%CI:0.13~0.30),病死率为1%(95%CI:0.00~0.03).初始行全身治疗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为18%(95%CI:0.14~0.21),急诊手术率为11%(95%CI:0.06~0.16).�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转移灶不可切除 原发灶切除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结节增生的CT和DSA诊断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肝脏局结节增生患者的CT和DSA资料,共5例患者,对患者进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使用双臂DSA进行肝动脉造影检查。分析CT和DSA检查结果特征。结果CT平扫时影像密度略低,CT值为62-69Hu,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强化明显(CT值为110-113Hu),强化程度不均,病灶影像呈条状或者放射状。门脉期密度改变(CT值为95-141Hu)。延迟扫描可见阴影低密度,强化。DSA显示均由肝动脉供血,表现为血供丰富的特点。动脉期肝动脉显示粗、曲状,规则分布,放射状,无血湖。实质期病灶染色均匀,中心呈放射状,无分隔阴影,边界清晰。静脉期病灶染色均匀,延迟排空明显,引流静脉阴影清晰,无动静脉瘘。结论肝脏局结节增生的CT和DSA表现特征明显,二者联合检查肝脏局结节增生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建议采取MRI或者核素检查辅助诊断。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CT检查 DSA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局脑干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之间我院收治的28例局脑干胶质瘤行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并分别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并且P<0.05,对比差异明显。结论局脑干胶质瘤多发生于患者的桥脑部位,并且借助MRI、神经导航以及神经电生理监测为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局灶性脑干胶质瘤 临床特点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显微切除痫治疗颞叶顽固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颞叶顽固癫痫24例,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切口,运用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将癫痫切除。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至3年,16例癫痫发作完全消失,4例术后较术前显著改善,2例术后效果良好,手术总有效率91.7%(22/26)。结论根据脑电监测范围显微切除痫治疗颞叶顽固癫痫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辅以综合治疗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 标签: 癫痫灶 显微外科手术 颞叶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T及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局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30例病理学检查确诊为FNH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4月—2020年7月期间,对其分别实施CT、MRI影像学检查,以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检查、CT检查及联合检查的检出率。结果 MRI检查、CT检查准确率分别为73.33%、96.67%,MRI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联合检查准确率为100.00%,明显高于CT检查的73.33%(P<0.05)。结论 实施CT与MRI诊断FNH,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而CT联合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因此在诊断FNH时,可采纳MRI诊断或联合诊断,其价值更加显著。

  • 标签: CT 磁共振成像 肝脏 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局磨玻璃结节的高分辨CT表现情况与病理组织检查情况的对比。方法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局磨玻璃结节患者103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CT检查,观察CT检查结果。结果病理组织检出肺局磨玻璃结节阳性患者有103例,检出率为100%,经高分辨CT检出肺局磨玻璃结节阳性患者有102例,与病理组织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对103例患者经螺旋CT检查之后的不良反应症状进行观察,不良反应症状主要是消化系统反应、皮肤系统反应、过敏反应与泌尿系统反应等,所占比例分别为1.9%、1.0%、1.0%、1.0%。结论高分辨CT能够显示肺内的局磨玻璃密度,并且对诊断和定性有一定的价值,定性的临床诊断需要和临床资料进行结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肺局灶 磨玻璃 结节 高分辨CT 病理组织
  • 简介: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对肝脏局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为肝脏局结节增生的患者,对其MSCT的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共4期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12例病例男女比例为7∶5,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4岁。12例患者均进行CT四期扫描,共观察到病灶12个,病灶位于肝脏左外叶2个,左内叶3个,右前叶4个,右后叶3个,最大平面直径范围为1.7~4.8cm,平均(3.1±1.3)cm。病灶CT平扫呈等密度5个,低密度7个,等密度者无法显示病灶边缘,低密度者2例病灶边界清楚,5例病灶边界显示模糊,其中可见更低密度瘢痕组织3例。CT增强动脉期显示12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其中5例可见中央瘢痕或条索状低密度影,中间瘢痕组织无强化,11例病灶边界显示清晰,均未见包膜;门脉期病灶较动脉期密度降低,但仍较肝脏组织密度高,中间瘢痕组织无明显强化,仍呈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瘢痕组织可见强化,与病灶呈等密度分辨不清。结论MSCT多期扫描在肝脏局结节增生的影像表现方面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作用,但确诊还需要病理诊断。

  • 标签: 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病理
  • 简介:摘要:临床中对于肝脏局结节的治疗方法选择,需要依据准确的诊断,由于该性质是较为复杂的病理结构改变,且具有较多种类,诊断难度较高,使得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存在一定难度。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在肝脏局结节的诊断中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不断广泛,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进行增强,并分析与正常肝组织的对比,同时采用特定的灌注方式进行外周部位或中心部位增强等方面综合判断病灶性质。为了准确进行结节性质的诊断,需要结合肝脏局结节的不同性质合理的选择超声造影灌注特点。

  • 标签: 肝脏局灶性结节 超声造影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检查提高局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诊断率,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局胰腺炎或胰腺癌病人的超声或(和)CT检查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均行CT检查,其中20例患者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例仅行CT检查者术前诊断正确者9例,误诊3例,正确诊断率75%;20例即行CT检查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者术前诊断正确者18例,误诊2例,正确诊断率9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检查大大提高局胰腺炎或胰腺癌的术前诊断率,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局灶性胰腺炎 胰腺癌 螺旋CT 彩色多普勒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