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 5月到 2018年 6月 48例艾滋病孕妇,按就诊先后分成观察组( n=24)与对照组( n=24),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孕妇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新生儿感染情况。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一般预防知识、母婴传播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 5月到 2018年 6月 48例艾滋病孕妇,按就诊先后分成观察组( n=24)与对照组( n=24),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孕妇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新生儿感染情况。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一般预防知识、母婴传播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信息传播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提高预防艾滋病认知水平的效果和体会。方法采用整体分层随机取样法选取2018年1月~10月来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00例正常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艾滋病健康教育,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信息传播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进行干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进行随访并利用统一的艾滋病认知水平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预防艾滋病认水平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的预防艾滋病认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信息传播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提高预防艾滋病认知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效果

  • 标签: 信息传播技术 移动互联技术 预防艾滋病 认知水平 效果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管理中采用风险评估及健康风险传播所取得的应用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式选取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400例患者展开风险评估及健康风险传播,以此作为观察组;其余405例患者未进行风险评估和健康风险传播,以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处理的正确率、医患纠纷产生率、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患者心血管疾病知识知晓率和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患者的心血管世界处理正确率,医患纠纷发生率、患者治疗满意度、患者心血管疾病知识知晓率、患者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管理中应用风险评估和健康风险传播,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风险评估 健康风险传播 心血管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2016-2018年我院传染病患者的人数及传染病的种类,探讨下预防及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政策。方法对2016-2018年我院传染病患者人数及传染病种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总结。结果2016年医院门诊及病房接诊传染病10种共260例,2017年16种共300例,2018年10种共500例,从2016年起传染病数量一直在增加,其中近几年水痘、麻疹、肝炎及结核病的数量较多。结论医护人员必须加强防护自己的意识,严格做好手卫生,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防护体系,积极地调动医护人员的态度及热情。

  • 标签: 医院感染 传染病 预防 手卫生
  • 简介:[摘要 ]目的:进行相关调查分析孕妇对梅毒母婴传播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有利于促进梅毒母婴传播防治工作的正确开展。方法:随机选取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在医院产科检查的 500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00名孕妇中,仅有 282名孕妇对梅毒母婴传播防治知识基本知晓,知晓率为 56.4%,平均得分为( 21.8±3.7)分,其中梅毒基础知识平均得分为( 11.2±2.5)分,梅毒母婴传播防治知识平均得分为( 10.6±1.2)分,且 282名孕妇中,城市人口 151名,农村人口 63名,流动人口 68名,城市孕妇在梅毒知晓情况中优于农村以及流动人口。通过 Logistic分析法发现,文化水平、户籍所在地是影响孕妇对梅毒母婴传播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主要因素。结论:目前孕妇对于梅毒母婴传播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较低,因此,需要加强孕妇对梅毒基础知识以及母婴传播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才能够保障出生人口质量。     [关键词 ]孕妇;梅毒;母婴传播防治知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knowledge of pregnant women abou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syphilis, so as to promote the correct developmen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syphilis. Methods: 500 pregnant wome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8 for a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Of 500 pregnant women, only 282 had basic knowledg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syphilis. The awareness rate was 56.4%. The average score was (21.8+3.7). The average score of basic knowledge of syphilis was (11.2+2.5). The average score of knowledg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syphilis was (10.6+1.2). Among 282 pregnant women, the city was the city. City population 151, rural population 63, migrant population 68, urban pregnant women in syphilis awareness is better than rural and migrant population. Log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education level and residence registration we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pregnant women's knowledg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syphilis. Conclusion: At present, pregnant women have low knowledg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syphili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of basic knowledge of syphilis and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syphilis among pregnant wome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birth popula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祁阳县1993-2018年HIV/AIDS传播途径式的变化,为其预防与控制策略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艾滋病专报系统收集祁阳县1993-2018年HIV/AIDS的传播途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祁阳县1993-2018年HIV/AIDS传播途径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以性接触传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性接触传播所占比例首次超过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所占比例,成为HIV/AIDS主要传播方式,至2018年达到99.25%。结论祁阳县HIV/AIDS传播途径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性接触传播为其最主要方式,应更新更有效的措施预防HIV/AIDS传播

  • 标签: HIV/AIDS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祁阳县2015-2018年新报告HIV/AIDS经异性性接触传播方式,为制订和完善HIV/AIDS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系统收集祁阳县2015-2018年新报告HIV/AIDS经异性性接触传播方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祁阳县2015-2018年新报告HIV/AIDS男性和女性经异性性接触传播方式不同,男性以商业异性性接触传播的最多占73.71%,非商业异性性接触传播的其次占20.57%,配偶/固定性伴传播的最少占5.14%。女性以非商业异性性接触传播的最多占48.04%,配偶/固定性伴传播的其次占38.24%,商业异性性接触传播的最少占12.75%。传播方式的变化趋势不同男性经非商业异性性接触传播的逐年上升,而女性经非商业异性性接触传播的逐年下降。结论祁阳县2015-2018年男、女经异性性接触传播的方式不同,变化趋势也不同,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对HIV/AIDS进行预防与控制。

  • 标签: HIV/AIDS 异性性接触 商业性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牙龈下冲洗方式在牙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笔者将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74颗)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冲洗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组患者20例(37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附着丧失及探诊深度等指标,患者经治疗后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疗效较对照组患者更加显著,组间数据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方式应用在牙周炎患者中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牙周炎 不同龈下冲洗方式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腔修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先天性缺牙治疗的患者中任意选择6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将他们分为两个治疗小组,每个小组30例患者。对照组先天性缺牙患者进行常规的正畸治疗,观察组先天性缺牙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口腔修复,比较两组先天性缺牙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先天性缺牙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语言功能以及咀嚼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先天性缺牙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口腔修复治疗方法应用于先天性缺牙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 标签: 口腔修复 先天性缺牙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牙龈下冲洗方式在牙周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笔者将选择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 40例( 74颗)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冲洗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组患者 20例( 37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附着丧失及探诊深度等指标,患者经治疗后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疗效较对照组患者更加显著,组间数据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方式应用在牙周炎患者中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牙周炎 不同龈下冲洗方式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在甲状腺结节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7月间收治的13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治疗,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两组甲状腺结节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治疗干预后,其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P>0.05;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指标,发现改良小切口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甲状腺结节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期间可以优先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该术式的疗效与传统开放疗法差异不显著,但是各项手术指标有优势,因此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 开放手术 甲状腺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生化检验对于腹腔积液的重要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笔者医院被确诊为恶性腹腔积液的40例患者,设其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被确诊为良性腹腔积液的40例患者,设其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生化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生化检验结果——总蛋白、CA125、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腺苷脱氨酶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时其总蛋白、CA125、乳酸脱氢酶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腹腔积液患者进行总蛋白、CA125、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等指标的生化检验可以准确鉴别腹腔积液的良恶性。

  • 标签: 腹腔积液 良恶性 生化检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门诊药房2019年1月-2019年4月未实施品管圈的16例工作人员作为一般组,将2019年5月-2019年8月实施品管圈的16例工作人员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及处方调配差错情况。结果观察组工作人员积极性、责任心、工作效率等各项工作质量评分均高于一般组,处方调配差错率(0.18%)低于一般组(0.40%),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在门诊药房管理中实施品管圈,可显著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工作效率,还能降低处方调配的差错率,避免用药事故的发生,实现了较高的管理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门诊药房管理 品管圈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