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应用呼吸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8例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2月-2021年02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分别给予常规内科护理和呼吸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氧分压指标、pH值和二氧化碳分压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的FEV1指标、FVC指标和FEV1/FVC指标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患者呼吸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提升患者肺功能,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COPD 呼吸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探讨。方法:于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中选取8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40例。同时对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呼吸机治疗。然后对两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对比,发现症状有明显的改善。结果:在经过24小时治疗之后,采用呼吸机治疗的实验组在血气指标检测值要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治疗药物治疗的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发现,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患者,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方式治疗的患者,采用呼吸机治疗之后不仅对患者的血气指标进行了改善,还降低了死亡率,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呼吸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简要探讨呼吸机管道护理会否影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1年9月期间92例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随机化分组法,划分对照组(n=46,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6,整体护理),比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不良情况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不良情况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视呼吸机管道护理,能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有效预防,还能够规避压痕、漏气等常见不良情况。

  • 标签: 呼吸机 管道护理 相关性肺炎 不良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患对于诊治工作的需求以及相应诊治干预措施所产生的应用效用,为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诊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次研究的时间区间为2020年1月,终止时间为2021年2月,通过区间法完成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患样本共152例,根据其所接受的诊治方案对其进行分组,共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传统组和呼吸机组,传统组病患在诊治过程中所接受的诊治方案为传统诊治措施,呼吸机组病患则在常规药物干预的基础上接受无创呼吸机诊治,完成两组病患诊治结果以及诊治满意度的收录工作并对其展开对比分析。结果:呼吸机组病患的病情诊治效用显著优于传统组病患,同时呼吸机组病患对于诊治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优于传统组病患。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病患接受诊治过程中,在常规诊治的基础上给予其呼无创呼吸机干预措施,疾病诊治效用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该诊治方案还能够提升病患对于诊治工作的满意度,建议在临床诊治汇总对其展开进一步应用。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呼吸机 应用效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系统呼吸管理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系统呼吸护理的方法。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1秒用力呼吸容积、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在本次实验中,对照组50例患者中,护理前1秒用力呼吸容积为39.43±1.12,护理后1秒用力呼吸容积为64.39±2.04,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70.37±1.87,患者护理满意度为35(70.00%)。实验组50例患者中,护理前1秒用力呼吸容积为39.54±1.14,护理后1秒用力呼吸容积为86.54±2.87,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8.42±2.76,患者护理满意度为48(96.00%)。实验组患者护理后1秒用力呼吸容积、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系统呼吸护理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提升患者的1秒用力呼吸容积,实现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有效提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机械通气治疗 呼吸衰竭患者 系统呼吸护理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呼衰)患者的护理要点,评价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6月期间无创呼吸机治疗的80例COPD合并重症呼衰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组护理。对照组患者采取治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各40例。结果:护理后比较护理前2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改善P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COPD合并重症呼衰 综合护理干预 肺通气功能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应用补中益气汤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纳入60例患者,均为急性心衰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加补中益气汤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更高,而血二氧化碳分压更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急性心衰 呼吸衰竭 无创呼吸机 补中益气汤 血气分析指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呼吸机作为为患者增加或供给通气量而设计的自动装置,常用的表征参数有通气模式、气体流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吸呼比、吸气氧浓度、吸气压力水平、气道峰压、呼气末正压、模拟肺、气道阻力等参数表示,在其他条件相同前提下,吸入氧浓度由空气氧浓度21%,和纯氧浓度来校准呼吸机氧浓度起点和终点,但海拔高度对氧浓度有较大影响,尤其是海拔高于3000米属于高高原,氧浓度更加稀薄,若起始仍以空气中氧浓度21%来修正起点,则会引起误差,本文是在针对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文章介绍了医用呼吸机基本原理及构造,结合医用呼吸机常见故障及维修分析,我们提出了呼吸机的日常保养及维护的一些建议。

  • 标签: 医用呼吸机 保养 维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个性化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其中,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个性化护理干预,通过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间呈现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无创呼吸机 慢阻肺 重症呼吸衰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呼吸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1到2021-2期间从我院选取呼吸科患者共计100例展开研究分析,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行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压疮、护患纠纷等风险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观察组显著较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风险管理 呼吸科 护理管理 满意度 风险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 就呼吸护理干预针对哮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将我院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接收诊治的110例哮喘患者为本次研究主体,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组均55例。对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则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实施呼吸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哮喘发作次数与心理情绪改善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干预组患者哮喘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常规组(P

  • 标签: 呼吸护理干预 哮喘患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经综合护理干预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与无创呼吸机疗法对新生儿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有效性及作用。方法 选取78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此次探究目标,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9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选取综合护理干预。选取干预前后的血气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两组患儿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前后,实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2.72±0.14)天、住院时间(15.46±1.25)天少于对照组(5.20±0.48)、(25.65±1.24)天,实验组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无创呼吸机 综合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实施病原性细菌检验的结果,探讨病原菌的分布以及其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选取2020年下半年我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且年龄>60岁患者102例纳入本研究,采集患者痰液标本后分离并培养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药敏测验,总结病原菌分布比例及其耐药性。结果:采集的102株细菌中,共检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屎肠球菌10株、肺炎链球菌5株)、革兰氏阴性菌54株(铜绿假单胞菌19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鲍曼不动杆菌10株、大肠埃希杆菌7株)、真菌15株(白色假丝酵母菌8株、毛霉菌7株)。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无耐药性,三种阳性菌均对青霉素耐药性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株耐药性72.22%、屎肠球菌株耐药性60.00%、肺炎链球菌株耐药性%);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氨曲南、氨苄西林等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性在16.67%至100%间,尤以氨苄西林耐药性最高(铜绿假单胞菌株耐药性100.00%、肺炎克雷伯菌株耐药性91.67%、鲍曼不动杆菌株耐药性94.00%)。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是导致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罪魁祸首,为最主要的致病菌,临床治疗应结合患者病原细菌检验结果合理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降低耐药性,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 标签: 老年呼吸道感染 病原细菌检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呼吸内科中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呼吸内科患者共98例,按照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结果: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措施应用在当前患者的护理中可以有效的降低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升患者的护理安全性和护理满意度,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呼吸内科 护理工作 安全隐患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