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科护理实习生教学中阶段式带教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骨科护理实习生,在2019年5月开展本次实验,在2020年10月结束本次实验,共计40名实习生参与本次实验中来。所选实习生均接受随机编号处理,将奇数编号实习生与偶数编号实习生分别划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通过传统带教模式教育对照组实习生,通过阶段式带教方法教育实验组实习生,对两组骨科护理实习生理论与实践成绩评分、对带教工作认可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实验组实习生理论与实践成绩评分提升幅度相比对照组较大,两组相关数据之间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实验组实习生对带教工作认可度提升幅度相比对照组较大,两组相关数据之间差异较为凸显,(p<0.05)。结论:在骨科护理实习生教学中阶段式带教方法的应用价值显著高于传统带教模式,其在提高实习生理论与实践成绩评分、对带教工作认可度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

  • 标签: 骨科 护理实习生 阶段式带教方法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实施阶段式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在我院接受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抽签法将其平分成参照组与试验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以及阶段式护理,并对不同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比两组的内瘘成熟时间,结果(p

  • 标签: 阶段式护理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为颅脑外伤患者施予阶段式康复护理对术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我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间接受的颅脑外伤患者中随机抽选82例为调查对象,依据数字奇偶法纳为两组,即阶段式组(n=41)与参照组(n=41)。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阶段式组执行阶段式康复护理。评价两组护理后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较之于阶段式组,参照组护理后的NIHSS分值明显更高(P

  • 标签: 颅脑外伤 肢体运动功能 阶段式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阶段式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术后患者腰椎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n=43例),分别开展阶段式护理与常规护理,就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及术后3个月时腰椎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对比。结果:阶段式护理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术后患者中,能够促进术后早期患者腰椎与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阶段式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 腰椎功能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对促进儿童保健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5日-12月31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30例儿童为对照组,2021年1月1日-7月31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30例儿童为研究组。对照组予以传统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研究组采用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比较两组儿童家长的负性情绪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两组儿童保健质量。结果:研究组儿童家长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保健服务覆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研究组儿童保健服务操作效率、保健功能区域划分、保健服务询问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童保健门诊应用儿童保健服务模式开展儿童保健服务工作,可减轻儿童家长的负性情绪和疾病不确定感,有利于全面提高儿童保健质量。

  • 标签: 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 保健质量 疾病不确定感评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互动护理联合助产士陪伴对初产妇自然分娩率及总产程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0年1月至12月间我院收治的初产妇62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按照抽签法分成各有31例的参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与互动护理联合助产士陪伴,并分析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总产程时间短于参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互动式护理 助产士一对一陪伴 自然分娩 初产妇
  • 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 论述经皮微创治疗胸腰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7 年 4 月 -2018 年 4 月的胸腰脊柱骨折患者共 104 例进行研究,通过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 2 组,每组各 52 例。期间,参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开放手术,观察组则通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皮微创手术进行治疗,从而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等进行横向考量对比。 结果 观察组显著优于参照组,而其差异亦保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胸腰脊柱骨折患者通过椎弓螺钉内固定经皮微创手术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并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因而,其具有定 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脊柱骨折 胸腰段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腔闭引流的相关护理措施护理措施。方法:对90例心胸手、气胸、血胸的患者进行胸腔闭引流采取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加强引流护理,配合心里护理,掌握拔管指征,防止感染等措施。结果:使用胸腔闭引流术对气胸,血胸和心胸手术患者气液引流效果好,并发症少。结论:胸腔闭引流术引流是安全、有效,加强健康宣教可有效防止感染,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闭式引流 胸腔 护理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八锦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以肢体运动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养生功法,是实用价值极强的保健气功。研究表明,长时间练习八锦可有效改善机体的神经系统、肌肉组织、关节骨骼,尤其是对易患慢性疾病和军事训练伤的战士,有预防和缓解效果。本文就功法训练八锦对预防军事训练伤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功法训练 八段锦 军事训练伤 成因与预防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在诊断冠心病节性室壁运动异常中心脏 B超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 4月 ~2019年 12月我院接收的冠心病节性室壁运动异常者 72例为对象,予以所有病例冠状动脉造影、 B超诊断,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看作金标准,对 B超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以及检查后不良反应率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患者诊断准确率为100.00%,高于 B超诊断的 95.83%( P> 0.05)。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患者不良反应率为 5.56%,高于 B超诊断的 0.0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STEMI)的治疗首先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但是,有超过半的 STEMI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MVD)[ 1 ~ 3]。与单支血管病变相比, MVD 患者具有较高的早期和远期死亡率,反复心肌缺血、再发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的发生率也较高[ 3],影响患者预后。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推荐,对于符合要求的 STEMI患者,可以对梗死相关动脉及至少 1个非梗死相关动脉实施 PCI( MV-PCI)。最近的些随机试验和荟萃分析显示,针对血管造影显示有狭窄的非犯罪血管,立即 PCI也能起到作用。但根据临床现实和目前大多的试验分析和荟萃分析显示:与择期完成多支 PCI和仅对犯罪血管处理相比, MV-PCI在心脏性死亡、不良心脏事件等方面发生率均较高。不推荐对 MVD STEMI患者实施 MV-PCI,对于 MVD 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和心脏骤停的患者也是如此。择期完成多支 PCI可能仍是大部分患者应采用的治疗策略。但是随着器械技术、医生素质、抗栓药物和降脂药物等的不断发展,以后在多支血管病变的处理中 MV-PCI会不断增多。

    关键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ST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策略选择 多支血管病变的 STEMI( MVD STEMI)患者由于高死亡率,预后较差,所以在临床中特别需要关注,目前针对 MVD STEMI患者主要有三种 PCI策略:仅对梗死相关动脉行 PCI( culprit PCI),同时对梗死相关动脉及至少 1个非梗死相关动脉实施 PCI( MV-PCI),以及对梗死相关动脉实施 PCI后择期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行 PCI( staged PCI)。尚无充分的试验确证哪种是最优的选择。现就ST抬高型心梗合并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 PCI策略选择进行综述。 同时对梗死相关动脉及至少1个非梗死相关动脉实施PCI /完全血运重建(MV -PCI) 急性 STEMI患者往往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凝血和内皮功能的异常,所以斑块的不稳定性不仅在梗死相关血管中出现,也会累及非梗死相关血管,及时采取完全血运重建可能会进步稳定了其他危险病变[ 4~ 6]。在 PRAMI等的随机对照研究中[ 7],将梗死相关动脉 PCI组和完全血运重建组( PCI治疗包括对狭窄超过 50%以上的非梗死相关血管)进行对比观察。完全血运重建 PCI组虽然透视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均增加、手术时间延长,但是梗死相关动脉 PCI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其相当( P=0.84)。在 23个月随访期内,梗死相关动脉 PCI组( 23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和顽固性心绞痛联合终点(主要终点)发生率为 23%,完全血运重建组( 234例)为 9%。完全血运重建组顽固性心绞痛以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作为次要终点的再次血运重建率亦降低。其中心脏性死亡( HR 0.34, 95%CI 0.11 ~ 1.08,P=0.07) ,顽固性心绞痛 (HR 0.35, 95%CI 0.18 ~ 0.69,P=0.002)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HR 0.32, 95%CI 0.13 ~ 0.75,P=0.009) ,再次血运重建( HR 0.30, 95%CI 0.17 ~ 0.56,P< 0.001)。

    Mylotte 等[ 8]在项研究中从 11530例 STEMI患者中选出 266例合并心源性休克和心脏骤停的患者,其中仅单支血管病变患者 97例,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 169例;多支血管病变者被分为 culprit PCI 组( n= 103)和 MV-PCI组(n= 66),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 6个月生存率。该研究的结果提示 MV-PCI 组术后 6个月生存率高于 culprit PCI组。这项多中心、前瞻、观察性研究表明,对 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和心脏骤停的患者行 MV-PCI可提高患者的短期生存率,改善预后。 二 梗死相关动脉实施 PCI后择期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行 PCI(staged PCI) 些相关研究认为急性 STEMI患者整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梗死处的心肌细胞十分脆弱,此时非梗死相关血管通过剩余血流和侧支血流相对稳定些,若此时也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可能会进步损伤正常的心肌细胞[ 9-10]。 Kornowski等[ 11]在观察性研究中( HORIZONS-AMI 试验)将入选的多支血管病变接受 PCI 的 668 例 STEMI患者,分为 MV-PCI组 ( 275 例 ) 和 staged PCI组 ( 393 例 ) 。 1 年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 staged PCI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 MACE) ( 包括再次梗死、死亡、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卒中 ) 发生率有降低趋势,并且支架血栓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和 TIMI 严重出血率降低,而这两组的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和再梗死率相差无几,详见表 1。即使分析仅限于“真正择期”处理非罪犯病变 ( TIMI 0~ 2级血流血管的病变除外 ) , MV-PCI组的全因死亡率 ( 1.3% 比 8.0% , P = 0.04) 和心脏性死亡率 ( 0% 比 4.9% , P = 0.05) 均高于 staged PCI组。 项目 MV -PCI( 275例) Staged-PCI( 393例) P值 全因死亡率 9.2 2.3 < 0.0001 再次梗死率 6.5 4.7 0.29 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 8.9 8.1 0.66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8.1 13.4 0.08 明确的支架血栓发生率 5.0 1.6 0.01 TIMI严重出血率 4.0 1.3 0.02 表 1 staged PCI和 MV-PCI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 TIMI严重出血率比较 ( % ) 三 仅对梗死相关动脉行 PCI( culprit PCI ) 目前很多文献指出急诊 PCI应仅针对梗死相关动脉,而不应牵涉非梗死相关动脉。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支持 ST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仅需行靶血管血运重建,除非患者伴有心源性休克或在靶血管成功 PCI后病变高度不稳定且进行性缺血。但目前已有些研究发现,对于 MVD患者,在已对梗死相关动脉行急诊 PCI的同时,建议处理非梗死相关动脉。 Politi 等[ 12]采用不同 PCI方案对 214例 MVD STEMI患者治疗,随访 2.5年发现,近半行 culprit PCI的患者中至少发生 1项 MACE,明显高于 MV-PCI 组与 staged PCI 组,且 culprit PCI组心脏性死亡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及再入院率亦较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不支持 culprit PCI,但仍缺乏大量循证医学的论证。 讨论: 综上的各项试验对比和荟萃分析仍有不足之处,在多支冠脉病变的患者中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仍需大规模的临床数据和试验分析加以证明。但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多支冠脉病变的患者,越来越多的文献建议不仅要处理梗死相关血管,也要对相对严重的非梗死相关血管做相应的处理。大多的争论在于何时以何种策略行非梗死相关动脉 PCI最优。目前大多的文献支持行择期 PCI,认为择期 PCI不仅降低早期和远期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发生率,而且与 MV-PCI相比更减少了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但根据 2015年来的些最新荟萃分析、 PRAMI研究以及 CvLPRIT等研究分析显示,对部分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 STEMI患者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可能安全且获益。美国 2015年 STEMI 防治指南更新中,建议对血液动力学稳定、 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可考虑对梗死相关动脉及至少1个非梗死相关动脉同时实施 PCI。根据中国 PCI指南( 2016)推荐,合并多支病变的 STEMI 患者在血液动力学稳定情况下择期完成非梗死 PCI,也可考虑对梗死相关动脉直接 PCI同时完成非梗死相关动脉的 PCI。对于合并严重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 MVD STEMI患者,根据指南建议,罪犯血管和非靶血管的 PCI可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目前 staged PCI可能仍是大部分患者采取的措施。 MV-PCI策略仍然具有很高的风险,但我们也认识到 PCI的策略选择应该考虑个体化,并且会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发生变化,新型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的发展应用,完全可吸收支架的临床应用,新型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生素质和患者术后保健方法的不断提高, MV-PCI策略会较以前更多地成为医生的选择。 参考文献 Cannon CP, Weintraub WS, Demopoulos LA, et al.Comparison ofearly invasive and conservative strategie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coronary syndromes treated with the glycoprotein IIb/IIIa inhibitortirofiban[ J] .N Engl J Med. 2001, 344(25):1879-1887. 2. Mcpherson JA, Maehara A, Weisz G, et al.Residual plaque burde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fter successfu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JACC Cardiovasc Imaging.2012,5(3 Suppl):S76-S85. 3. Sorajja P, Gersh BJ, Cox DA, et al.Impact of multivessel diseaseon reperfusion success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Eur Heart J. 2007,28(14):1709-1716. 4.Goldstein JA,DemetriouD,Grines CL,et al.Multiple complex coronary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ation[ J].N Engl J Med.2000,343(13):915-922. 5.Ambrose JA.In search of the “vulnerable plaque”:can it be localized and will focal regional therapy ever be an option for Cardiac Preven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8,51(16):1539-1542. 6.王文静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的临床分析及意义 [ 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 2012,20(7):1221. 7. Wald DS,Morris JK, Wald NJ,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preventive angioplasty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N EngJ Med 2013,369: 1115-1123. 8.Mylotte D, Morice MC, Eltchaninoff H, et al.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scitated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genic shock: the role of primary multivessel revascularization[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3,6(2):115-125. 9.Levine GN,Bated ER,Blankenship JC,et al.2011ACCF/AHA/SCAI guidelin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J].Circulation.2011,124(23):e574-e651. 10.李文慧、马建琴、宋彦恩 .急性心肌梗死 PCI中无再流现象的预防 [ J].疑难病杂志 .2009,8(11):700-702。 11.Kornowski R,Mehran R,Dangas G,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staged versus "one-time" multivessel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alysis from the HORIZONS-AMI ( harmonizing outcomes with revascularization and stent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ial. J Am Coll Cardiol.2011,58: 704-711. 12.Politi L, Sgura F, Rossi R, et al.A randomised trial of target-vessel versus multi-vessel revascularisation in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during long-term follow-u[J].Heart.2010,96(9):662-667.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移植结合骨滑移治疗胫骨骨髓炎骨缺损临床价值。方法 :采集入院就诊的七十六例患者,均患有胫骨骨髓炎骨缺损,依据就诊前后将其分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分期方法治疗,观察组实施游离皮瓣移植与骨滑移治疗。结果 : 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其治疗效果具有明显优势,两组差异明显( P<0.05);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游离皮瓣移植联合骨滑移治疗胫骨骨髓炎骨缺损患者价值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游离皮瓣移植 ;骨滑移 ;胫骨骨髓炎骨缺损

  • 标签:
  • 简介:高压氧治疗时患者通常采用肺氧阀(Ⅱ级减压器)吸氧。采用肺氧阀吸氧时患者通常要克服300Pa左右的吸氧阻力。这个阻力来自肺氧阀本身的固有结构,在目前的设备情况下这个阻力无法克服。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这个吸气阻力通常也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对于些特殊患者如年老体弱患者、气管切开患者或气管插管患者则无法使用般的吸氧口罩而改用氧罩供氧。氧罩通常做成65cm×65cm×45cm的长方体有机玻璃罩,

  • 标签: 供氧方法 氧罩 气管切开患者 吸氧阻力 高压氧治疗 吸气阻力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肾脏病理类型分布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年龄特征。方法:本文对 2015年 4月 -2020年 4月间本实验室收到的经肾活检确诊为肾脏疾病的 5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肾脏疾病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规律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类型年龄特征。结果:经回顾总结发现,全部 500例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 387例,占比 77.40%,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 83例,占比 16.67%,遗传性肾病患者 26例,占比 5.20%,肾小管间质性疾病患者 4例,占比 0.80%;。在 387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中, IgA肾病患者 203例,占比 42.45%,肾小球微小病变患者 85例,占比 21.96%,非 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45例,占比 11.63%,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 41例,占比 10.59%,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12例,占比 3.10%, C3肾小球肾炎患者 1例,占比 0.26%;通过分析 387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年龄特征发现, 9-15岁年龄的患者 31例( 8.01%)、 16-45岁年龄患者 239例( 61.76%)、 46-65岁年龄患者 93例( 24.03%), 66岁及以上年龄患者 24例( 6.20%)。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肾脏病理类型中分布最广, IgA肾病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各病理类型中占比最高, 16-45岁的青壮年出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概率最高。

  • 标签: 肾脏病理类型分布特征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分布特征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理类型年龄段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系统对治疗胸腰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 116例颈椎间盘置换结合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三节颈椎病患者,指导临床医生对其的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于我院就诊的 116例诊断为三节颈椎病的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术,实验组在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颈前路融合手术。结果 实验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术后的各项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颈椎间盘置换结合颈前路融合手术在治疗三节颈椎病的患者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临床中应该大力推广。

  • 标签: 颈椎间盘置换 颈前路融合手术 三节段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八锦锻炼应用到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由 2019年 12月 -2020年 5月 ,选择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就诊的104例脑卒中恢复期病例,依据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对照组( n=52)、观察组( n=52),对照组使用常规性护理,而观察组使用八锦锻炼,对其最终的结果观察并比较。结果:在护理后,对于改良巴氏指数( M-BI)评分、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 SSQOL)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高( P< 0.05);在护理后,对于 Furl-Meyer评分、 Pk254平衡功能检测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优( P< 0.05);在护理后,对于上肢运动功能,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更高( P< 0.05)。结论:八锦锻炼应用到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能够得到更为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八段锦锻炼 护理 脑卒中恢复期 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