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反射性肠淤张X线诊断对临床价值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间收治的反射性肠淤张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X线诊断与临床价值分析。结果50例患者采用X线腹部平面的诊断方法均成功检出,诊断率为100.00%。结论采用X线诊断反射性肠淤张具有突出意义,能够明显提高急腹症的诊断率,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反射性肠淤张 X线诊断 临床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护漆预防乳牙龋病的效果,为本区全面开展学龄前儿童涂防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区试点幼儿园中班儿童涂布保护漆,随机抽样200人3~5岁幼儿园儿童作为实验组,200人次同龄而同为对照组,每半年1次,连续2年共涂布4次,观察涂组和对照组患龋率、新增龋均的情况。结果2年后,对照组的患龋率、新增龋均显著高于涂组(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集体涂布保护漆能有效预防乳牙龋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儿童 氟保护剂 龋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七烷应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37例麻醉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17例)和试验组(20例),对照组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试验组应用七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比。结果试验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麻醉应用七烷吸入诱导麻醉可显著缩短麻醉和苏醒时间,且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临床借鉴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小儿麻醉 七氟烷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接受诊疗的44例湿疹皮炎患者为观察组,通过复方米松软膏进行治疗,选取同期接受复方曲安奈德尿素软膏治疗的36例湿疹皮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7.73%,对照组有效率为72.2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54%、16.67%,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复方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疗效肯定,临床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 标签: 复方氟米松软膏 湿疹皮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儿童特发性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忻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儿童特发性性肾病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全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肾活检病理检查,分析总结其临床病例特征。结果2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5例、肾病综合征13例(其中肾炎型7例、单纯型6例)、伴高血压1例、复发性肉眼血尿1例。肾脏病理检查结果(1)电镜有3例患者出现毛细血管腔内微血栓,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GBM增厚。(2)免疫荧光主要为GBM上皮下沉积IgG、C3等,少数伴有IgA、C1q、Fg、IgM沉积,且与IgG、C3相比沉积强度较弱。(3)光镜病理分期Ⅰ期6例、Ⅱ期14例。5例伴肾小管萎缩、7例伴肾小球球性硬化、1例伴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形成、1例伴节段性硬化。结论儿童特发性性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肾炎型NS,且多发于学龄期男性,电镜显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GBM增厚,免疫荧光显示以BGM上皮下沉积IgG、C3为主,病理分期以Ⅰ、Ⅱ期为主。

  • 标签: 儿童 特发性膜性肾病 临床病理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开展小儿诱导以及维持麻醉工作期间,观察七烷药物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04月收治的32例住院患儿作为实验对象;凭借数字奇偶法对本次研究收治的住院患儿分组;对照组开展麻醉诱导工作期间,选择氯胺酮药物完成;观察组开展麻醉诱导工作期间,选择七烷药物完成;对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等回顾性分析。结果同对照组住院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住院患儿获得显著性缩短(P<0.05)。结论临床对住院患儿在开展诱导麻醉工作期间,合理选择七烷药物完成,对于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的缩短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优化住院患儿的麻醉效果。

  • 标签: 七氟烷 小儿诱导 维持麻醉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进而提高临床中该类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合理性。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应用喹诺酮类药物且发生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性资料及不良反应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中,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同时,男性患者使用该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就患者的年龄而言,38~58岁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该年龄阶段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探究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可有效的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提高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我院22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110例,观察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西汀口服治疗,30d后对两组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0d后2组患者抑郁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抑郁状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西汀可明显改善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氟西汀 脑卒中后抑郁症 抑郁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于临床应用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由于接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服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特点与规律。结果12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72例为男性,相应占比60.0%,48例为女性,相应占比40.0%;97例为静脉给药方式,相应占比80.83%,23例为口服给药,相应占比为19.17%,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种喹诺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大,而加替沙星最低,且不良反应主要发生部位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皮肤及其相关附件等,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且因患者性别、给药方式以及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因而临床上应针对患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类型及给药途径。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此次研究方式为回顾性分析,从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经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抽取78例到此讨论中,统计所有病例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表现形式、使用药物种类、给药方式等纳入对比研讨中。结果男性出现不良反应例数比女性患者多,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为30岁~49岁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年龄段病人多,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反应、胃肠道反应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其他不良反应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口服给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静脉给药要低,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在应用喹诺酮类药品时,容易出现各类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好发于中年人群及男性,造成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因素较多,临床治疗时应密切关注病人不良反应,选择适宜的治疗措施来控制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 药物 临床表现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采用氯吡格雷联合伐他汀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06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氯吡格雷联合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甘油三脂指数、胆固醇指数、脂蛋白指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伐他汀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氯吡格雷 氟伐他汀 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手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及防治与护理。方法回顾2014年7月—2017年1月134例CSDH钻孔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和处理。结果13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22例,发生率为16.4%,发生12例颅内积气,硬下积液2例,血肿复发3例,继发颅内血肿2例,癫痫2例,术中蛛网膜破损1例。结论慢性硬下血肿手术后并发症预防为主,不断完善围手术期及术中的细节处理,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是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儿童口腔治疗中七烷吸入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到2016年1月间收治的80例儿童口腔治疗者进行麻醉干预,按照随机序号法将80例患者进行分组后,定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进行七烷吸入麻醉;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睫毛反应消失时间和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低于对照组70.0%,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七烷吸入麻醉应用于儿童口腔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良好,同时不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因而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七氟烷吸入麻醉 应用 儿童口腔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七烷和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60例患有肺癌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有肺癌的老年患者给予丙泊酚的麻醉方法,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七烷的麻醉方法,对比并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有肺癌的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有肺癌的老年患者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术后3天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MMSE评分)与对照组患有肺癌的老年患者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与应用丙泊酚的麻醉方法相比,对患有肺癌的老年患者使用七烷的麻醉方法的效果更好。

  • 标签: 七氟烷 丙泊酚 麻醉 老年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护漆对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2016年5月76例正畸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方法分组,各有38例。对照组未采用保护漆,保护漆组则采用保护漆进行保护预防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比较两组正畸治疗总有效率;干预前后患者DD检测值、牙釉质脱矿指数。结果保护漆组正畸治疗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DD检测值、牙釉质脱矿指数相近,P>0.05;1年后保护漆组DD检测值、牙釉质脱矿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护漆对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预防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牙釉质脱矿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氟保护漆 正畸治疗 牙釉质脱矿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口腔修复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9月收治的28例牙种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1组和A2组各14例,在对患者施以牙种植术期间以及完成植骨治疗后,A2组患者利用Bio-Guid生物对患者完成口腔修复材料引导骨再生工作;A1组患者利用海奥口腔修复材料对患者完成口腔修复材料引导骨再生工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2组牙种植患者平均植骨厚度为(2.32±0.42)毫米,平均骨厚度为(2.12±0.13)毫米;A1组牙种植患者平均植骨厚度为(2.69±0.79)毫米,平均骨厚度为(2.50±0.59)毫米;A1组同A2组牙种植患者在平均植骨厚度以及骨厚度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合理采用海奥口腔修复材料施以引导骨再生治疗,在将植骨厚度和骨厚度加以理想修复的基础上,可以显著降低修复不良反应的现象,从而优化牙种植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口腔修复膜材料 牙种植 骨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哌啶醇联合利培酮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93例痴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45例)与研究组(48例),对照组予以哌啶醇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利培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BPSD严重程度、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BEHAVE-AD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低(P<0.05)。结论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经哌啶醇与利培酮联合治疗后显著改善,且安全性较高,具推广价值。

  • 标签: 痴呆 利培酮 氟哌啶醇 精神行为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扁桃体手术麻醉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七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2例小儿扁桃体手术患者,常规组61例对患者使用丙泊酚进行麻醉;治疗组61例对患者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七醚进行麻醉。结果治疗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和OAA/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6.56%明显优于常规组21.31%;治疗组的疼痛发生率9.83%明显低于常规组疼痛发生率是3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扁桃体手术麻醉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七醚,麻醉效果显著,镇痛效果好,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较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扁桃体手术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脑梗死患者采用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协同进行治疗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任选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间所接诊的脑梗死患者64例,采用盲选法,抽选组内32例,使用伐他汀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2例则辅以氯吡格雷治疗为观察组,针对疗效间差异进行对比。结果在本次治疗中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以及血脂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梗塞患者按照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协同治疗的方式,能有效提升临床针对该类患者诊治效率,帮助其血脂水平得到改善。

  • 标签: 氯吡格雷 脑梗塞 氯吡格雷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