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多种药物联用不良反应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接诊多种药物联用引起不良反应180张处方,分析引发不良反应原因,并针对其提出合理处理措施。结果多种药物联用引起不良反应180张处方中引起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眩晕、失眠、恶心呕吐、嗜睡等,多种药物联用引起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是药物之间相互反应药物剂量过大以及药物重复使用等。结论多种药物联用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临床上要提高对多种药物联用重视度,充分掌握药物之间作用、原理,采用科学、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 标签: 多种药物 联用 不良反应 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甲状腺药物应用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3月到2016年3月间收治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320例其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20例患者中,有16例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不良反应发生与性别、初诊还是复发无关,主要是集中在治疗后3个月(68.8%);有6例患者是发生单一不良反应,另外10例皆是2种或者是合并有2种以上不良反应,以皮肤反应最为常见,且服用他巴唑治疗患者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6.2%要明显高于服用丙基硫氧嘧啶患者1.1%(P<0.05)。结论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会贯穿于治疗过程始终,特别是在开始治疗前三个月,要尤其重视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抗甲状腺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中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将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在我院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出现不良反应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出现不良反应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比较。结果91例患者中体重指数<25发生率为73.63%高于比较体重指数≥25发生率26.37%,P<0.05;64~80岁发生率最高(64.84%)高于其它两个年龄段,P<0.05;伴有糖尿病比例最高(53.85%),比较其它肾功能不全、肺阻塞等,P<0.05;不良反应中失眠(70.33%)高于头痛、腹泻便秘、肌肉关节疼痛、肝肾功能受损,P<0.05;使用药物中普伐他汀发生率(42.86%)高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中使用普伐他汀发生不良反应率最高,瘦小患者发生率较高(体重指数<25),b伴有糖尿病患者较容易出现不良反应,64~80岁老年患者较易发生。在临床使用中应引起注意,以降低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分类,针对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及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对策。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分类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内科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加强对老年人安全用药管理。方法选取50例神经内科老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2013年-2016年),对这5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研究其药物不良反应特点以及护理。结果由于老年人机体老化,各脏器功能减退,胃肠及肝肾功能衰退,影响药物吸收、代谢和排泄,使药物在体内药动学和药效学明显发生变化,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半衰期延长和毒性增加,加上联合用药较普遍,因而用药引起不良反应较年轻人高。结论为了老年人用药安全,护士要根据医嘱,正确用药,掌握药物用药指征、疗效、不良反应、使用途径等知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老年人 药物不良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出现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158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个人情况、给药途径、累及器官、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结果在158例患中,男性88例,占55.70%;女性70例,占44.30%。患者以14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人为主,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静脉滴注给药者149例,占94.30%;口服给药9例,占5.70%。患者发生阿奇霉素不良反应时间以静脉滴注35分钟内为主。结论临床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时需要重点关注儿童和老年人患者,静脉滴注给药者在35min内重点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 标签: 阿奇霉素 药物不良反应 因素 合理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基糖苷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方法。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6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与年龄无关,出现不良反应频次最多是庆大霉素、链霉素、依替米星,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及皮疹等。结论临床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使用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尽量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用药安全性。

  • 标签: 氨基糖苷类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2013年5月到2016年9月,在我院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患者80例,依据WHO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对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统计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原因及表征。结果抗感染药物可能引发不同程度、不同类型不良反应,进而对多个器官造成损伤,受损器官或系统中比例较高是皮肤及其附件损伤。结论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对抗感染药物使用严格管控,对服用抗感染药物患者实施严密监测,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若出现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不良反应 发生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抗感染药物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情况对其分析不良反应规律和特点,从而促进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017年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所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抗感染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6例抗感染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致严重ADR例数最多,(75例,59.5%),其次为抗结核药物(31例,24.6%),第三为抗病毒类(20例,15.9%);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主要是肝肾损害(109例,73.47%)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抗感染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过程隐匿,应加强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重视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安全合理用药。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药物严重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并总结合理用药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12月期间收治140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使用药物情况。统计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就合理用药干预措施进行分析。结果1400例用药老年患者中,发现104例不合理用药情况,总计有7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7%。经分析发现,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是,药物动力学改变、滥用药物、合并用药不当。经干预,患者不良反应完全消失,所有患者痊愈。结论对于老年患者用药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实施合理用药干预措施,以保证患者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 标签: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干预措施 合并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提供15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收集158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使用抗菌种类、不良反应表现、不良反应发生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科室等情况进行整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抗菌药物种类主要有六种,其中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最多前三种药为喹诺酮类、B-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占比分别为42.41%、32.91%、7.60%,不良反应发生最少占比为2.5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附属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及全身性不良反应,其中不良反应较高为消化系统占33.54%,不良反应发生最低为心脑血管系统占6.96%。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大部分在用药1天之内发生,其他在用药1天后发生,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不良反应例数也逐渐减少。在抗菌药物常用科室中,内科、儿科、外科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占比分别为25.4%、20.87%、17.28%,在众多用药科室中不良反应占比最低科室为五官科,占比为11.40%。结论造成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原因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性使用,强化给药方法和方案合理性及科学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并总结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选取50例老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2012年2月~2015年2月),对这5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探究其药物不良反应特点以及护理。结果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类型包括消化、神经、皮肤、心血管、肝肾、血液、呼吸系统损伤,其中消化系统损伤发生率最高(38.00%),导致老年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类型主要为抗微生物药物、解热镇痛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中药、循环系统药物、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种类药物。结论临床为老年患者实施药物治疗时,应严格按照不同药物适应证,合理给予患者治疗,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老年人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最近几年前往我院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对1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4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其中辛伐他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依次为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及普伐他汀,同时不良反应类型主要由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附件等组成。结论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用药指征,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用药,保证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抗生素药物是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药物,也是当前我院临床应用最为广泛药物之一。抗生素能够治疗大多数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感染疾病。本文对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进行研究。

  • 标签: 抗生素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及应急护理措施,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我院急诊输液室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分布、药物种类分布进行分析。结果皮肤分布比例为46.34%,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分布比例分别为13.41%、17.07%、13.41%,皮肤是最常见累及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次之,与其他累及系统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头孢类药物分布比例为35.37%,排名第一;其次是青霉素类药物(18.29%)和中成药(9.76%),与其他药物种类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82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80例不良反应患者对疾病病程及程度影响不明显,有2例病情延长。结论护理人员对相关药学知识进行掌握后能够在用药过程中正确判断各种不良反应发生,并采取应急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急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安全。

  • 标签: 急诊输液室 药物不良反应 累及系统 应急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导致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致不良反应/事件危险因素。方法特将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统计到63例因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致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3例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致不良反应患者中有21例患者因单次给药剂量过大致不良反应,占总比率33.33%;16例患者因滴注速度过快至不良反应,占总比率25.39%;因不合理用药致患者不良反应6例,占总比率9.52%;20例患者因药物过敏史不详致不良反应,占总比率31.74%,63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受累系统以皮肤、消化系统为主。结论单次给药剂量过大、滴注速度过快、不合理用药及患者药物过敏史不详是导致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致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护理人员在给药时要加强药学监护,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并注意药物配伍。

  • 标签: 抗感染药物 不良反应 静脉滴注 给药剂量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抗感冒药不良反应以及日常合理应用方法。方法本次研究随机抽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感冒门诊接诊752例感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开具752张处方进行分析,分析其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并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询问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通过对752张处方合理性分析发现,不合理处方62张,占全部处方8.3%,其中不规范处方38张(5.0%),不适宜处方15张(2.1%),超常处方9张(1.2%);且通过随访发现,不合理用药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31例,发生率为50%。在不合理用药处方中,单一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联合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结论临床上对于感冒患者要根据患者疾病特征进行诊断以及用药,对不同特诊感冒类型进行特殊用药,不能盲目的使用联合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抗感冒药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理资料临床报道。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间收集201例喹诺酮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不良反应分级、累及系统、主要表现、涉及药物种类级给药途径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年龄在20~50岁、有过敏史患者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群体,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以1级为主,且左氧氟沙星、静脉给药分别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药物类别和给药途径。结论把握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相关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常见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进而提高临床中该类药物使用安全性及合理性。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且发生不良反应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基础性资料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中,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同时,男性患者使用该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几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就患者年龄而言,38~58岁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几率较高,该年龄阶段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探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可有效指导临床科学用药,提高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合理性及安全性。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