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战士性心理和相关状况。方法用自编的调查表对某部204名战士进行了调查。结果对性问题表示关心的占22.7%(女)=50.6%(男),愿意与异性交往的占59.1%(女)-75.0%(男),谈过恋爱的占51.3%(男)-54.6%(女),有过性幻想的占56.8%(女)-82.5%(男),有过性梦的占38.7%(女)-95.7%(男),手淫发生率20.5%(女)-55.6%(男),性行发生率9.1%(女)-40.6%(男),封婚前性行持认可态度者占40.9%(女)-65.0%(男).结论当前部队战士性心理和性行状况与地方青少年相比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为促进战士身心健康成长,对战士的性教育势在必行。

  • 标签: 部队战士 性心理 性行为 发生率 调查与分析 前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男男性行者(Menwhohavesexwithmen,MSM)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率和行为学特征,为在该人群中开展更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采血进行艾滋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628例MSM调查对象,HIV阳性率为7.17%,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2.83%。最近6个月,82.80%的调查对象发生过肛交性行,最近1次肛交性行安全套使用率为88.85%,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65.76%;近1年中,93.95%的MSM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或同伴教育服务。结论MSM的HIV感染率达到了较高水平,危险因素广泛存在,建议深入开展艾滋病宣传、安全套推广以及规范性病诊疗等综合干预工作,控制HIV的传播。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HIV感染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神经系统发育活跃,自我意识增强,所以,也是性格形成的主要阶段,同样是心理危机高发期。这个年纪的学生,可能会逐渐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自尊心明显增强,若没有正确的引导,不能让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矛盾,很可能会引发冲突,甚至攻击性行。而近年来时有发生的学生攻击性事件,让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不当行为逐渐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各教育界专家、学者纷纷对此展开了研究。本文经查阅大量资料,着重分析中职生发生攻击性行的原因,并试图探讨其相关对策。

  • 标签: 中职生 攻击性行为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破坏行为障碍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收集的9~14岁破坏性行障碍的青少年患者20例心理状态及心理咨询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针对受损的社会功能,根据患者的年龄、主要症状、家长的目标以及可用资源等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经治疗痊愈4例,显效6例,好转7例,无效3例。结论明确破坏性行障碍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认知特点,对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研究都认为治疗应该是一个结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社区干预等的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疗过程。早期预防并及时干预可以防止不良行为发展为更加严重的问题。

  • 标签: 青少年破坏性行为障碍 心理咨询 治疗
  • 简介:在人生发展的历程中,青少年时期是从童年期走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疑惑,这也是他们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所必经的,但是倘若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很有可能走上一条不适当的道路。我们只有清晰地了解了青少年的成长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预防并灌输给他们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 标签: 青少年时期 身心健康 成瘾性 行为 成人期 童年期
  • 简介:事件透视1"我没想到和熟人发生关系也会得病,周老师帮帮我。"一年轻小伙子通过防艾热线向生殖专家周生建求救时称,他和一相识女子发生一夜情后,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陈力(化名),今年21岁,刚刚大学毕业,几个月前的一次冲动,他和一位"很熟"的女孩发生了关系。没有

  • 标签: 专栏意外 性行为艾滋病 意外性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镇江新区MSM人群HIV感染状况以及性行特征。方法2015年在镇江新区通过“滚雪球”方法共招募145名MSM人群。结果MSM人群HIV阳性检测率为10.3%;知识知晓率为95.9%;93.1%的调查对象最近六个月发生过同性肛交性行,坚持用安全套的比例为44.4%;31.7%的调查对象最近六个月发生异性性行,23.9%从未使用安全套。结论镇江新区MSM人群中HIV感染率较高,无保护性的同性和异性行同时存在,HIV存在向普通人群传播的可能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人群(MSM)高危因素,总结综合干预措施,为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同伴教育、外展服务、专题讲座、赠送宣传品和安全套的推广与正确使用等综合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前后MSM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从85.21%提高到93.66%(P<0.05);最近六个月每次使用安全套从26.76%提高到50.70%(P<0.05)。结论通过同伴教育、外展服务、专题讲座、赠送宣传品和安全套的推广与正确使用等综合措施进行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后,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使用安全套的频率都有显著性的提高,其措施有效。

  • 标签: 男男性接触者 艾滋病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这篇文章以父母养育的概念、父母养育的行为、父母养育的方式为写作写入点,随后具体探究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冲动行为的影响、儿童青少年冲动行为对父母养育方式的作用之间的关联性。

  • 标签: 儿童青少年 多动冲动行为 父母养育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注意缺陷障碍(ADHD)患儿男女性别发生率及各亚型的构成比,以及共患病的发生情况,为ADHD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采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的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确诊为ADHD的患儿,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SNAP-IV评估问卷对对立违抗、品行问题、情绪问题进行筛查。结果ADHD患儿169例,男140例,女29例,男女比例为4.831,男性远多于女性;其中注意缺陷型85例,占比50.3%,冲动型20例,占比11.8%,混合型64例,占比37.9%,男女性别在各亚型无显著性差异;ADHD共患病76例,男66例,女10例,其中对立违抗男61例,女9例,品行问题男8例,女1例,情绪问题男11例,女4例,男女性别无显著性差异;在共患病76例中,不同年龄患儿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注意缺陷患儿男性患病率显著多于女性;6~9岁是发病高峰期,注意缺陷、冲动、混合型三个亚型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对立违抗、品行问题、情绪问题三项共患病中,对立违抗发生率最高,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性别 亚型 共患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障碍的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障碍患儿24例的临床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进行分析。结果24例障碍患儿,经临床心理护理及指导,效果明显10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66%。结论通过药物改善注意力,控制冲动行为等,再进行教育、训练和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习惯。

  • 标签: 多动障碍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 简介:从20世纪初有人开始描述儿童综合征(ADHD)以来,人们对其起因、危害、症状特点、诊断鉴别和治疗措施的研究和探索从未间断过.回顾前人研究的历史,对儿童综合征的名称和归属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特征,如何鉴别诊断及矫治儿童综合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整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儿童综合征,为其治疗更好地服务.

  • 标签: 儿童多动症 不同年龄阶段特征 诊断鉴别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注意缺陷障碍(ADHD)患儿体内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分析维生素D与ADHD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42例新诊断的ADHD患儿和6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进行血清25(OH)D水平的检测,比较两组儿童25(OH)D水平的差异。结果ADHD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51±7.23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69±9.25nmol/L)(P<0.05),ADHD组患儿维生素D缺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HD患儿25(OH)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25(OH)D水平与ADHD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维生素D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盘游戏结合药物治疗在注意缺陷障碍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本院在201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注意缺陷障碍症患儿50例,采用计算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以沙盘游戏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ADHDRS-IV-Parent总分、注意力缺陷分、冲动分以及PSQ指数。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ADHDRS-IV-Parent总分、/冲动分、注意力缺陷分以及PSQ指数均比治疗前的分数降低,表明治疗具有一定效果,P<0.05,对照组患儿ADHDRS-IV-Parent总分、注意力缺陷分以及PSQ指数等指标评分甚至有所增加,/冲动分下降,治疗效果明显不如观察组,P<0.05。结论沙盘游戏结合药物治疗在注意缺陷障碍患儿的治疗临床上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儿的多动症状,促进其身心健康。

  • 标签: 沙盘游戏 盐酸哌甲酯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简介:摘要注意缺陷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其致病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源性的。治疗的方法和研究也是近年的热点之一,从单一的药物治疗已发展到手段、模式的干预。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注意缺陷障碍的病因及治疗干预等诸方面的研究动态,对其病因及治疗进行综述,为今后注意缺陷障碍的病因研究和治疗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病因学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柳州市学龄期注意缺陷障碍儿童的睡眠状况,为制定改善ADHD儿童的睡眠状况、提高ADHD儿童生命质量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柳州市城区一~六年级9628名学生进行注意缺陷障碍筛查,同时调查儿童睡眠状况。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为ADHD的诊断标准对可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诊断学访谈,采用卡方检验分析ADHD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睡眠情况的差异。结果经DSM-IV确诊的ADHD儿童有468例,患病率为4.86%。在所有调查儿童中,睡眠障碍主要包括尿床899人(9.33%),说梦话3500人(36.35%),睡行707人(7.34%),打鼾2758人(28.64%),噩梦惊醒2566人(26.65%)。468名ADHD儿童中,64.32%儿童存在睡眠障碍;ADHD与睡眠障碍的共病发生率为3.13%。ADHD儿童睡眠状况不好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儿童,两组儿童睡眠状况分布的差异显著(χ2=35.451,P<0.001);ADHD儿童夜间上床需要超过30分钟才可以入睡的比例远高于非ADHD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54,P<0.001)。结论ADHD儿童存在入睡困难及睡眠质量降低等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因此需要及早进行治疗干预,降低因疾病给儿童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小学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睡眠障碍 共患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柳州市学龄期注意缺陷障碍儿童的饮食状况,为制定改善ADHD儿童饮食行为、提高ADHD儿童生命质量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柳州市城区一~六年级9628名学生进行注意缺陷障碍筛查,同时调查儿童饮食状况。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为ADHD的诊断标准对可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诊断学访谈,分析比较ADHD儿童与对照组儿童饮食行为的差异。结果确诊ADHD儿童468例,患病率为4.86%。ADHD儿童的厌食行为率与挑食行为率均高于非ADHD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DHD儿童与非ADHD儿童在吃饭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04,P=0.005),吃饭时间大于45分钟的ADHD儿童多于非ADHD儿童,吃饭时间在25~45分钟内的ADHD儿童也多于非ADHD儿童。结论ADHD儿童存在厌食、挑食等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可期望通过改善进食习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 标签: 小学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饮食 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生行为习惯与囊卵巢综合症间的相关性关系。方法本研究中纳入xx高校xx级女生共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编号奇偶性方法分组,分别将100例女生纳入对照组、观察组中。对纳入对照组中女生展开常规健康宣教,对纳入观察组中女生展开针对性行习惯宣教。对比观察在不同健康宣教方法干预下,对照组、观察组女生相关行为习惯调查结果差异,并对两组女生囊卵巢综合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女生睡眠充足、饮食合理、环境清洁、心情愉悦、规律运动、以及生活规律等相关行为习惯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女生,对比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女生囊卵巢综合症发生率为1.00%(1/100),显著低于对照组6.00%(6/100),对比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生行为习惯与囊卵巢综合症的相关性关系明确,可通过规范女生具体行为习惯的方式,有效降低囊卵巢综合症的发病风险。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症 女生 行为习惯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在学龄期间患注意缺陷障碍的患儿通过沙盘治疗以后,分析该治疗患儿母子依恋关系及ADHD症状的疗效,并对其治疗效果的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16年7月1日—2017年7月1日)所接受的在学龄期间患缺陷障碍的患儿中随机挑选12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沙盘治疗组(B组)。其中,对常规治疗组的60例患儿进行常规性的治疗,对沙盘治疗组的60例患儿进行沙盘治疗。分析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患儿母子依恋关系及ADHD症状的疗效。结果本次研究中,通过治疗以后,B组患儿的对母子的依恋程度大大降低,ADHD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且治疗效果均大于A组(P<0.05)。结论对在学龄期间患缺陷障碍的患儿通过沙盘治疗以后,能够是患儿对母子的依恋程度大大降低,使患儿的ADHD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沙盘治疗 学龄期间 母子依恋关系 ADHD症状
  • 简介:为提醒人们关注存在于我们身上或身边,容易被我们误解或忽视的变态行为,本文通过与社会学研究的偏离行为、精神医学中的异常行为相区分,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界定了变态行为,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划分了常见的变态行为的类型,剖析了变态行为的各种危害.

  • 标签: 异常行为 常见 忽视 心理卫生 精神医学 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