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马尔青霉菌(Penicilliummarneffei,PM)的LIG4基因敲除载体,为敲除LIG4基和后期构建PM高效打靶系统提供基础。方法通过PCR扩增LIG4基因两翼基因片段及筛选标记基因pyrG基因片段,再用融合PCR方法扩增构建PMLIG4基因敲除载体,并酶切验证。结果用融合PCR成功构建了以pryG为筛选标记基因的PMLIG4基因敲除载体。结论马尔青霉菌LIG4基因敲除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同源从组敲除PM的LIG4基因构建高效打靶系统提供基础。

  • 标签: 马尔尼菲青霉菌 融合PCR LIG4基因
  • 简介:摘要梅是临床常见、难治的耳科疾病,临床诊断通常是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不特异性的内耳机械检查方法,研究发现,MRI有望成为该病特异、简便的诊断方法。本文从诊断方法、中西医治疗方法等综述了梅治疗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梅尼埃病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培康双歧三联活制剂中三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本文对培康双歧三联活制剂中的三株应用微量稀释法以及琼脂扩散法进行检测,分析其对抗菌药物(苯唑西林、青霉素G、哌拉西林、亚胺培南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结果经过检测可知,三株对大部分的抗菌药物皆存在敏感性,只有少数的抗菌药物表现为耐受性,且三株与临床菌株和国际的参考菌株之间对比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耐药变异。结论虽然培康双歧三联活制剂中三株不会使得耐药性扩散,但是由于培康双歧三联活制剂中的三株对大部分的抗菌药物皆存在敏感性,因此在临床应用培康双歧三联活制剂时应该将其与抗菌药物分开使用,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制剂 三株菌 抗菌药物 敏感性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舒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胶囊及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3例予口服天舒胶囊、氟桂利嗪胶囊及盐酸倍他司汀,对照组53例仅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和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舒胶囊用于治疗内耳眩晕疗效确切。

  • 标签: 天舒胶囊 梅尼埃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芩口服液辅佐常规西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98例手足口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芩口服液口服。按年龄阶段1~3岁3~5ml/次,3~7岁5~10ml/次,7~14岁10~20ml/次,各年龄段均为每日3次,治疗3天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芩口服液辅佐常规西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 标签: 蓝芩口服液 手足口病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减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VVC)患者的复发和降低复杂性VVC患者的发生,要加强对VVC患者的认识,明确诊断、系统彻底的治疗,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方法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彻底的治疗,进行健康宣教,避免无指征的阴道滥用药及冲洗阴道,破坏阴道环境及阴道上皮细胞。结果通过明确诊断、系统治疗和健康宣教,明显降低了VVC患者的复发率和减少了复杂性VVC患者的发生。

  • 标签: 假丝酵母菌 外阴阴道 明确诊断 系统治疗 健康宣教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敏使朗治疗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梅埃病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敏使朗片,与40例常规治疗组作对照,结果敏使朗组有效率97.2%,对照组87.5%,两组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敏使朗是治疗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敏使朗 梅尼埃病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芩口服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的疗效。方法选择手足口病患儿1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芩口服液,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片,5~7天为一个疗程。结果芩口服液治疗组与利巴韦林对照组两组总体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芩口服液治疗儿童手足口安全、有效。

  • 标签: 蓝芩口服液 儿童 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胞浆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7例确诊为组织胞浆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诊疗过程。结果组织胞浆发病形式多样,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难度大,及时用药、正确选择药物、用足疗程的治疗预后较好。结论明确诊断、使用正确药物、早期足疗程治疗能有效的控制组织胞浆

  • 标签: 组织胞浆菌病 临床症状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在观察口服索拉治疗肝癌患者的手足皮肤反应中的作用,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参与医疗安全。方法对26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采用自行设计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和疾病症状自评表分别于患者服药一周后、一个月后及三个月后进行测评。结果患者在服药一周后、一个月后及三个月后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疾病症状的自评结果以轻度为主,少数为中度和重度。结论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疗安全的参与性,有利于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实现。患者及家属对症状的自评有助于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及早实施预见性护理,从而减轻或者避免程度严重的手足皮肤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自我管理教育 口服索拉菲尼 手足皮肤反应
  • 简介:摘要布鲁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

  • 标签: 布鲁菌 临床表现 传染途径 诊断与鉴别诊断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复发作的口腔念珠的感染因素。方法追踪观察240例口腔念珠病人,对其再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再治疗。结果240例口腔念珠病人中,有18例出现再感染,复发率为7.5%;经再次治疗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口腔念珠的反复发作可能与患者依从性、既往感染的复发及再感染新菌株有关。

  • 标签: 口腔念珠菌病,复发,感染因素
  • 简介:摘要(carcinomaantigen,SCCA)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成员的一种糖蛋白,其基因位于染色体18q21.3,由高度同源的SCCA一1和酸SCCA一2组成。目前SCCA主要在临床上应用于鳞细胞癌的监测,但在临床学习时常发现血清SCCA在一些皮肤疾病如银屑、湿疹、天疱疮上明显升高,故从血清学、免疫组化、电镜、PCR等技术对银屑与SCCA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鳞状细胞癌抗原 银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的治疗体会。方法对2013年4月~8月我院收治的32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患者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32例患者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RVVC的主要致病菌是白色假丝酵母和光滑假丝酵母,非白色假丝酵母感染明显上升,在治疗RVVC时必须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 标签: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糖尿足感染患者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糖尿足溃疡分泌物中分离的细菌特点及药敏情况。结果33例患者分泌物标本中24例(72.7%)培养获阳性结果,9例(27.3%)无细菌生长,共培养出病原31株,G+17株(54.8%),G-13株(41.9%)和真菌1株(3.3%)。单一菌株感染18例,混合感染6例,药敏试验结果提示有多药交叉耐药。G+对磺胺类抗菌药,利奈唑烷,万古霉素较敏感,对四环素,克林霉素,亚胺培南有一定的耐药性;G-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二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亚胺培南较敏感,对青霉素类和一代头孢菌素耐药性高。结论糖尿足患者溃疡感染主要为G+,其次为G-。依据细菌感染的种类及药敏情况,指导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提高治愈率。

  • 标签: 糖尿病足 感染 病原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塞通、甘露醇、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对梅治疗效果。方法将76例梅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均予以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加地塞米松5mg快速静滴,半小时内滴完,1天1次,连用1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250ml加血塞通注射液500mg静脉滴注,1天1次,连用1周。结果观察组昡晕、恶心呕吐、耳鸣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P<0.05),结论血塞通、甘露醇、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对梅治疗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少,值得基层临床推广。

  • 标签: 梅尼埃病 眩晕 血塞通 甘露醇 地塞米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天麻地黄汤治疗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梅埃病患者给予天麻地黄治疗,观察治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结果治愈率32.14%,有效率60.72%,无效率7.14%。结论天麻地黄对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天麻地黄汤梅尼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