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睾丸间质细胞瘤进行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均为单侧无痛性睾丸肿大,光镜下肿瘤为中等大小的多角型细胞,胞质丰富嗜酸,肿瘤的生长方式一般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免疫组化抑制素、波形蛋白均阳性。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是极少见的,临床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可出现多种组织结构,应与肾上腺性征综合征、结节状Leydig增生、大细胞钙化性支持细胞瘤及精原细胞瘤等鉴别。

  • 标签: 间质细胞瘤 睾丸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内部血流评分标准在睾丸扭转与急性睾丸附睾炎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将因阴囊急性疼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睾丸内部血流情况进行评分,根据不同血流情况分为0-4级,并获得手术或临床治疗证实,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通过睾丸内部血流评分能有效的鉴别睾丸扭转与急性睾丸附睾炎,提高诊断率,为早期正确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对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结论睾丸内部血流评分标准使用简便、准确,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 标签: 睾丸扭转 睾丸附睾炎 超声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肿瘤的化疗期间的护理。方法为我科收治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间质肿瘤化疗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脱发护理、做好静脉保护以及饮食护理,并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给予进行相应有效的护理。结果我科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未出现并发症的发生,均为患者减轻了痛苦,提高了患者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结论对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肿瘤化疗期间的患者进行准确的化疗用药及细致的化疗护理,可降低化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卵巢恶性肿瘤 性索间质肿瘤 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促使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非专科医师对睾丸扭转有足够的认识,提高睾丸扭转的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报道文献进行总结。结构10例患者年龄11~35岁,平均20岁,左侧6例,右侧4例,发病至确诊时间6h~5天。结果9例行手术探查,9例证实睾丸扭转而行睾丸切除术,1例扭转270°者,因家属强烈要求保存睾丸,1周后睾丸坏死、疗效差而再次行睾丸切除。随访经睾丸固定术后未再发生睾丸扭转。结论对本病认识不足是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对于睾丸扭转,早期诊断及早期手术探查是提高睾丸存活率的最最重要手段及关键所在。彩色多普勒显像诊断是诊断急性睾丸扭转的最可靠方法。

  • 标签: 睾丸扭转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扭转时睾丸周围结构的超声表现。方法分析23例经手术证实的睾丸扭转患者睾丸周围结构超声表现。结果21例患者睾丸周围出现团状强回声。结论睾丸周围团状强回声对诊断睾丸扭转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精索扭转 超声检查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ajal间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来探讨吗啡复合小剂量纳洛酮,经硬膜外给药对兔肠道运输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兔45只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吗啡对照组(M组,硬膜外给予吗啡)和吗啡复合纳洛酮组(MN组,硬膜外给予吗啡及纳洛酮),作硬膜外穿刺,分组给药一周后,剖腹取近端结肠组织,免疫组化标记结肠Cajal间质细胞,分析Cajal间质细胞的变化。结果M组c-kit阳性细胞的表达数目及面积和NS组、MN组比较均明显减少,而NS组和MN组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硬膜外伍用小剂量纳洛酮能增强吗啡镇痛效能,减轻吗啡PCEA不良反应,促进术后胃肠动力恢复,与改变Cajal间质细胞的形态学表达有关。

  • 标签: 吗啡 Cajal间质细胞 小剂量 纳洛酮 硬膜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扭转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3例睾丸扭转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睾丸扭转者中,2例手法复位成功,1例入院时睾丸已萎缩未手术,30例均手术探查,14例睾丸复位后血供恢复正常,行睾丸固定,余16例睾丸已坏死给予切除。睾丸扭转小于6h者无一例坏死。结论本病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治疗,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探查,挽救睾丸功能。

  • 标签: 睾丸扭转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扭转发生误诊的原因,分析睾丸扭转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诊治睾丸扭转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月3月到2014年11月期间收治25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睾丸扭转误诊原因与诊治经验。结果本组研究中2例患者行手法复位治疗,治疗成功;17例采用睾丸切除术,6例采用睾丸复位固定治疗,治疗成功。结论对睾丸扭转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手术探查是降低睾丸扭转误诊率的关键,治疗睾丸扭转的最佳手段是进行阴囊急诊手术探查。

  • 标签: 睾丸扭转 误诊 诊断和治疗
  • 简介:摘要探讨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对睾丸扭转的治疗水平,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睾丸存活率。对30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探查。30例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其中7例切除睾丸。提高睾丸扭转诊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彩超是诊断睾丸扭转的首选检查,对怀疑睾丸扭转者主张尽早手术探查。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睾丸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216例阴囊疾病进行检查并诊断,肿瘤等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发现睾丸疾病48例,睾丸肿瘤13例,睾丸炎症16例,扭转4例,外伤3例,隐睾6例。睾丸微石症4例,睾丸囊肿2例。结论高频超声对睾丸疾病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睾丸疾病高频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睾丸扭转的护理,提高睾丸存活率。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5例睾丸扭转患者的诊治经过及护理经验。结果7例行睾丸复位固定,8例行睾丸切除。结论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探查和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患者睾丸存活率和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睾丸扭转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组睾丸扭转患者最终被迫行睾丸切除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12年49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中,行睾丸复位固定术9例;睾丸切除术36例;患侧睾丸切除,对侧预防性固定4例,失睾率达81.6%(40/49)。结论睾丸扭转坏死与就诊时间及扭转度数密切相关,未及时就诊和延误诊治是失睾的主要原因。加强睾丸扭转相关知识宣教和基层医师的培训,是降低睾丸切除率的关键。

  • 标签: 睾丸扭转 误诊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在睾丸扭转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共13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二维基彩色超声表现。结果13例中,12例经超声诊断为睾丸扭转,CDFI显示睾丸内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1例误诊为急性睾丸炎。结论睾丸病变侧血流较对侧减少是诊断睾丸扭转的较敏感的指标,而睾丸血流消失则是诊断睾丸扭转的可靠指标。

  • 标签: 彩色超声 睾丸扭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睾丸扭转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患儿的二维超声表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改变。结果睾丸扭转的二维超声主要表现为睾丸增大,实质回声尚均匀或不均匀。彩色多普勒(CDFI)睾丸内血流信号较健侧明显减少或无明显血流信号。结论彩超是诊断睾丸扭断的首选检查手段。

  • 标签: 睾丸扭转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致睾丸扭转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3例外伤致睾丸扭转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受伤侧睾丸肿大、痛感,阴囊呈青紫色或紫红色精索,增粗且有压痛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提示患睾丸增大,回声改变,供血明显减少或消失。确诊后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热敷睾丸促进供血恢复。结果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固定术后,睾丸组织间血供恢复,细胞的有氧呼吸重新建立,睾丸组织即有可能重新恢复机能。结论外伤致睾丸扭转临床并不多见,因此根据睾丸扭转临床表现作出准确判断是确定手术治疗的关键,才能有效的避免患侧睾丸坏死。

  • 标签: 外伤 伤致睾丸扭转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新生儿睾丸扭转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今收治的2例。结果两例患者均切除一侧睾丸,另一侧睾丸术后三个月观察均无异常。结论新生儿睾丸扭转早发现早治疗对疗效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新生儿 睾丸扭转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睾丸附件扭转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5例睾丸附件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睾丸附件扭转的患儿中,1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其余经手术治愈。3个月后复查阴囊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小儿阴囊急症中临床症状较重的睾丸附件扭转或不能排除睾丸扭转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可减少睾丸扭转漏诊。

  • 标签: 睾丸附件扭转 阴囊急症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百草枯(PQ)诱导人肺上皮细胞HPAEpiC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MTT法计算PQ对HPAEpiC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计算最适合诱导HPAEpiC细胞发生EMT的浓度。应用不同活性的Rac1质粒pExRed-NLSFlag(空载体组)、pExRed-NLSFlagRac1(野生型Rac1组)、pExRed-NLSFlagRac1T17N(显性负调控Rac1组)、pExRed-NLSFlagRac1G12V(持续活化型Rac1组)瞬时转染HPAEpiC细胞,经PQ处理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上皮标志物Ck8、E-cadherin和间质标志物Vimentin、α-SMA表达,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ROS水平。结果PQ对HPAEpiC细胞的IC50值为91.3μmol/L;体外PQ诱导HPAEpi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并伴随着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强,同时促进HPAEpiC细胞ROS的表达。与PQ组、空载体组和野生型Rac1组比,持续活化型Rac1转染细胞后,PQ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明显增强,同时迁移能力增强,ROS表达增高;而显性负调控Rac1转染细胞后,则得出相反的结论。结论PQ在促进人肺上皮HPAEpiC细胞死亡的同时促进其向EMT转化,且通过Rac1-ROS来诱导HPAEpi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

  • 标签: HPAEpiC细胞 Rac1 ROS 上皮间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