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徒手旋转胎头成枕前位变难产为顺产。方法常规外阴、阴道消毒,导尿,术者在宫缩间歇期手握胎头上托旋转胎头成枕前位,宫缩时嘱产妇屏气向下用力,同时助手从腹部配合同方向推移胎儿背部,胎头下降不再回转时再慢慢松手。结果徒手旋转胎头术38例,成功30例,成功率78.94%;失败8例,失败率21.06%。新生儿出生后1minApgar评分≥8分26例,4~7分4例。结论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扩张6~7cm,徒手旋转胎头成枕前位,变难产为顺产。

  • 标签: 徒手旋转 处理 头位难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旋转皮瓣治疗胫骨内固定钢板外露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我科自2005年7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局部旋转皮瓣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不同程度的胫骨内固定钢板外露2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骨折均良好愈合,创口均一期愈合,可恢复体力劳动。

  • 标签: 局部 旋转皮瓣 胫骨内 固定钢板外露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详细地探讨了手指受挤压旋转撕脱后如何选择合适的再植方法,为临床断指再植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自我院外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因挤压旋转撕脱性断指,断指需要再植的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按其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邻指动脉移位,对照组采取自体小静脉移植法,每组各14例患者。比较两组手术后断指再植的成活率。结果观察组21指的完全成活为20指,成活率为95.2%,对照组22指完全成活为16指,成活率为72.7%,可见,观察组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8周的功能跟踪显示观察组的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指受挤压旋转撕脱后,根据其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再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严格掌握其并发症,加强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以此来提高其成活率。

  • 标签: 断指 再植 显微外科 成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旋转复位法整复肘关节后脱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分别给予我院2013~2014年收治并确诊为肘关节后脱位患者102例前臂旋转复位法整复肘关节后脱。结果全部整复一次性成功。形体检查和X线均显示复位成功。结论前臂旋转复位法整复肘关节后脱位具有简易方便,患者痛苦小易接受,复位成功率高的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前臂旋转复位 肘关节后脱位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仰卧旋转提拔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是一种改良的传统中医推拿整脊手法。仰卧旋转提拔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是一种治疗颈源性眩晕的快捷有效,安全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本文就仰卧旋转提拔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效果进行观察。

  • 标签: 仰卧 旋转提拔手法 治疗 颈源性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头位难产产妇40例,收治时间为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期间,并将头位难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助产护理及徒手旋转助产护理,比较两组头位难产产妇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第二产程平均时间。结果观察组头位难产产妇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第二产程平均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 标签: 头位难产产妇 徒手旋转助产护理 常规助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为探讨高效省损伤小的清洁灌肠效果。方法选取100例需要灌肠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50例,两组均采用39℃~41℃的温开水,每次灌入液为500~1000ml,灌肠高度距肛门40cm缓缓流入,研究组给予患者旋转体位清洁灌肠,对照组给予患者传统左侧卧位清洁灌肠,经腹部平片,X线钡灌肠,结肠镜检查,肠道手术等方法观察结肠清洁效果,采用肠腔清洁3级评定法,对灌肠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在舒适、清洁度、腹痛腹胀、便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温开水进行旋转体位清洁灌肠效果显著,安全可靠,不损伤肠粘膜,提高灌肠质量,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温开水 旋转体位 清洁灌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方法对53例患者(主动脉夹层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进行常规DSA和3D-DSA检查,对2D-DSA和3D-DS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常规DSA和3D-DSA中,分别有37例(70%)阳性病例和50例(95%)阳性病例与周围血管显示清晰。结论3D-DSA能多方位观察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关系,提供准确显示病变的参考角度,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要补充。

  • 标签: DSA 三维重建 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边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的配合与观察。方法我科2011年5月-2012年12月开展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结果共开展18例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患者,均成功。结论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气管切开术,手术切口及损伤均较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且手术时间短易于操作,尤其随着患者病情的恶化、凝血功能异常而又必需行气管切开时,此项技术不失为1个较好的办法,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经皮旋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开水擦拭外固定的护理在临床骨科护理的优越性。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共80例外固定使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名,实验组选择由护理人员教会患者或家属每日用温开水(煮沸后放至室温的水)擦拭外固定一次,对照组则由护理人员每日酒精消毒一次。结果温开水擦拭简单易行,操作方便,无不适感存在,患者或家属更满意。结论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本人或者家属解释说明凉开水擦拭外固定的方法及目的,并教会其正确操作,取得其配合。实验通过对比两组针眼处是否红肿、是否有脓性分泌物、以及患者本人或家属的感受得出,使用温开水擦拭外固定的患者针眼处发生红肿、存在脓性分泌物的例数无意义,温开水擦拭无刺激,且简单易行,患者及其家属更易接受,从而使得临床护理工作量得以一定程度的减轻。

  • 标签: 温水擦拭 外固定架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徒手旋转对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的护理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评分表的分组方法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选用常规助产方法,观察组患者则选用徒手旋转助产方法,产后,比较两组患者产程的长短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指标,进而评价徒手旋转的护理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等并发症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头位难产产妇的助产中应用徒手旋转可有效缩短产程活跃期及产程的长短,加快胎儿娩出体外以防止发生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等并发症状,因此徒手旋转在助产护理中的意义显著。

  • 标签: 头位难产 助产护理 徒手旋转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旋转截骨术后康复训练的方法,解除关节疼痛,促进和改善髋关节功能恢复,延缓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展。方法对患者行髋臼旋转截骨术,通过不同时期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及康复训练,已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本组19例,经随访,优9例9髋,良7例8髋,差3例4髋,临床疗效优良率76%。结论髋臼旋转截骨术对合并早期或进行性继发性骨性关节炎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术后不同时期的护理与康复训练是取得疗效的重要保证。

  • 标签: 髋臼发育不良 旋转截骨术 康复与护理
  • 简介:摘要由于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座位姿势为主,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状态,同时又缺乏适当的锻炼,使颈部内外平衡功能被打破出现颈肌韧带关节损伤,导致颈椎病井喷式爆发,并且呈现发病年轻化;患者产生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手麻无力等诸多症状,给人们工作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笔者运用小角度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穴位治疗了109例患者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颈椎病 小角度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
  • 简介:摘要目的小儿肠旋转不良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方法笔者从我院在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58例小儿肠旋转不良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通过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小儿肠旋转不良,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化方法分成两组,观察组(n=29)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组(n=29)患者通过消化道造影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中小儿肠旋转不良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82.8%(24/29),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24.1%(7/29),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肠旋转不良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临床中可以将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小儿肠旋转不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是严重的急腹症,需要及时诊断及早手术。文献报道彩超检查肠系膜上静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依据它们的位置变化及有无“漩涡征”可以确诊。为了证实彩超检查对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患儿诊断价值而进行了病例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6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病例的图文资料,确定SMV与SMA的关系,部分病例同时作了消化道造影。前瞻性研究自2014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6例疑有肠旋转不良患儿临床资料。结果超声均发现肠系膜根部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漩涡征”,旋转度数为270°~720°,诊断符合率为100%。36例患儿均出现典型或非典型漩涡征血彩,1例合并腹腔囊性肿块,3例伴有肠壁增厚、肠间积液。前瞻性术前彩超检查组6例SMV与SMA关系异常,其中5例有“漩涡征”。结论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超声图像特异性强,诊断符合率高,不仅能提供诊断的直接依据,还能排除其他导致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原因,应作为MVIM术前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根据SMV与SMA的位置关系及有无漩涡征判断是否存在肠扭转,对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肠旋转不良 中肠扭转 超声检查 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