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急性期EEG改变与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周围性面神经急性期进行了EEG检查,对其结果与临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46例周围性面神经急性期EEG异常16例(34.8%),EEG异常主要见于伴有面、舌部感觉异常的中、重型面瘫病例,异常程度主要是轻、中度异常,异常特点是以面竣对侧为主的低、中波幅θ活动。结论:周围性面神经中、重型急性中伴有脑电活动异常。

  • 标签: 周围性面神经炎 脑电图 急性期 EEG
  • 简介: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是第三代吡酮酸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的特点。急性毒性:小鼠和大鼠口服LD50大于5000mg/kg。小鼠静注和肌注给药的LD50分别为223.88mg/kg和大于1000mg/kg。亚急性毒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环丙沙星3个剂量组(100、250和500mg/kg/天)和溶剂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每天口服一次,共给药2月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各组的给药初期摄水量均高于对照组,雄鼠250和500mg/kg组体重增长

  • 标签: 亚急性毒性 肌注给药 大鼠 溶剂对照组 抗菌药物 酮酸
  • 简介:目的:观察小儿热性惊厥发病年龄、症状、脑电图表现及小儿热性惊厥预后的脑电图表现。方法:对2007年~2012年80例小儿高热惊厥从发热当时、热退后1周、10天时分别进行脑电图检查,观察脑电图演变,从特征上并结合惊厥发作的次数、发作的年龄、发作持续的时间来预判断病情可能的发展方向。结果:发作当时EEG异常率80%,1周35%,10天25%。异常表现为高波幅慢波异常者11例,出现散在、局限性慢波异常者6例,呈棘-尖-慢复合波者3例。结论:高热惊厥患儿临床及脑电图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根据这个规律在临床上早期判断病情的发展方向。

  • 标签: 高热惊厥 脑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时脑电图的变化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13例急性毒鼠强中毒的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13例患者中正常范围内脑电图1例,轻度异常脑电图2例,均为轻度中毒患者。这2例患者的脑电图在一周后复查时恢复正常范围。5例中度异常脑电图均为中度中毒患者,在一周后复查时4例脑波恢复仪波,但仍有较多量的0波,复型慢波及阵发性尖波消失。另1例为6—7Hz的0波,并仍有少量的复型慢波及阵发性尖波。5例重度异常脑电图其中4例为重度中毒患者,1例为中度中毒患者。第一次复查时脑波虽有改善但仍可见复型慢波及阵发性高幅尖波。这10例中一重度异常脑电图的患者在3月后第二次复查时,其中8例脑电图恢复正常范围,另2例脑波虽恢复到8—9Hz的仅波,但仍有较多量的θ波及少量的复型慢波,阵发性尖波消失。结论:毒鼠强中毒患者脑电图的异常程度与中毒程度及临床症状相一致。其动态变化可反映病情的转归。提示脑电图检查可反映脑损害的程度,可为临床诊断,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标签: 脑电图 毒鼠强 急性中毒
  • 简介:目的: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随着老年化的进程而逐年上升,且病情复杂,并发症多见,预后险恶。由于老年肾脏结构功能的退行性变及其机体整体功能的下降,致使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有其自身的特点,现就此作一综述。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脏结构功能 血液净化
  • 简介:本文报导了30例急性丘脑卒中患者在脑电地形图的定位研究,其中28例出现异常改变。BEAM显示:28例患者表现为病变部位δ频带呈不同程度的功率增高;在定位分析上,丘脑血管病变多累及BEAM的中央区,其次表现为颞区受累。

  • 标签: 脑电地形图 丘脑卒中 定位研究
  • 简介:急性脑卒中患者,约半数以上伴有异常心电图改变。其中以ST—T变化,心律失常及心率改变多见。但伴以损伤型心电图改变少见。笔者遇到一例,介绍如下。男性,66岁。住院号:6332。因患肺癌在住院期间,突然出现短暂意识表现,并持续伴有语言不利,左侧肢体偏瘫及右下肢瘫痪,二便失禁,因病情重,家属拒绝CT检查,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心电图改变 异常心电图 损伤型 抗心律失常 急性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的临床特点和脑电图变化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FC患儿的临床表现、转归以与脑电图异常的关系。结果:FC的发生与小儿特定年龄和遗传因素可能具有较密切的关系,反复FC可能对小儿脑功能产生一定不良影响,部分可移行为癫癎。结论:FC复发与FC类型、患儿首发年龄、体温及惊厥家族史阳性有关,复查脑电图有局限性异常时对FC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小儿 热性惊厥 临床特点 脑电图
  • 简介:本文对33例多发性肌患者的肌电图所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肌电图表现自发性纤颤电位为12%,束颤电位为3%;多相电位增多为84.8%,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为78.8%,平均波幅降低81.8%;重收缩时呈病理干扰相者为78.8%。文中还讨论了本病肌电图检查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多发性肌炎 肌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大动脉的彩色经颅多普勒检查(TCD)的特点及检查所见。方法:采用德国EME公司TCD-2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仪及日本东芝公司SSA-270A型彩超仪,对3例大动脉患者进行颅底大血管TCD检查。结果:TCD检查发现,大动脉所致颅底血管损伤表现为血管狭窄。病变损害程度,左右侧不对称。结论:大动脉患者,应常规做TCD检查。以便了解颅内血管的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及预后评价。

  • 标签: 经颅多普勒 大动脉炎
  • 简介:本文在气管螺旋条法基础上加以改进,根据气管平滑肌的分布特点,在横行平滑肌丰富的气管背面软骨环缺口处每隔3~4个软骨环行一横切,切口长约为气管周径的1/3。在气管腹面及两侧面斜切,斜切口与相邻两横切口相连成,“Z”形,制成“Z”形气管条。本法简单易行,减少切断横行平滑肌,增加了肌条收缩反应幅度。机械—电换能器与二道生理记录仪相连。在换能器上负重,记录曲线上升高度可根据校对电压换算成相应电压值,制成重量—电压关系曲线。将制成的“Z”形气管条一端固定于盛有克—亨氏(Krebs—Henseleit)营养液的器官浴槽中的通气管弯头上,另一端与换能器弹性应变梁相连。肌条收缩时产生主动张力拉动弹性应变梁。主动张力大小可根据描记曲线的高度和重量—电压关系曲线换算成重量来定量表示。

  • 标签: 气管条 主动张力 定量记录重量—电压关系曲线
  •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道上皮细胞与呼吸道致病菌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呼吸道上皮细胞对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方法:(1)贴壁生长的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株HBE-16与绿脓杆菌标准株ATCC27853共孵育,庆大霉素杀死胞外菌,动态观察上皮细胞内活细菌数;(2)HBE-16细胞与绿脓杆菌共同悬浮于细胞培养基,在不同孵育时间点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活菌数。结果:绿脓杆菌不能在HBE-16细胞内生长,并被细胞逐渐清楚。悬浮状态下的HBE-16细胞对绿脓杆菌有一定杀菌作用。结论:呼吸道上皮细胞对胞内外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可能是呼吸道抵抗细菌感染的一种天然免疫防御机制。

  • 标签: 呼吸道上皮细胞 绿脓杆菌 抗菌作用
  • 简介:心电图检查是心肌梗塞主要诊断依据之一。在心肌梗塞诊断上具有特征性改变,可以做为明确诊断的依据。一般情况下AMI(Acutemyocardialinfarctim)早期出现S—T段的抬高及T波的变化,继之出现梗塞性Q波,以后心电图表现一定的演变规律。近年来发现非Q波性AMI,约占AMI的20%左右。本文统计了近三年102例急性AMI患者,其中非Q波性AM121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特殊表现形式 左室前壁 特征性改变 胸前导联 特殊改变
  • 简介:本文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月,因急性颅内出血而入院的100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所有病人经脑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证实。临床上将急性脑血管意外引起的继发性的心血管系统的异常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这全部除外原有心脏疾病,尤其是冠心病、风心病、心律失常。我们观察了100例急性颅内出血后心电图异常的资料,现分析如下:

  • 标签: 急性颅内出血 心电图分析 急性脑血管意外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心血管系统 脑心综合征
  • 简介:目的:观察血压异常与急性脑血管病(ACV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BPM)观察40例ACVD患者和40名正常成人。其中脑梗塞22例,脑出血18例。结果:ABPM监测结果显示:40例ACVD患者ABPM异常者37例(92.5%),其中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超过正常值者32例(80.0%),血压波动较大者19例(47.5%)(即每小时之间相差>20.0%),其中多数合并存在MSBP,MDBP升高;低血压状态5例(12.5%);血压正常3例(7.5%)。结论:血压异常包括高血压,低血压、血压波动等,与ACVD发病有密切关系。ABPM优于传统的随测血压,并指导临床用药和估计血压异常的预后。因此,ABPM对于研究血压异常在ACVD发病中的作用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脑梗塞 脑出血 监测 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