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科门诊母乳喂养宣教体会。方法:选取60例产科门诊产妇进行研究,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100例产妇进行研究,时间为2019年10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系统护理对妊娠合并症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水平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症产妇 7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7年 6月 -2018年 12月间,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常规组,一组为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每组各 35例,分析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率以及母乳喂养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率( 97.14%)以及母乳喂养率( 94.29%)均优于常规组( 80.00%)( 77.14%),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妊娠合并症产妇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率以及母乳喂养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系统护理 妊娠合并症 产妇 母乳喂养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产后护理干预促进母乳喂养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6 月收治的 164 例 产妇 ,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各 82 例。对比两组 产妇 的分析两组乳汁分泌时间。 结果: 观察组 < 1d 乳汁分泌率为 56.10% ( 46/8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32.93% ( 27/82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产后促进 母乳喂养中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可加快分泌乳汁,实现及早喂养,满足婴儿营养需求,同时减轻 产妇 后乳房胀痛,有利于提高喂养积极性。

  • 标签: 产后护理干预 针对性护理 母乳喂养 临床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及抚触护理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7年 10月 -2018年 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7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5例)采用传统方式喂养支持,观察组( 35例)采用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及抚触。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恢复情况、喂养前及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观察组喂养支持期间发生腹胀、呕吐、胃余量偏高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全量肠胃营养時间、呕吐、腹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院时体重、身长、上臂围、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及抚触护理能够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性的发生率,促进其生长发育。     【关键词】 微量喂养 ; 早产儿 ; 喂养耐受 ; 生长发育 ; 抚触护理     随着近年来对早产儿重症监护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升,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升 [1]。由于早产儿出生时发育不够完善,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导致喂养不耐受发生 ;由于喂养困难,营养吸收能力差,极易造成营养不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生长发育 [2-3]。传统治疗为了防止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故延迟开奶时间,采用全静脉营养或在部分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间断胃管喂养,虽能解决吸吮、吞咽困难等问题,但胃肠功能不全依旧未能有效解决,并易导致感染、栓塞等其他并发症 [4-5]。而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能够刺激胃肠激素释放,促进肠道结构、功能和动力恢复,有助于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发育、成熟,虽然营养摄取量较少,但可以加快患儿向胃肠喂养的转变,尽早形成代谢独立 ;且抚触通过对婴儿皮肤的刺激使其身体的消化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让肠道运动加速。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7年 10月 -2018年 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 7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29周≤早产儿胎龄≤ 35周, 1 000 g≤出生体重≤ 2 500 g;( 2)出生后 24 h内接受静脉营养基础治疗。排除标准:( 1)存在先天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 ;( 2)存在消化道畸形、内分泌异常 ;( 3)存在宫内窘迫、窒息情况等 ;( 4)进行过外科手术或者发生过其他疾病 ;( 5)出生 5 min内早产儿评分( Apgar) <7分 ;( 6)放弃治疗、转科室等。早产儿家属完全了解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实施。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 35例,男 19例,女 16例 ;胎龄 29~ 35周,平均( 32.57±1.89)周 ;出生体重 1 180~ 2 350 g,平均( 1 845.87±207.69) g;身长 36.2~ 46.8 cm,平均( 44.67±2.32) cm。观察组 35例,男 18例,女 17例 ;胎龄 29~ 35周,平均( 31.97±1.52)周 ;出生体重 1 160~ 2 365 g,平均( 1 805.53±212.63) g;身长 35.9~ 46.5 cm,平均( 44.84±2.67) cm。两组早产儿的胎龄、性别、体重、身长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喂养方法 给予两组早产儿保暖、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手段。对照组使用传统喂养支持,早产儿出生后 1 d内只给予浓度不超过 12%葡萄糖,从小剂量开始喂养, 2 d后可额外给予早产儿氨基酸, 3 d后给予早产儿脂肪乳剂。后期可由护理人员将上述三种成分配制成营养液,使用输液泵经外周静脉 24 h运输注入。当早产儿可用辅助鼻饲喂养时,由 30~ 40 ml/( kg·d)开始喂养,根据早产儿消化、吸收及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用量,此过程需注意对总热量进行控制。观察组给予早期标准化微量喂养支持,早产儿出生后 1 d通过经鼻胃管间歇法注入母乳, 0.5~ 1 ml/( kg·次),每 3小时注入 1次,控制早产儿每天摄入奶量在 6~ 12 ml/kg。若早产儿摄入能量不足,可经肠外进行营养补充。当开始肠内营养后,需对肠外营养辅助补充的热量进行控制。若早产儿病情稳定,可适量增加每天对奶的摄入量。如果发现早产儿出现胃潴留,且潴留量为上次摄入量的 1/3及以上时,减少其对奶量的摄入 ;如果发现早产儿腹胀或其潴留物中出现胆汁样内容物,停止喂奶,待病情好转后继续喂养。     1.2.2 护理方法 ( 1)两组早产儿均放置在暖箱中,用避光布降低强光刺激,减少噪声污染 ;患儿抬高床头 15°~ 30°, 2~ 3 h更换一次早产儿体位。( 2)病情稳定患儿每日接受 2次抚触,在更换体位前进行抚触,抚触顺序即背部 -前额 -头部 -胸部 -腹部 -上肢 -下肢,时长约 5 min。①背部:将早产儿置左侧卧位,护士右手扶持早产儿,左手拇、食指捏脊柱两侧,从臀部至颈部由下而上捏 10下 ;右侧卧位同法操作,然后手平放于背部,从颈部向下按摩至臀部,再从臀部向上迂回运动,反复 4~ 6次。②头面部:用两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推,用两手拇指从下颌上、下中央向外侧、上方滑动 ;让上下唇形成微笑状,两手掌从前额发迹抚向枕后。③胸部:两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上侧向对侧滑动至肩。④腹部:护士两手依次从早产儿的右下腹 -上腹 -左下腹沿顺时针方向画半圆,用右手在早产儿左腹从上画“ L”,由左至右画一个倒的“ L”,避开脐部。⑤四肢:护士用两只手抓住早产儿一只胳膊,交替从上臂至手腕轻轻挤捏,然后从上至下搓滚,对侧和双下肢做法相同。⑥手和足:护士用拇指指腹从早产儿手掌面或脚跟向手指或脚趾方向推进,并抚触每个手指或脚趾。( 3)早产儿接受抚触过程中,可播放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胎教委员会提供的爱儿胎教音乐的新生儿篇,包括摇篮曲等多首音乐,音量控制在 50 dB,时长 10 min;若早产儿出现烦躁情绪者停止。( 4)吸吮、吞咽功能较差者可在喂养前用橡皮奶头缓慢、轻轻进行口腔刺激,诱发吸吮条件反射。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最佳产后按摩乳房时间以及其对母乳喂养产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于本院收治的自然分娩产妇中选取98例,病例资料来源2019年1月~2020年1月,选取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两组各49例,于产后2h对乳房进行按摩为实验组,于产后12h对乳房进行按摩为参照组,分析两组按摩后初次泌乳时间以及量,观察两组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对比参照组,实验组初次泌乳时间较短,泌乳量更多(P<0.05);对比两组母乳喂养成功率,实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于产后2h相较于产后12h对乳房进行按摩可提升初次泌乳量,缩短初次泌乳时间,对产妇以及婴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借鉴。

  • 标签: 泌乳 按摩 母乳喂养 乳房 时间
  • 简介:摘要 母乳喂养无论是对于产妇还是新生儿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但在某些情况下致母婴分离,产妇产后乳房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吸吮,泌乳时间延后,使得母乳分泌不足,母乳喂养成功率低,对产妇心理生理均造成不利影响。

  • 标签: 母婴分离 母乳喂养 护理干预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分泌以及喂养的影响 与使用价值。 方法: 选取本院于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初产妇 100 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 50 例,采用产后常规护理方式)和实验组( 50 例,采用产后优质护理方式),分析对比两组初产妇的母乳分泌以及喂养质量情况。 结果: 实验组初产妇在经过产后优质护理之后,母乳分泌情况以及为喂养质量对比对照组均明显占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结论: 产后优质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分泌以及喂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临床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 标签: 产后护理 初产妇母乳分泌 喂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针对性护理对产后孕妇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的产妇 86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8年 9月 -2019年 9月间,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参照组,给予产妇常规护理措施,一组为实验组,给予产妇针对性护理措施,每组各 43例,分析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产妇的母乳喂养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性显著,( p<0.05)。结论 对产妇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孕妇 产后母乳喂养率 影响效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中实施综合护理临床价值; 方法 选 201 7 年 6 月至 2019 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路径在拒绝母乳喂养产妇中的应用成效。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按照每组40例划分。对照组采取健康教育,观察组运用健康教育路径。比较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与母乳喂养依从率。结果:观察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依从率也更高。结论:对于拒绝母乳喂养产妇,采取健康教育路径能够将母乳喂养情况改善,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了解,母乳喂养成功率高。

  • 标签: 健康教育路径 母乳喂养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5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不同,电脑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则采用全方位整体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采用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后产妇泌乳量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护理模式的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剖宫产 母乳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