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佛手由当归和川芎两味中药组成。其水提酒沉剂对豚鼠离体十二指肠的自发运动及由乙酰胆硷、组胺和氯化钡所致的迥肠痉挛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小鼠离体子宫的自发活动及由催产素引起的子宫强直性收缩均有拮抗作用;对大鼠蛋清性足跖肿胀有抑制作用;能缓解由乙酰胆硷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的收缩;能增加豚鼠离体心脏的灌流量。其煎剂小鼠灌胃能促进胃肠道的推进机能。

  • 标签: 佛手散 胃肠道平滑肌 离体子宫 心脏灌流 离体气管 足跖肿胀
  • 简介:目的:研究荆防的抗炎、抗过敏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实验观察荆防对急性炎症的影响;采用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小鼠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观察荆防的抗过敏作用。结果:荆防5、2.5、1.25g/kg能显著抑制动物的急性炎症反应和大、小鼠的PCA反应。结论:荆防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是其功效与临床应用的药理学基础。

  • 标签: 荆防散 抗炎 抗过敏
  • 简介:我院采用中药散剂“益胃”治疗溃疡病,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一、一般资料1.病例:治疗组共40人,男38人,女2人,年龄19~71岁,发病2月~30年。入院前有服药史者39人,疗效均不满意。胃镜检查溃疡面0.5厘米以下21例,0.5至1厘米者11例,1厘米以上者8例,球部多发性溃疡12例,复合性溃疡6例,合并浅表性胃炎者37例。

  • 标签: 益胃散 临床观察 浅表性胃炎 服药史 多发性溃疡 中药散剂
  • 简介:静脉注射四逆2.5g/kg能救治利多卡因中毒,降低小鼠的死亡率,明显推迟其死亡发生的时间;腹腔注射四逆5g/kg能显著预防利多卡因的毒性,并增加大鼠对利多卡因的耐受量。预防利多卡因毒性的半数有效量为6.1±0.69g/kg,随着四逆的剂量增加其预防作用增强,呈显著的量效关系。

  • 标签: 四逆散 利多卡因毒性 安定解毒剂 半数有效量
  • 简介:目的:研究生肌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54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54例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26例。对照组26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生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4.7%)。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生肌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生肌散 治疗 糖尿病足
  • 简介: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改善糖尿病小鼠认知障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造模,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石杉碱甲组、当归芍药大剂量组36g/kg、当归芍药中剂量组24g/kg、当归芍药小剂量组12g/kg,连续灌胃4w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进行行为学检测,ELISA法测定海马组织Aβ40、Aβ42和β-位点APP切割酶(BACE1)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当归芍药36g/kg,24g/kg,12g/kg剂量组可明显缩短第4天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当归芍药36g/kg,24g/kg剂量组延长目标象限游泳时间;当归芍药36g/kg剂量组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海马区BACE1水平,减少Aβ40和Aβ42生成。结论:当归芍药可改善糖尿病小鼠认知障碍,可能通过减轻Aβ对海马区神经元损伤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当归芍药散 糖尿病 认知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逍遥加减结合梅花针治疗斑秃患者有效的治疗临床方法。方法:将88例临床斑秃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逍遥加减结合局部梅花针敲击;对照组采用局部外涂3%米诺地尔溶液与口服泼尼松10~15mg/天相结合。两组均以一周为一个疗程,三个疗程后统计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91.1%,对照组5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者用药1周就起效果。结论:逍遥加减梅花针是一个治疗斑秃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逍遥散 梅花针 斑秃
  • 简介:四逆为舒肝解郁名方。我们根据舒肝解郁理论和该方的功效观察了该方对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脑血流图、脑电图和舌微循环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对兔体外血栓形成和实验性小白鼠高脂血症的影响。

  • 标签: 四逆散 脑动脉硬化 舒肝 体外血栓 脂血症 脑血流图
  • 简介:目的:探讨针对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采取中医参苓白术加减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到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2组,对照组(n=40)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n=40)采用参苓白术加减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及水肿评分均较低;研究组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血肌酐均较低,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治疗中采用参苓白术加减治疗可改善肾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建议推广并应用。

  • 标签: 糖尿病肾病水肿;参苓白术散;水肿症状;肾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柴胡生血方和逍遥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方采用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制作骨髓抑制模型,观察柴胡生血方和逍遥对小鼠外周血象,血清EPO、TPO、GM-CSF,骨髓CD34+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两方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外周血象;两方均能有效调控TPO、EPO、GM-CSF水平,但柴胡生血方的调控作用较逍遥组更明显;两方均能不同程度提高骨髓CD34+的含量,但逍遥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结论:柴胡生血方和逍遥均促进辐照后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 标签: 柴胡生血方 逍遥散 骨髓抑制 造血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红参水提物对哮喘小鼠道炎症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把60只雌性BABL/c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红参水提物200mg/kg剂量组、红参水提物100mg/kg剂量组、红参水提物50mg/kg剂量组、地塞米松0.5mg/kg组。在末次激发24h后所有小鼠取左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哮喘模型组肺组织炎症浸润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的总数和各种炎症细胞计数的变化以及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5含量;取右肺组织用Westernblot检测NF-κBp6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哮喘模型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较BALF中的炎症细胞计数、IL-4、IL-5水平增高,肺组织中的NF-κBp6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红参水提物组有效剂量(100-200mg/kg)和地塞米松组小鼠与哮喘组小鼠相比炎症细胞计数、IL-4、IL-5以及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具有显著的差异。结论:红参水提物在体内可能主要通过抑制NF-κBp65等核转录因子来调节Th2反应,以此来抑制道炎症反应。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红参 NF-ΚB P65
  • 简介:目的:考察玉龙中乌头碱的透皮吸收过程。方法:采用HPLC-MS/MS技术建立SD大鼠皮肤微透析液中乌头碱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考察微透析技术中对乌头碱体内回收率的影响因素,确定采样条件。经皮给药后,考察乌头碱的局部透皮吸收过程。结果:本实验成功建立了HPLC-MS/MS测定微透析样品中乌头碱含量的方法。微透析采样流速选择1.5μL·min^-1,采样间隔为30min。乌头碱的AUC为18973.27h·ng·mL^-1,MRT为14.97h,Cmax为2976.38ng·mL^-1,Tmax为11.76h。结论:微透析采样技术可用于玉龙中乌头碱的透皮吸收过程研究。

  • 标签: 玉龙散 乌头碱 微透析
  • 简介:目的:观察渴乐宁胶囊治疗阴两虚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内分泌科在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且均为阴两虚型证候。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55例),一组为对照组,该组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另外给予渴乐宁胶囊进行治疗。分析两组疗效、血糖变化、胰岛素(INS)和C肽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76.36%。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别为(6.94±0.75mmol/L、9.46±0.97mmol/L、6.81±0.5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05±0.83mmol/L、12.11±1.52mmol/L、8.03±0.61%)。治疗后,观察组空腹状态下血清INS和C肽水平分别为(12.77±1.11μIU/ml、931.8±49.8pmol/L),均略低于对照组(13.27±1.18μIU/ml、952.4±52.1pmol/L),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用药期间,观察组有16.36%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略高于对照组10.9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渴乐宁胶囊可更好的调节气阴两虚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且可减小发生高胰岛素血症的风险。

  • 标签: 渴乐宁胶囊 气阴两虚型 糖尿病 血糖
  • 简介:正常大鼠吸入致敏大鼠血小板体外抗原攻击后上清液24h后道对氯化乙酰胆碱(Ach)诱发的道收缩反应性明显升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数量增多,致敏血小板抗原攻击后的化学发光峰值明显升高。用阿魏酸钠2.3和23mmol/L可明显抑制血小板以化学发光为标志的免疫性活化·同时冉诱发的道高反应性和嗜酸性白细胞向肺内募集亦受到不同程度抑制。

  • 标签: 血小板 阿魏酸钠 气道高反应性 免疫性 致敏 诱发
  • 简介:目的:研究以四逆为主随证加减对不同证型胃脘痛的疗效和对胃电、血浆胃肠道激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OT)、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stinalpeptide,VIP)、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HP)的影响,并以此探讨上述指标在不同证型胃脘痛中的变化,以期为胃脘痛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诊断依据.方法:98例胃脘痛病人分为6种证型,每种证型患者再按西医诊断分为2组.四逆治疗组以四逆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以雷尼替丁治疗;疗程均为两个月.观察表观疗效及胃电、胃肠道激素、幽门螺旋杆菌的变化.结果:四逆加减方对不同证型胃脘痛的表观疗效相当,总有效率91.8%;雷尼替丁治疗组总有效率7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证型患者的胃电、胃肠道激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四逆加减治疗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结论:四逆加减方对胃脘痛的疗效确切,其疗效与胃电、胃肠道激素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四逆散 胃脘痛 胃电 胃肠道激素 幽门螺旋杆菌 中医药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甘草次酸对哮喘大鼠道炎症、道重塑及肺组织Casepase-3、Bax、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哮喘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及甘草次酸(200、100、50mg/kg)剂量组。以卵清蛋白加氢氧化铝致敏复制大鼠哮喘动物模型,病理观察甘草次酸对哮喘大鼠肺组织道炎症浸润和气道重塑的影响;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哮喘大鼠肺组织Casepase-3、Bax及Bcl-2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哮喘模型组比较,甘草次酸200mg/kg可减少哮喘大鼠肺组织炎症浸润,改善或逆转道重塑;甘草次酸200、100mg/kg可上调哮喘大鼠肺组织Bax、Caspase-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cl-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甘草次酸对哮喘大鼠道炎症及道重塑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和下调抗凋亡因子Bcl-2有关。

  • 标签: 甘草次酸 哮喘 气道重塑 CASEPASE-3 BAX Bcl-2
  • 简介:目的:建立顶空固相微萃取-相色谱法测定鱼腥草注射液中甲基正壬酮含量的方法,并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结果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器在样品瓶顶空吸附样品,对鱼腥草注射液样品进行提取,在相色谱仪进样口高温下解吸附,并用毛细管相色谱法分离甲基正壬酮。色谱柱为DB-1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载:高纯氮(纯度≥99.999%);柱温130℃;不分流进样,进样口温度200℃;FID检测器,温度200℃;流速1.0mL·min^-1。结果:甲基正壬酮在1.07~25.91μg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7%,RSD=2.24%。含量测定结果与水蒸气蒸馏法(SD)无显著差异。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取代SD—GC法用于鱼腥草注射液中甲基正壬酮的含量分析。

  • 标签: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法 鱼腥草注射液 甲基正壬酮
  • 简介:目的:研究加味四逆分时给药对应激性抑郁症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生物钟基因Per、Cry的表达及其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计轻度应激建立应激性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RT-PCR法及余弦节律分析法观察分析抑郁症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Per、Cry的表达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慢性不可预计轻度应激使大鼠Per1、Per2、Per3、Cry2在大多数时间点(至少4个时间点)表达增强。应激性抑郁症大鼠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中Per12-△△Ct的中值、谷值上升,振幅增大,时相提前;Per22-△△Ct的中值、峰值上升,振幅增大,时相延后;Per32-△△Ct的中值下降、峰值上升,振幅无变化,时相延后;Cry12-△△Ct的中值、峰值、谷值下降,振幅无变化,时相延后;Cry22-△△Ct的中值、峰值上升,振幅无变化,时相提前。加味四逆卯时给药(16.9g/kg)对Per2、Per3、Cry2表达增强以及Per2振幅增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Cry2、Per2、Per32-△△Ct的中值、谷值和峰值紊乱以及Cry1、Per3峰值时间和谷值时间的紊乱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加味四逆酉时给药(16.9g/kg)对Per2、Per3、Cry2表达增强以及Per1振幅增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Per2、Per32-△△Ct的中值、谷值和峰值紊乱以及Cry1、Per3峰值时间和谷值时间的紊乱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加味四逆卯时和酉时给药主要是通过调节SCN中Per、Cry有关时间点的含量和改变其时间节律达到抗抑郁效应。

  • 标签: 加味四逆散 应激 抑郁症 视交叉上核 生物钟基因 生物节律
  • 简介:“著名古方生脉的基础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首届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于2006年1月17日在北京颁奖。该项目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获资助的第一个中药复方课题,从1983年起,该项目先后获“六五”、“七五”、“九五”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基金、国家863重大专项基金等资助。研究人员历经20多年,对生脉从文献、方源、组方药材的品种及炮制品、组方原理及配伍最佳比例、方中化学成分变化与药效关系、药理、毒理、质量控制方法学等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并以基础研究成果先后开发了3个新制剂。

  • 标签: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基础研究成果 科学技术 生脉散 首届 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