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中医临床分布特征,确定各的必备变量,以建立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证标准。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原发性肝癌中医分布特征;以参考标准为假设,采用逐层聚类和因子分析的方法验证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及各的基本必备变量。结果: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Ⅰ期中中医辨证单证占78.1%,两相兼占18.8%,三相合占3.1%;Ⅱ期中医辨证单证占53.5%,两相兼占44.4%,三相合占2.1%;Ⅲ期中医辨证单证占40.5%,两相兼占48.8%,三相合占10.7%。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基本为肝郁气滞、肝血瘀阻、脾气虚、肝胆湿热、肝肾阴虚,各的必备变量为与关系密切的主要变量。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中医证型分布 辨证标准 聚类 因子分析 主要变量
  • 简介: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何使辨证更加缜密、有效,诸多医家对本病的辨证分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基于传统四诊收集信息进行辨证、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以及通过结合客观指标进行研究等都获得了迅速发展,通过深化对中医的认识,以期能够形成完善、客观又符合临床的中医.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症 客观指标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中医及其与年龄、性别、B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62例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观察中医候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BMI的相关性。结果老年功能性便秘主要有4个:胃肠积热、气机郁滞、阴寒凝滞、气血阴阳不足,另兼有瘀血阻络和痰瘀互结两个亚型。老年性功能性便秘的中医BMI指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肠积热、气机郁滞、阴寒凝滞、气血阴阳不足是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主要,不同中医与BMI指数的分布有一定关联。

  • 标签: 老年功能性便秘 中医证型 分布规律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探究老年晚期胃癌中医虚实证分布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86例晚期胃癌患者由2名主治以上医师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辨证,随访并记录患者生存期。[结果]中医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痰湿凝结、肝气犯胃、气血两虚、胃热伤阴。其中虚为45例(占52.33%),实证为41例(占47.67%)。各中位生存期由长至短分别为肝气犯胃、脾胃虚寒、胃热伤阴、痰湿凝结、气血两虚、气滞血瘀。其中气血两虚、气滞血瘀与肝气犯胃、脾胃虚寒的中位生存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晚期胃癌不同与生存期呈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证型 老年胃癌 生存期
  • 简介:目的研究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医与病理类型、性别、年龄、积液量的关系。方法选择石家庄市中医院住院的125例明确诊断的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病理类型、性别、年龄、积液量、影像资料及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参照文献及科室经验,将其辨证分为4。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医与病理类型、性别、年龄、积液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不同病理类型的中医分布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性别的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分布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年龄段的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中医分布经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4)在积液量方面,中医分布情况经卡方检验无差异性(P〉0.05);(5)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4个中最常见的是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结论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医与病理类型、性别、积液量无明显相关性;与年龄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可能为中医诊治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规范化治疗打下一定基础。

  • 标签: 肺癌 恶性胸腔积液 中医证型 相关性
  •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中医、并发症及生活质量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与临床分期分布情况,根据中医分为肝肾阴虚、湿热聚毒、肝郁脾虚、脾虚湿困、气滞血瘀5组,比较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差异,并分别根据肝外转移、上消化道出血、门脉癌栓的有无,不同的腹腔积液量及不同的卡氏评分(KPS)分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原发性肝癌以肝郁脾虚组最为多见(31.31%),其次是湿热聚毒组(25.25%)及气滞血瘀组(18.18%)。各中医组间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以脾虚湿困组升高最多,其次是湿热聚毒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APTT以湿热聚毒组升高最多,其次是脾虚湿困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肝外转移组的PTR,INR较无转移组明显升高(P〈0.05)。上消化道出血组PT,TT,PTR,INR较无出血组明显升高(P〈0.05)。门脉癌栓组与无门脉癌栓组之间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腹腔积液组PT,APTT,PTR,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PT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中量积液组APTT,PT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少量积液组、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IN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KPS评分组PT,APTT,FIB,PTR,I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0分组PT,APTT,PTR,INR升高最多,FIB减少最多。结论肝郁脾虚为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脾虚湿困与湿热聚毒凝血功能较差,肝郁脾虚凝血功能较好;出现肝外转移、上消化道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中医证候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中医临床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临床调查表对748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候调查,统计分析中医在年龄、性别、损伤程度(GCS评分)、病程分期的分布特点。[结果]气滞血瘀为颅脑损伤最多见的,其次为痰瘀交阻、血瘀气虚、瘀阻清窍、肝肾亏虚和规范外的其他。实证相关的男性发病较虚相关更高,虚实两类在性别比的构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瘀阻清窍、血瘀气虚以及规范外的其他分布峰值在20~39岁年龄段,肝肾亏虚则在≥60岁的年龄段多见;气滞血瘀多见于急性期、轻型患者,瘀阻清窍多见于急性期、重型患者,血瘀气虚和肝肾亏虚多见于恢复期、中重型患者,痰瘀交阻则多见于恢复期、重型患者,在年龄、损伤程度、病情分期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瘀阻清窍、气滞血瘀、痰瘀交阻等实证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肝肾亏虚多见于老年患者。急性期颅脑损伤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以实证为主,而恢复期中重型患者虚实夹杂、实多虚少。

  • 标签: 颅脑损伤 中医证型 调查
  • 简介:目的对冠状动脉结扎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中医进行反证研究.方法采用冠脉结扎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依活血祛瘀、通阳散结、回阳益气、益气养阴不同治法选择经典复方失笑散、瓜蒌薤白白酒汤、参附汤和生脉散,对临床最常见的冠心病(胸痹)进行比较研究,观察各组方药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栓素(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中医治疗各组均有一定的疗效,均能提高SOD、6-keto-PGF1α的水平,降低MDA、TXB2的水平.综合各组的整体疗效,其中尤以失笑散组最为显著,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瓜蒌薤白白酒汤组次之,参附汤组和生脉散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冠脉结扎法建立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具有心血瘀阻的性质,今后的研究涉及胸痹心血瘀阻,似可采用冠脉结扎法造模.

  • 标签: 冠状动脉结扎 心肌缺血 动物模型 中医疗法 中医证型
  • 简介:目的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例,通过对比雾霾期间与非雾霾期间中医间的差异,探索了解雾霾的中医致病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试验设计方法,共收集2015年2月4日至2016年2月3日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门诊符合入选标准的上呼吸道感染病例100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所选病例分别按照有无雾霾、有无空气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的不同级别进行分组,比较中医间的差异。结果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病例,雾霾天与非雾霾天在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空气污染与非空气污染期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与严重污染不同空气污染级别在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分布的差异未能明确雾霾致病的特点或倾向性,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 证型 致病特点
  • 简介: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治疗不同中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病例均采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治疗期间除部分患者心绞痛发作时临时口服硝酸甘油外,均停用其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药物。结果:红花黄色素对不同中医的冠心病心绞痛均有治疗作用,各型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各的疗效略有不同,对痰阻心脉和心血瘀阻效果最明显。结论:红花黄色素对痰阻心脉和心血瘀阻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最显著。

  • 标签: 红花黄色素 冠心病 心绞痛 硝酸甘油
  • 简介:目的探讨2014年北京地区冬季甲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中医候学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析北京地区2014年11月23日至30日收集的151例甲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其中医候学资料,总结中医候分布规律。结果2014年甲流感患者就诊时症状以中高度发热、咳嗽、乏力等症常见,候以表寒里热为主,占36.4%,而既往有基础病者表寒里热比例高达55.0%。候分布其次为风热犯表、邪热郁肺,分别占23.8%、23.2%,风寒束表较少见,仅占6.6%。其中风寒束表、表寒里热更易兼夹湿邪,分别占80.0%、54.5%。发病24小时内就诊的患者上述四均可见,以表寒里热为主,随着病程发展,邪热郁肺比例渐增,其它候比例减少。结论北京地区2014年冬季甲流感初起表突出,以表寒里热为主,既往有基础病者多见,可能与素体因素有关。流感有表寒证者易兼夹湿邪。流感邪气在表时间短暂,随着病程发展,邪热郁肺多见。

  • 标签: 甲型流感 中医证候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