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血栓抽吸在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20例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支架植入术,观察组采用血栓抽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有利于调节与改善患者的各项术后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优化治疗效果,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血栓抽吸 高血栓负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急诊介入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舒适安全护理在血栓抽吸配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行机械抽吸治疗的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26例)和舒适安全护理组(27例)。舒适安全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术中抽吸情况、出血情况、治疗效果、患者心理状况及满意度。结果  舒适安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相比,术中血栓抽吸时间、出血量、出院时焦虑评分、治疗效果优良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机械抽吸治疗DVT患者采取的围手术期舒适安全护理,可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舒适护理 机械性血栓抽吸 导管置管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对行脂肪抽吸术患者手术前的充分指导准备及术后护理的研究,有效的减少吸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查阅近五年来脂肪抽吸术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的相关文献资料,从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等方面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与研究。结论:在脂肪抽吸术围手术期,规范、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脂肪抽吸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脂肪抽吸联合腹壁整形术的应用感受。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内进行 脂肪抽吸联合腹壁整形术患者36例纳入研究,观察手术效果。 结果:静置后脂肪抽吸量为360-2600ml,平均 l200ml。术中皮肤软组织切除最宽处为 7-15cm,平均 10cm。切除 Scarpa筋膜下脂肪重量为 84-172g,平均 113g。术后 24例患者进行 3个月到 2年随访,平均 10个月。患者对结果表示满意。腹部外形改良非常显著,手术切口瘢痕细小且隐秘。有 3例患者术后 l周左右发生切口正中部位脂肪液化,通过换药等部分处理后实现愈合。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血肿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结论:因此可看出,脂肪抽吸联合腹壁整形术临床效果明显,且并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满意度高,可在临床实践应用推广。

  • 标签: 脂肪抽吸 腹壁整形术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囊肿抽吸硬化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 90 例甲状腺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超声引导下对其实施囊肿抽吸硬化治疗。结果:对 90 例甲状腺囊肿抽吸液进行病理检查,并确定为良性病变。经过治疗后,甲状腺囊肿体积明显减小,有效率为 94.44% ,治疗前后 P<0.05 ,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随访,治疗效率均明显高于随访之前,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甲状腺囊肿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囊肿抽吸硬化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甲状腺囊肿 抽吸硬化治疗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囊肿抽吸硬化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12 月,选我院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囊肿抽吸硬化治疗患者 90 例,其中男 27 例,女 63 例; 在超声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抽液,并使用高糖反复冲洗囊腔,预留部分高糖起到硬化作用。 结果 90 例甲状腺囊肿抽吸液送病理检查,均明确为良性病变。经治疗后,甲状腺囊肿体积明显缩小,总有效率为 96.7 %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术后 1 个月随访,总有效患者 89 例,占比 98.9 % ,无效 1 例,占比 1.1 % ;术后 3 个月随访,总有效患者 89 例,占比 98.9 % ,无效 1 例,占比 1.1 % ;术后 6 个月随访,总有效患者 88 例,占比 97.8 % ,无效 2 例,占比 2.2 % 。与随访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囊肿抽吸硬化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甲状腺囊肿 抽吸硬化治疗 应用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微创血肿抽吸术用于脑出血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科接诊脑出血病人(n=128)。试验组采取改良微创血肿抽吸术,对照组采取常规微创血肿抽吸术。对比再出血率等指标。结果:关于首次血肿抽吸量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数据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脑出血用改良微创血肿抽吸术,病人的预后更好,首次血肿抽吸量更少,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更加明显。

  • 标签: 脑出血 价值 改良微创血肿抽吸术 再出血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三切口法行大小腿脂肪抽吸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抽取我院于 201 8年 5月至 201 9年 5月间收治的进行大小腿脂肪抽吸术的 50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 25例患者实施多切口法, 25例患者实施三切口法。结果 实施三切口法患者的满意度与切口隐蔽性与多切口法相比明显偏优, P <0.05 。结论 对于行大小腿脂肪抽吸术的患者来说,实施三切口法可以使得病患在手术之后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切口的隐蔽性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三切口法 大小腿 脂肪抽吸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抽吸泵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中的应用效果,特别关注在输液调配的时间效率以及对调配医疗人员体能影响的比较。研究方法:研究进行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东部某大学附属医院的PIVAS选用4种药品(利多卡因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和注射用阿托品),每种药品30支。采用抽吸泵方法和人工配置方法进行药品调配,同时,对120例调配医疗人员进行简易问卷调查,评估两种调配方法的调配时间和调配医疗人员的体能反映情况。结果:抽吸泵调配药品的平均时间较人工方法有所缩短。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抽吸泵调配时间为21.98±0.97秒,而人工调配时间为28.11±1.15秒,地塞米松注射液的抽吸泵调配时间为18.42±1.29秒,相比于人工调配的24.35±1.22秒更短。硫酸镁注射液的抽吸泵调配平均时间为11.20±0.35秒,明显低于人工配置的17.12±0.62秒,阿托品使用抽吸泵调配的时间为18.31±0.96秒,比人工调配的32.13±1.05秒大幅减少。调配医疗人员体能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抽吸泵的医疗人员报告较低的肌肉疲劳和关节痛感,肘部乏力(8.13%比83.33%)、腕部酸痛(11.67%比85.00%)、腰部不适(16.67%比78.33%)、颈肩不适(15.00%比81.67%)(P<0.05)。结论:抽吸泵在PIVAS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药品调配效率并减少工作时间,使用抽吸泵可显著改善调配医疗人员的体能状况,减少职业相关的身体不适。此研究支持抽吸泵在药品调配中心的更广泛应用。

  • 标签:     抽吸泵 静脉用药 输液调配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抽吸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调查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将本院收治的5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更显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SSS评分和MRS评分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较开颅手术治疗,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更好,优势明显,更符合现代化医学模式的要求。

  • 标签: 脑出血 微创穿刺 抽吸术 开颅手术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6月100例医院收治急性脑血栓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入早期康复护理。采用GO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残疾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残疾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FMA评分以及BI指数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急性脑血栓 预后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病房建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模式的医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组)和观察组(常规治疗联合骨科血栓病房管理干预方案组),均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深静脉栓塞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深静脉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vs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骨科血栓病房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积极的作用,同时能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 标签: 骨科血栓病房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