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回顾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两类心绞痛的临床主要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两者主要诱因是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激发,其中少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无明显诱因;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8.57%;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临床表现均是心前区阵发性胸痛,且多有诱因,经过治疗多数能康复。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核心稳定性是控制骨盆、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始于康复,却在体能训练领域独占鳌头。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应用出现偏差?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核心训练对改善躯干稳定姿态的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后期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的康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核心稳定性 训练 稳定姿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穴位埋线与中药内服联合治疗慢阻肺稳定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方法:以本院救治的慢阻肺稳定期 患者 312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诊疗时间为 2017 年 1月 -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复方利血平片药典处方的改良,提高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方法:通过高效液相(HPLC)和加速试验,研究复方利血平片原辅料的稳定性,优化筛选不同的处方配比,确定该复方制剂稳定性较高的质量标准。结论:将微晶纤维素(MCC102)作为处方中的稀释剂。在MCC102加入量的优化中,60 mg/片添加的外观性状、脆碎度、硬度、溶出度等指标均符合片剂质量要求,且有关物质含量最低。

  • 标签: 复方利血平片 分析方法 处方筛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强化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与预防方式。方法:选择2020.5.5~2021.5.5在本院接受PVP手术的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病患为研究样本。患者均接受PVP手术治疗疾病,分析结果。结果:和术前相比,患者术后24h和术后3个月VAS分数更低,P<0.05;术后共计12例患者16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情况。发生率为20.00%。在此其中,椎间隙渗漏共计7例、针道渗漏共计1例、脊柱旁软组织渗漏共计4例。共计3例病患出现单侧神经根刺激表现。结论:椎间盘骨水泥外渗为PV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种类。虽说这一情况引起临床症状的概率较低,但是由此所造成的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后果不容小觑。医生在对患者开展PVP手术治疗疾病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避免骨水泥进入到患者的椎间盘内。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椎间盘渗漏 预防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临床实践中,固体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然而在实际的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稳定的因素,这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使得药物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可能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所以,药物的稳定性已经构成了其使用效果的根本保证。基于此,本文对固体药物制造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目的是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对固体药物质量和效果的影响,以提高药品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固体药物 生产工艺 不稳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稳定期精神障碍患者采用作业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3月-2020年3月中收纳的稳定期精神障碍患者8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44例,额外添加作业疗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社会活动、社会兴趣、个人卫生、精神病表现、抑郁等得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于稳定期精神障碍患者添加作业疗法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缩短精神障碍疾病的治疗周期,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作业疗法 精神障碍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院内就诊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计100例,2020年1月-2022年10月,随机数字表法下分组,对照组50例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研究组50例采取PFNA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所得治疗结局。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年研究组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出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时间较短,而采取PFNA则手术损伤较小,术后Harris评分较优,可结合患者病情选择。

  • 标签: 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Harris评分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