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免疫组化技术作为研究当今生物医学的主要工具,其最大特点便是能够显示组织细胞中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因而被广泛应用临床科研以及临床病理诊断中。而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对于肿瘤疾病的诊断分类及预后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肿瘤疾病与其他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检查预防措施的认识。本文从免疫组化技术原理角度出发,分析讨论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 标签: 免疫组化技术 病理诊断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进行病理组织切片制作的86例标本当做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参照(传统制作方式)和实验免疫组化技术),每组43例,对比两切片制作质量以及疾病诊断情况。结果 实验制作质量明显优于参照(P<0.05);实验准确率明显比参照高(P<0.05)。结论 免疫组化技术能够提升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质量,并让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提高,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病理组织切片 免疫组化技术 制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特殊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诊断肿瘤病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肿瘤患者分组,研究行特殊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诊断,对照免疫组化技术诊断。结果:护理后,研究阳性率明显优于对照,两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使用免疫组化技术诊断,肿瘤患者行特殊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技术诊断,具有较高准确率,能够有效提升肿瘤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特殊染色 免疫组化技术 肿瘤病理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肿瘤患者84例,全部患者均行免疫组化法检验,以病理学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免疫组化法诊断恶性肿瘤的结果。结果根据金标准可知,84例肿瘤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53例,良性肿瘤患者31例;免疫组化法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4.34%,特异度为96.77%,准确度为95.24%,漏诊率为5.66%,误诊率为3.23%;免疫组化法诊断恶性肿瘤的准确度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应用免疫组化法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可为医师临床诊疗患者病情提供有力参照及指导意见。

  • 标签: 肿瘤 病理 免疫组化法 诊断 准确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外院会诊待未经处理的石蜡切片白片50张,石蜡块20个(10个蜡块曾在免疫组化染色中发生脱落),按照常规石蜡切片,然后做粘胶技术进行处理,分析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处理的切片后,不管是通过酶消化,还是通过微波处理,均未产生掉片情况的产生,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后,无非特异性的北京,染色效果和未经任何处理的切片大致相符,而未经过粘胶处理的出现部分或者全部的组织切片从载玻片上脱落。结论:在免疫组化染色中应用石蜡切片后粘胶技术进行处理,可及时补救可能发生脱落的切片,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石蜡切片 粘胶技术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组化检查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实际作用,为疾病诊断提供一种有效方法。方法:本次将对我院 2015年 7月 ~2016年 9月接收的淋巴肿瘤患者 59例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来检测,对患者实际病况全面分析。结果:经免疫组化检查, 57例患者检测成功,成功率为 96.61%, 57例患者中原发性淋巴肿瘤患者为 12例、淋巴肿瘤转移患者 45例、另外 2例患者检测失败。结论:在病理诊断中采用免疫组化检查可使转移性肿瘤检测率全面提高,为疾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对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大有裨益。

  • 标签: 免疫组化检查 病理诊断 应用及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使用免疫组化染色诊断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诊断的PTC患者37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开始于2020年1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1月,并且根据患者诊断方法不同分成一与二,一采取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诊断,二使用光镜诊断,对比两诊断结果。结果:一和二诊断准确率情况,一阳性为97.29%,二阳性为75.67%,(x2=13.256,p=0.012),结果有差异。结论:PTC患者使用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诊断效果优良,可推广。

  • 标签: PTC 免疫组化染色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对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内收治的肝脏疾病患者60例,取60例患者的肝脏组织做研究,将其随机分为A、B两,各30例。A(对照)采取对肝脏组织行传统的切片方式,B采取对肝脏组织行质量控制后的切片方式,比较切片有效率。结果:A的切片有效率明显低于B,(P<0.05)。结论:在对免疫组化病理技术的运用基础上,实施质量控制方式进行切片,能有效的保证切片的质量,能积极的反映出切片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对问题进行处理,值得在临床医疗上推广。

  • 标签: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 质量控制方式 有效切片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病理特殊染色联合病理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入我院就诊的疑似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其实施穿刺活检,并通过病理特殊染色法、病理免疫组化法以及联合诊断的方式诊断。同时依照术后病理诊断数据结果为“金标准”,遂针对三诊断效果进行比对。结果:经病理诊断可知,恶性患者数量为82例;通过病理特殊染色法、病理免疫组化法单独检测恶性数量依次为72例、70例;而在二者联合诊断下,恶性数量为81例,通过三种诊断方式检测效能进行比对,联合诊断灵敏度(98.78%)、特异度(94.44%)、准确率(98%)均高于病理特殊染色法(87.82%、44.44%、80%)和病理免疫组化法(85.36%、50%、76%)单独检测,同时联合检测漏诊率(1.21%)、误诊率(5.55%)均低于病理特殊染色法(12.19%、55.55%)和病理免疫组化法(14.63%、66.66%),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肿瘤病理诊断期间,为患者实施病理特殊染色与病理免疫组化联合诊断,有着较高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同时漏诊数例较少,可推广应用

  • 标签: 病理特殊染色 病理免疫组化 肿瘤病理诊断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5月我院需要进行病理检查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2,并分析不同检查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本研究中实验切片制作的优良率高于对照,P<0.05。结论:免疫组化染色能够有效提高病理检测的切片质量,使病理诊断的准确度得到提升。

  • 标签: 免疫组化染色 病理技术 质量控制 监测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择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要病理检验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每组100人。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采用HE染色法,比较两染色方法优良率和确诊率。结果 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组织切片的优良率为92%,诊断率为97%;对照采用HE染色法后的优良率为85.00%,诊断率为90%。结论 采取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能够获得更优的切片质量和更高的诊断率,有助于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及临床诊断,且在断病理检验中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 标签: 免疫组化染色 HE染色 病理技术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腹水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送检的125例胸腹水标本为研究对象,对标本进行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检验以及HE染色检验,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125例胸腹水标本中48例疑似含有肿瘤细胞,其中腺癌26例,鳞状细胞癌7例,小细胞癌6例,恶性间皮瘤5例,反应性间皮细胞4例。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对胸腹水标本检测的阳性率为97.92%,HE染色检测阳性率为72.92%,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对胸腹水标本检测的阳性率较HE染色检测明显升高(P<0.05)。结论:细胞块结合免疫组化诊断胸腹水肿瘤细胞的准确性更高,且有助于明确疾病类型,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腹水 细胞块 免疫组化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制片中的质量控制因素对制片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2年1~2023年5月份我院的50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和对照患者各25例。对照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制片、质量控制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对比两制片的良好率。结果:经控制后,对照制片良好率低于观察(P<0.05)。结论:质量控制是提高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发展和临床检验的基础。

  • 标签: 质量控制 免疫组化 制片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在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9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此间,为分析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与常规细胞涂片在疾病诊断当中发挥的作用,依次对患者采取常规细胞涂片诊断与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诊断,分析在不同检查方法应用下患者的检出情况以及腺癌与间皮性肿瘤细胞抗体表达。结果:数据对比显示,相比于常规细胞涂片诊断,在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的应用下,检出情况明显优于常规,能够提升患者腺癌与间皮性肿瘤细胞抗体表达的准确性,两数据相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由此可见,在胸腔积液诊断中选取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提升临床检出率的同时,能够明确疾病发展情况,进而为后期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意义显著,可借鉴。

  • 标签: 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诊断 常规细胞涂片诊断 胸腔积液 诊断准确率 腺癌与间皮性肿瘤细胞抗体表达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使用免疫组化检查的准确性。方法 抽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高危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乳腺癌者32名,乳腺良性肿瘤者48名。并采集术后乳腺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免疫组化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的48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中,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如下:CK5/6+有22例,准确率45.83%,Ki67+有22例,准确率45.83%,HER-2+有21例,准确率43.75%,EGFR+有16例,准确率33.33%,P16+有18例,准确率37.50%,P63+有17例,准确率35.42%;术后病理确诊的32例乳腺癌患者中,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组织浸蜡和烤片的温度、时间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收集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我院外科手术切除的46例标本,观察比对两组组织切片浸蜡温度和时间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以及不同烤片温度和时间下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结果:在常规情况下,组织浸蜡的温度和时间长短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不明显,在烤片温度提高到70-80℃时,烤片时间在3小时以内也同样无明显影响,但随着烤片温度提高,时间增加时会减弱,尤其在80℃的浸蜡温度且超过16小时的组织在免疫组化染色表达时,免疫染色强度和阳性率有一定的减弱。结论: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引起抗原丢失,所以切片样本要在短时间内使用固定液固定,避免发生自溶,且烤片温度不易过高,时间不易过长,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免疫学检验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中使用免疫组化检验技术的效果,分析对提高确诊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62例于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来我院接受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均匀分成参照与观察,分别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中应用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验技术,观察两种方法制片优良率,计算并比较两患者检出率。结果 观察患者切片优良率为96.77%,显著高于参照的77.41%,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同参照的74.19%相比,观察患者检出率高达96.77%,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结论 将免疫组化检验技术应用到肝脏穿刺组织病理学检验中,有助于提高制片质量,进而提高确诊率,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肝脏穿刺 病理组织检查 免疫组化检验 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