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川西坳陷地区自北而南依次分布着:江油-九龙山隆起带、孝泉-丰谷隆起带和邛崃—新津隆起带,这几个隆起带是川西坳陷内主要的古隆起单元,控制着主要构造圈闭与油气的分布。运用地震剖面特征、平衡演化剖面法和地层厚度分析法对川西坳陷中部的孝泉-丰谷古隆起研究发现:孝泉-丰谷古隆起于安县运动期开始具备雏形,印支晚幕运动期得到加强,形成于燕山中幕运动期,喜山运动期全面隆升改造并最终定型。孝泉-丰谷古隆起形成时间早、圈闭与储集条件较周边好,是川西坳陷内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单元。

  • 标签: 川西坳陷 古隆起 形成 演化 控油气作用
  • 简介:北海中部Fulmar油田Fulmar组(上侏罗统)的岩心样品,进行了沉积岩相学和石油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石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颗粒的钠长石化程度均低于水饱和带。然而,石英次生加大中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研究表明,油、水饱和带中包裹体的温度相近(85~125℃),且最大记录温度与现今储层温度(大约130℃)接近。这说明石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继石油侵入之后一直持续发育,但与水饱和带相比,这种作用受到抑制。因此,石英胶结物必定局部来自压溶。油饱和带与水饱和带相比,钾长石的钠长石化明显降低(大约50%)。由于钾长石的钠长石化依赖钠的供给和钾的迁移,所以石油侵入之后该过程很有可能中止。钠长石化作用所见到的差异,说明Fulmar储层在晚第三纪时被充填,该估算的年代与用邻近生油盆地中石油生成模拟确定的时间大致吻合。Fulmar砂岩含极少量或不含高岭石,长石和碳酸盐亦无地下淋滤痕迹。这可能是由于Fulmar砂岩为滨海砂岩,局部为浊积岩,尚未暴露于大气雨水之故。与Fulmar砂岩紧密相连的未成熟至成熟的Kimmeridge泥岩对次生孔隙发育影响甚微,暗示该套生油岩生成的有机酸或二氧化碳对次生孔隙的发育并不重要。

  • 标签: 钠长石化 水饱和带 次生加大 砂岩储层 钾长石 油饱和带
  • 简介:利比亚的锡尔特(Sitr)、古达米斯(Ghadamis)、巴祖克(Murzuq)和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盆地拥有油气田约320个,油气可采储量分别为500亿bbl以上和40万亿ft^3。这些储量中约有80%发现于1970年以前。此后,勘探活动减弱,并且比较保守。在20世纪70和80年代,由于缺乏成熟的成像技术、对含油气系统缺乏了解以及高成本和高风险等不利原因,因而很少触及复杂、隐蔽特别是深部的远景。因此,利比亚未发现的油气资源还是丰富。若能加强地质和地球物理知识的了解,并通过技术创新或有效利用新技术,那么这些资源是可以开发的。在某种程度上还需要3-D地震采集来进行可靠的圈闭确定和地层控制。在正在进行油气开采的盆地中,深部的广大欠勘探地区将是绝大多数未发现资源之所在。有6个重要的未勘探区:锡尔特盆地南爱季达比耶(Ajdabiya)槽地、马拉达(Maradah)地堑中部和南宰莱(Zallah)槽地-图迈耶姆(Tumayam)槽地;古达米斯盆地中部、巴祖克盆地中部和利比亚西部的海上东的黎波里塔尼亚盆地。这些很有前景的盆地覆盖范围约15万km^2,而深度超过12000ft的井的平均密度为1井/5000km^2。

  • 标签: 利比亚 油气潜力 21世纪 锡尔特 圈闭 槽地
  • 简介:北海中部的高温高压(HPHT)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油气区。这个油气区包括英国22,23,29和30区块中的深部中生代储集层。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了解高温高压含油气系统中油气组分的演化史并帮助发现新的勘探机会。上侏罗统KimmeridgeClay组既是整个地区的油源岩,也是整个地区的气源岩,此外还有来自于地堑西部中侏罗统Pentland组腐殖煤层的气体充注。FortiesMontrose南部隆起(具有向南倾伏的中生代阶地)是众多油气田的构造主体,这些油气田的温度为90~180℃,到地表的地层压力梯度超过0.192MPa/m。有些油藏在油层中经历了热裂解,从而导致在孔隙体积中留下了一些较轻的单相流体和焦沥青残渣。有些圈闭处于或接近其破裂压力,因此顶部盖层破裂和天然气泄漏的可能性很大。这种顶部盖层破裂是间歇性的,在某些情况下还与天然气的烟囱效应有关。据认为中生代沉积物中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体积增加、粘土脱水和石油热裂解。由于盐刺穿作用和大型烃柱的浮力作用致使压力升高而引起的顶部盖层破裂导致了一系列组分分馏原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提出了一种新的勘探技术,凭借这种技术可利用发生分馏的浅层(第三系)油藏的地球化学特征来降低深部(中生界)潜力储层中探测深层油气存在的风险。

  • 标签: 北海中部地区 含油气系统 气源岩 油源岩 热降解 高温高压区
  • 简介:本文通过实例说明了一种深海相沉积体系的筛选方法,该方法在挪威中部海域的沃灵(Voring)(〉18×10^4km^2)和默勒(More)(〉6.95×10^4mi^2)巨型盆地成功地得到了运用。优选了美国东部特拉华盆地和西班牙艾恩萨盆地的露头作为类比对象,把由这些露头得出的地层结构信息(architecturalinformation)与研究区的地震资料和井筒资料综合在一起,描述了研究区深海相沉积体系的三维几何形态。本文通过实例研究了沃灵和默勒盆地深海下扇沉积体系的地震相和沉积层序,说明了其几何形态和沉积规模具有较大的变化性。研究区的主要地层结构单元(architecturalelement)为:(1)以堆积作用为特征的盆地底部沉积,例如席状砂和舌形体;(2)多期充填的沟谷和河道沉积;(3)受地形控制、具有多种充填式地层结构的大陆坡沉积(slopeaccommodationdeposit)。在挪威中部海域,深海沉积体系到物源区的距离达数十甚至数百公里,盆地底部沉积地层的覆盖面积多达数千平方公里。然而,对由露头观察到的和地下资料所反映的不同规模的岩相分布和构造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一条深水沉积剖面线上,规模大小不同的沉积体系,其沉积作用都是相同的。在未勘探的盆地中,砂体预测的规模都具有区域性,因此,在预测深水盆地的那些地方最有可能发育砂岩及其储集性能方面,文中所介绍的方法都是很有用的筛选法。

  • 标签: 深水盆地 筛选方法 深海相 实例 海域 挪威
  • 简介:通过对测地雷达(GPR)、浅层岩心样品和露头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一个下奥陶统Ellenburger群合并坍塌古溶洞系统的井问三雏结构。这些数据采集于得克萨斯州中部MarbleFalls附近的一个研究区,数据采集区面积约为800×1000m(-2600×3300ft),可覆盖象西得克萨斯州这类地区典型井网(0.65km^2)中的多口油井。通过对岩心的岩相描述和GPR反射响应的综合分析,识别出了几个仅靠GPR数据就可以成图的古溶洞相:①连续反射的是未扰动地层;②具有断裂和褶皱特征的相对连续反射的(几十米以上)是扰动地层;③不连续或连续性很差的杂乱反射反映的可以在岩心中识别出的、而在GPR数据中则无法分辨的非均质溶洞角砾岩相。它们包括强扰动地层相、粗碎屑杂乱角砾岩相、细碎屑杂乱角砾岩相和沉积充填相。基于岩心和GPR数据描述的合并坍塌古溶洞系统的三维结构表明,角砾岩体走向带存在350m(1100ft)宽、1000(3300ft)多米长、数十米厚。这些角砾岩体是合并坍塌古溶洞。角砾岩体之间是200m(660ft)宽的扰动和未扰动围岩。当一个溶洞系统被埋藏之后,机械压实作用会形成多种构造。这些构造包括褶皱、下陷和断层。褶皱和下陷的规膜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与坍塌有关的断层数目很大,断距可达数米,其中多数为正断层,逆断层也有可能出现。

  • 标签: 合并坍塌 古溶洞系统 扰动围岩 杂乱角砾岩 沉积充填 坍塌角砾岩
  • 简介:二叠系-三叠系Khuff组被视为世界上最为高产的天然气储层。Khuff组储层在纵向上和横向上均具有非均质性,而仅凭地下资料无法全面认识其井间非均质性。沙特中部出露的Khartam上段是Khuff-B储层上段和整个Khuff-A储层的极好露头类比对象。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重建Khartam上段的数字露头模型,涉及了沉积学研究和数字激光扫描建模。对四条剖面进行了观测,这些剖面覆盖了整个Khartam上段露头,并建立了综合剖面。研究发现,Khartam上段露头由六个岩相组合构成,它们分别是在三种沉积环境中发育的,包括滨外(offshore)(深一浅潮下带)、前滨(foreshoal)和浅滩(shoal).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上利用地形激光扫描仪对露头进行了扫描。利用Polyworks软件对扫描结果进行了处理,并建立了Khartam上段的真实感模型(photorealisticmodd)。结合运用ArcGIS和GeoAnalysisTool软件,对数字模型进行了解释。通过数字建模,实现了准确的岩相结构测量和统计测量,并把数字建模与传统的野外观测资料结合在了一起,研究了露头地层的横向连续性及其构型(architecture)。此外,该模型还揭示了所研究露头中储集层单元以及隔层或非储集层单元的构型和连续性。本次露头研究结果与地下研究资料相结合,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预测地下Khuff组储层的品质。

  • 标签: 数字建模 沉积学 露头 下三叠统 沙特 天然气储层
  • 简介:本文介绍了勘探新区默勒和沃灵盆地7个成藏层带风险分析的方法及结果。这些成藏层带代表了不同的深海沉积体系,而且从陆坡上部到盆地底部的整个剖面上均有分布。和典型的新区一样,这两个盆地的钻井资料也很少,其成藏层带模型都是根据地震资料建立的,导致风险评价的定性程度很高,但据此可在这两个盆地中划分低、中、高风险水平的3种成藏层带类型。风险评价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搞清楚各成藏层带内勘探前景较好的储层的厚度分布、结构及净毛比,第二是评价沉积模型的不确定性和现有数据的质量。我们说明了在成藏层带排序过程中,如何评价风险分析对确定有效成藏层带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排序来系统筛选未来的勘探机会。这一研究流程的基础是地质模型的风险分析,因为这种分析是对储层分布、结构以及封盖层等方面的综合地质解释。总之,要对地质模型进行恰当的定性风险评价,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储层的变化性和沉积特征的范围。成藏层带的风险性由区域风险因素构成,而这些区域风险因素是由区域沉积模型决定的。因资料品质差或资料缺乏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同样也很重要。把成藏层带风险与因资料缺乏而造成的不确定性区分开,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例如可以在获取勘探区块、购买资料或两者同时进行之间做出选择。

  • 标签: 成藏层带 风险评价 盆地 实例 海域 挪威
  • 简介:马拉开波盆地的中始新统碎屑岩是在一个不对称的前陆盆地中沉积的,而该前陆盆地形成于加勒比和南美板块在古近纪的斜向碰撞过程。本次研究利用马拉开波盆地中部300多口井的资料和2000km^2的地震资料,详细解释了马拉开波前陆盆地的始新统层序地层。马拉开波盆地中部始新统层序的底部是一套厚约250m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加积层位,其上覆盖了厚约600m的海相页岩和砂岩的退积层位,夹有薄进积层。这套前陆盆地层序的上部是厚约100m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加积层位。在这一厚约1000m的始新统地层中,可以划分17个准层序组,6个成因层序和1个沉积层序,但所识别的典型层序界面只有一个,它是浅海相退积层位和上覆的河流三角洲相加积层位的边界。根据地层结构和多个准层序组的厚度增大趋势,我们认为这些碎屑沉积物主要源自马拉开波盆地以南的南美克拉通,而不是以前研究人员提出的盆地北-东北边缘的冲断带。缺乏典型的层序界面表明了马拉开波前陆盆地中部的始新统碎屑岩在始新世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出露地表,而且其地层结构受控于与这一前陆盆地东北缘的冲断作用有关的构造沉降。在中始新世加积作用开始之前,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并不是控制该前陆盆地地层演化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加积作用则标志着前陆盆地沉降作用的结束。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显示,马拉开波前陆盆地中部的始新世三角洲平原和陆架以河流和潮汐作用为主,与委内瑞拉东部奥里诺科三角洲的现代沉积作用相似。

  • 标签: 三维地震资料 碎屑沉积物 前陆盆地 层序地层 始新统 地震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