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进入"十二五"后,文物保护领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其中,科学和技术成果转化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目前,由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的特殊性和相关领域科技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应建立激励评价体制,促进文博系统内外的合作,保证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

  • 标签: 文化遗产保护 科技成果转化 供给 需求
  • 简介:中国廉政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与政治哲学内涵,对现代企业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高速公路企业特征尤其需要学习中国廉政思想,寻求有效的策略与途径;廉政文化的形成对企业廉政建设至关重要。

  • 标签: 廉政文化 企业文化 廉政建设
  • 简介:<正>江南地区是稻谷生产的发祥地,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而稻谷生产的种种文化现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江南人的生活、社会、心理、行为等等。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姜彬先生主持,江、浙、沪两省一市以及日本学者共同撰写的《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和全部研究江南地区稻作文化的学术著作,是区域性文化研究的又一个新的成果。稻作文化是一跨国界的领域。水稻在东南亚及日本、朝鲜等国都是重要的农作物,并由此产生了众多的有关稻作方面的文化现象。在日本:早就对这种稻作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对各个产稻国进行深入细仔的调查和考察,在此基础上,写出了许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过去,日本学者认为,中国的云南等地是稻谷发源地,世界上的水稻是由云南向各地扩散的,特别是日本稻谷就从云南移传过去的。而今随着浙江河的渡的发掘,发现了七千年前的稻谷遗存,这才对日本学术界产生影响,并对稻谷云南起源说发生了动摇,他们纷粉将眼光投向江、浙地区,并有了不少学术成果。本书中的《日中稻作礼仪的比较研究》作者是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诹访春雄先生则是研究中国稻作文化较有成就者之一,他的文章得到日本学术界的重视。

  • 标签: 稻作文化 江南民俗 区域文化研究 新成果 物质民俗 研究方法
  • 简介:人才问题一直是中国博物馆的“老大难”问题。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的快速发展及功能转变,博物馆学科的二级学科地位和人才缺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强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博物馆人才培养经验,提高博物馆学科在高校和国家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建立以公共知识组织、加工、制造和传播教育为导向的博物馆学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加强我国的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以适应现代博物馆角色和功能的转变,适应我国博物馆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 标签: 博物馆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 简介:特征研究在任何一门科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位置.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例,我们研究文学,首先要探讨文学有什么特征;我们研究民俗,首先要弄清民俗有什么特点;我们研究宗教,则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宗教,另外,还要就与其研究对象相关的各种概念、内涵的特征加以阐释或描述.总之,特征研究在任何一门科学研究中都很重要,一门学科在理论建设上的突破,往往是在特征研究方面有了新的发现.尽管有时候我们不能就某些事物或现象的特征给一个最终的结论,但我们却不会从它的旁边绕过,而是往往就此类问题永远地纠缠或追问下去,或许永无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们却永远在不懈的寻求中.

  • 标签: 文学理论建设 特征研究 民间 人文社会科学 科学研究 首先
  • 简介:王原祁论画有强烈的宗派意识,之所以论定宗派传承、判定正邪,是为了示人以从入之径,以免被误。他学黄公望而上追元笔宋法,似可与当年赵孟頫倡“古意”相拟。他的“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既包括“品”、“格”,又兼及“经营位置”。他论用笔“七忌”,是“中道”在画理、技巧上的体现,将“藏锋”推及风格,是独得之见,他还以理、气、趣为作画之要。对他的仿古、学古之论应作具体分析.不应一筝抹杀.

  • 标签: 王原祁 绘画思想
  • 简介:<正>唐嘉弘教授从事民族史研究和先秦史教学40年,是我国在民族史、先秦史这个领域一位有成就的学者。最近,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古代民族研究》一书。全书精选了他的28篇论文(其中有5篇是他和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教授合写的),约40万字。这是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 标签: 民族史研究 古代民族 重要成果 徐中舒 先秦史 历史学家
  • 简介:<正>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诞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

  • 标签: 天台宗 佛教思想 印度渊源 《大智度论》 佛教发展 五时八教
  • 简介:<正>(一)厨房兼餐室的出现在厨房尚未现代化,西式饮食尚未普及以前,日本的普通家庭中,通过地炉取暖、做饭依然是主要的生活方式,并且,家庭中每一成员都有自己专用的餐具。这种习俗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吃饭时,家族成员的座位安排是确定的,每个人分别端着自己的盒饭,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这种盒饭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又名“箱膳”盒子里边放着每个人各自的餐具,吃饭时,打开盒盖即可使用。在农村,无论大

  • 标签: 厨房用具 西式饮食 家庭主妇 家族成员 家庭厨房 烹调
  • 简介:<正>众所周知,李大钊是中共早期创始人之一,也正因其政绩显赫的缘故,以致学术界对这位先驱在“五四”前后作为文化哲人的一面淡化了。由此,笔者的选题不无拾漏之嫌。然而,这里的拾漏并不等于说本题“前无古人”,事实上,学术界间或提及李大钊中西文化观的笔墨多少有之,只是我们感到总缺少点什么。尤其是当一些对文化和历史研究有素的知名学者将李大钊的文化内核归为“折中调和”时(比如庞朴先生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书就持这种观点),我们感到有种隐隐的不安。还李大钊这位文化先觉以历史本来面日势在必行,笔者就这一课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学界方家同仁。

  • 标签: 折中 李大钊 文化思想 中西文化观 东洋 新文明
  • 简介: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青花瓷中的杰作,造型沉稳凝重,使用得心应手,后世沿袭,佳品不绝。

  • 标签: 明代 压手杯 青花瓷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儒道互补,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又富于浓厚的道德色彩,信奉的是伦理中心主义,因此伴随着儒家思想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中一切精神层面的东西都蒙上了伦理的色彩,文学当然也不例外。以中国古代较早传人西方并引起很大反响的文学作品为例,如《好逑传》,之所以能得到歌德的好评,就是因为它以才子佳人的故事演绎了儒家“发乎情而止乎礼”的思想,富有东方道德的浪漫色彩。

  • 标签: 伦理教化思想 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伦理中心主义 浪漫色彩 文学作品
  • 简介:<正>一个民族对待死亡的态度,集中体现着该民族对宇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是其文化心理结构的本质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死观念始终贯穿着一种追求永恒、渴望不朽的心理势向。这种信仰与西方一些民族的灵魂不朽、超越于现世的未来世界的信仰尚不相同,它以一种完全入世的务实精神,追求此生此世的长存和在生死相续循环中的永恒。中国原始不死观念的发生是很早的。这是农业民族所具有的基于自然、社会、人生

  • 标签: 生死观念 儒道思想 中国传统 原始信仰 儒家 先秦
  • 简介:作为现代科学的中国民俗学,从1918年正式诞生算起,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90年当中,民俗学的研究活动曾发生过多次中断或者目标转移的情况,前前后后参加进来的学者们对于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的认识也多有不同,因此,如何梳理中国民俗学整体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就成为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

  • 标签: 中国民俗学 思想发展 道路 现代科学 研究活动
  • 简介:<正>湖南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民间称工匠为“手艺人”,直呼工匠为“师傅”。凡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技术知识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个体生产者,即民间工匠。湘西地区的民间工匠很多,工作内容涵盖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工匠的名称区别是在师傅前加上表明工作内容的定语,如木匠师傅、瓦匠师傅、岩匠师傅、裁缝师傅等等。湘西民间工匠生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生产性;二是流动作业性;三是技术保守性。个体生产均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没有工厂,只有小作坊。匠人工作的性质多为半职业化,即农忙在家种田,农闲出门干活。个体生产带来工匠的流动作业性。湘西工匠除了染匠、裁缝是

  • 标签: 湖南湘西 土家族 工匠 湘西地区 工作内容 流动作业
  • 简介:浙江余姚玉桂楼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本文主要介绍了五桂楼的藏书历史,而五桂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又为研究浙东地区清代古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标签: 五桂楼 藏书 建筑风格
  • 简介:于阗是著名的西域古国,汉唐时期佛教及其艺术在其地兴盛一时。本文主要围绕一百余年来在新疆和田地区发现的多件地神图像,结合文献,探讨了此类图像的外在形式、文献依据及其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作者认为,于阒佛寺的地神图像是据《金光明经·坚牢地神品》绘制,它影响了龟兹和敦煌佛教绘画的王族供养人画像,反映了出身为世俗人的王族供养人试图藉此神化自我.宣扬“王权天授”的思想

  • 标签: 于阗 坚牢地神 《金光明经》
  • 简介:卡舒巴认为,把文化视作全部生活样式的宽泛定义可以作为研究城市文化动相与变相的概念基础。他指出,文化几乎只存在于迁变之中,是迁移的、变形的、混合的、杂交的、过程的……。依据“迁变生起”的标准,可以划分为自然发起的常规文化迁变与基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利益而人为有意推动的新式文化迁变,后者可以称为“文化的转基因”,并促成了新的共同体结成形式。借鉴西方经验,探析文化传承中的动相与变相,实现城市的移风易俗与社会和谐,是中国民俗学者的新使命。

  • 标签: 文化迁变 常规文化迁变 新式文化迁变 共同体新结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