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敦煌是火祆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唐五代随着中亚粟特民族的不断移入,祆教在这一带也随之兴盛.本文结合敦煌吐鲁番文书和有关史料,对敦煌祆活动仪式及其在敦煌乃至中原的流变进行梳理和探讨.

  • 标签: 唐五代 敦煌 祆教 赛祆仪式
  • 简介:<正>一、现在的聂思脱利派听说过“聂思脱利派”这一名词的人很多,但它到底是基督的什么宗派,却鲜为人知,在日本也没有属于这一宗派的教会.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得知在美国伊利诺州有个叫亚述东方教会的团体,把聂思脱利派的各部组织到了一起.于是,我们立即与之进行联系,很快就得到回信说:“我们的确

  • 标签: 基督教徒 东西方 成吉思汗 阿拉伯语 十字架 东方
  • 简介:按时间顺序论述了三阶典籍的制作、流传情况;按空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三阶典籍在地方的流传情况。此外,也对三阶典籍在高丽、日本的流传情况作了说明。从三阶典籍的内容、版本、性质及出现了利用三阶教教义对其它经典进行阐释的典籍四个方面论述了三阶典籍的演变情况。

  • 标签: 三阶教 典籍 流传 演变
  • 简介:2005年8月31日至11月30日,上海博物馆隆重推出“‘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宫珍藏展”,该展通过展示来自法国凡尔宫博物馆及勒布朗-迪韦努瓦博物馆所藏84件(组)各类材质的珍贵艺术品,将法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太阳王”路易十四介绍给观众,以此表现法国历史辉煌的一页。

  • 标签: 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 法国 太阳 上海博物馆 艺术品
  • 简介:三阶教徒的判别标准有一定的模糊性,除了明显的几条判别标准外,凡是涉及到与三阶有密切关系而又不是三阶教徒所独有的特征时,应总体上综合判定而不应一看到这些词汇就不加分析地认定是三阶教徒。三阶《七阶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而且与《七阶礼》抄写在一起的很多礼忏文虽然在大的范围内可与《七阶礼》归为一个系统,但多数却并不属于《七阶礼》系统。不应仅仅站在净土等宗派的立场上看它们对三阶的非难,还必须结合三阶典籍对这些批判进行回应.如此才能完整地把握三阶与其他宗派的斗争。

  • 标签: 三阶教 七阶礼 判别标准 宗派斗争
  • 简介:山西省潞城市春秋时称潞子婴儿国,后属晋。汉置潞县,隶上党郡。北魏真君十一年,移县别置,日刈陵。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潞城县。唐天祜二年更日潞子,宋后复日潞城,习称潞城为婴城、刈陵。

  • 标签: 潞城市 龙王庙 山西省
  • 简介:本文试图将敦煌文献、传统史志、考古发掘实物与域外史料互相印证,对敦煌佛寺所藏的珍奇异物:玛瑙、真珠、琥珀、瑟瑟、珊瑚、琉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对其在宗教实践中的性质和功用做了解说,并揭示了这些珍宝与密宝物供养观念之间的联系.

  • 标签: 敦煌文献 佛寺 密教 供养 观念 宗教实践
  • 简介:本文列举婆罗门神祗在敦煌壁画中的各种存在形式,阐释这些形式的代表意义,出现原因和它们在宗教传播学上的功用。

  • 标签: 莫高窟 壁画 婆罗门教 神祇
  • 简介:中国佛教早期判中,将《法华经》与《涅槃经》并举,并以《法华》融摄《涅槃》者,始于南朝梁法云。在其“五时”中,将《法华经》提至与《涅槃经》并举的最高阶住;又在其“四乘”中,将《法华经》定为圆融一乘的实,成功实现《法华》对《涅槃》等诸经的融摄。隋代天台智频承续这一思想而提出经典的“五时八”判观,将《法华经》推至“诸经之王”的崇高地位。北朝至隋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法华》题材与《涅槃》题材并举,且以《法华》融摄《涅槃》及他经的艺术现象,极有可能是受这一脉判思想的影响。

  • 标签: 敦煌石窟 法华 涅槃 判教 法云
  • 简介: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三阶并没有影响到大住圣窟的开凿,大住圣窟刻经反映了华严经卢舍那“十方三世”思想和末法思想,而实际用途是礼佛忏悔灭罪,而不是三阶的普佛思想。甚至可以说大住圣窟的内容反而有可能对三阶有所影响。

  • 标签: 大住圣窟 三阶教 刻经
  • 简介:大同华严寺是现存保护较好的辽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其中又以下华严寺薄伽藏殿辽代彩塑最为著名。殿内现存彩塑34尊,其中29尊为辽塑,其余5尊为明塑,堪称辽代彩塑艺术高峰的代表,本文以殿内彩塑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其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

  • 标签: 下华严寺 辽代 彩塑赏析
  • 简介:笔者近来在进行宋以来德兴地区的家族与地方社会研究,同学李玫向我提供了她在德兴市新岗山镇新建村隆寺见到的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隆寺讼案碑》及《德兴新建程氏宗谱》、《海口董氏宗谱》、《余氏宗谱》等相关资料。该碑刻的内容对了解宋以来德兴地区的家族与地方社会的变动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谨将原文抄录如下:

  • 标签: 家族 寺观 社会研究 地方社会 宗谱 新建村
  • 简介:近来研究敦煌石窟的学者已注意到中唐敦煌石窟在经变内涵、分布格局及与主尊间的互动等方面皆产生巨大的变化,而致力于探求其变化背后的原因,本文认为这场时代的巨变应摆在中、印佛教交流的大格局下来看待。盛唐以后中印度南传佛教以密法“佛顶尊胜经变”为首进入敦煌后.连带地引入中印胎、金两界密法与相关的唯识、真常“有系”经典的思想及造像。敦煌传统以北传为主的佛教则选择“空系”的“金刚经变”及“思益经变”等以为响应,而揭开了南、北传佛教交流时在敦煌石窟所产生扣人心弦的一场巨变。

  • 标签: 中唐敦煌石窟巨变 有系造像 空系造像 北伟佛教交流
  • 简介:推伦布道,兴文致──行唐县文庙大成殿调查记王素芳,聂金鹿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史学家。他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始祖,世界文化史中一位伟大的历史...

  • 标签: 大成殿 行唐县 祭祀孔子 孔庙 文庙 公元前
  • 简介:本文对河北宣化清真南寺的《重修礼拜寺记》碑的碑文进行了研读,考证了碑文内容、撰文者及立碑的缘由,认为此碑是我国系统介绍伊斯兰五大功修的第一通汉文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 标签: 宣化清真南寺 汉文碑 伊斯兰教 五大功修
  • 简介:一、成吉思汗宽容宗教政策的形成及意义13世纪初,崛起于漠北蒙古高原的铁木真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实现了大漠南北蒙古各部落的统一,1206年在翰难河畔召开的忽里勒台大会上,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之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带领着蒙古铁骑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服活动,降畏兀儿、哈刺鲁,灭西辽,破花剌子模,臣服西夏,击败金朝,建立起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蒙古帝国,为以后建立大元帝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和金帐汗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蒙古高原 成吉思汗 宗教政策 伊斯兰化 宽容 钱币